柴富成 程豹 譚周令
摘要:采用門檻模型,探討新疆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門檻效應,以揭示新疆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結果表明,新疆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具有雙門檻效應,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過一定的門檻值,會對地區農業現代化及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效應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化,而當工業化水平超出一定限度,會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發展呈現一定的阻滯作用。在此基礎上,對新疆地區按照門檻值進行歸類,提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統籌新疆地區協調發展提供指導。
關鍵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門檻效應;新疆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23-03
經濟發展規律表明,農業是國家工業化道路發展的基礎,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原料、資本及勞動力等要素,當工業化、城鎮化達到一定水平,工業開始反哺農業[1],從而促進城鄉并舉、一二產業協調發展。“十二五”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在談話中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兵團黨委六屆五次、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然而,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因地區資源環境、人文制度等因素的影響而略顯不同,對農業、城鄉協調發展的作用也存在顯著差異。新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部環境,且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核心地區,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如何加快新疆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新疆將面臨嚴峻挑戰。
現實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條件決定新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的過程。以往學者大多采用線性回歸方法研究相關問題,而未考慮可能存在特定的門檻值使變量之間的關系發生階段性改變[1]。本研究基于面板門檻模型刻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非線性關系,深刻揭示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并根據相應的門檻值對樣本進行分組,考察不同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的變化關系,具有重要的經濟學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1 理論分析
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在工業化初期,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資本以及人力等要素。隨后,工業發展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2],使農業實現大機械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大量人力資源,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工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使農業和工業二者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一種不斷協調和平衡的過程,農業生產邊際效率不斷下降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使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實現了農業經濟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都對其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工業化的階段性特征導致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階段性影響作用,即在工業化不同時期,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不同,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工業化、城鎮化推動了農業技術進步,改變了原來的農業生產函數,使其具有階段性特征。為此,本研究提出2個假說:假說1,工業化的階段性發展會作用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其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假說2,城鎮化的階段性發展會作用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其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2 實證研究
2.1 模型選擇
對于經濟轉型問題,宜采用“門檻模型”進行研究。門檻模型可以有效捕捉經濟可能發生躍升、下降的臨界點或臨界區域,將模型按門檻值區分為2個或2個以上區間,每個區間有不同的方程表達式,與傳統依靠主觀判斷的鄒氏檢驗略有不同[3]。面板門檻模型依據數據特點內生地劃分區間,根據不同門檻值建立單門檻模型或者多門檻模型。
2.2 指標及數據選擇
農業現代化水平主要通過農業機械化水平來體現。因此,本研究采用農業機械總動力近似地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x1),以農業產值(y)表示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和地區GDP的比值表示工業化程度(x2),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鎮化水平(x3)。為避免序列相關性,數據全部經過對數化處理。本研究所有數據均來自于《新疆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新疆五十年》,依據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經濟發展狀況,將新疆分成哈密、吐魯番等13個地區,并整理出2001—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面板數據。為保證面板數據的穩定性和防止偽回歸,首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如果數據均為單整,則可進行協整檢驗[4]。經過ADF檢驗和IPS檢驗表明所有數據均非平穩,在1%的水平下均呈現一介單整。采用Peordni檢驗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在5%顯著性水平下存在異質性變系數的協整關系。最后,將工業化水平(x2)作為門檻變量,通過Stata12構建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模型。
2.3 模型建立和假說驗證
2.3.1 假說1的驗證 為驗證假說1,建立門檻模型為:
y=β1x3+β2x1(x2x2≥γ1)+β4x1(x2≥γ2) 。其中,β1、β2、β3、β4為待估方程系數,γ1、γ2為設置的門檻變量。由表1可知,工業化作為門檻變量的一門檻和二門檻效應作用顯著,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由表2可知,城鎮化系數x3=0.790 3,為正,這說明隨著城鎮化的深入,農業產值在逐步提升,也側面反映現階段城鄉人口比例沒有達到最佳配比,新疆地區城鎮化水平仍有待提升;當工業化水平介于3.604 1~4.452 8時,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作用程度提升為原來的1.057 6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于農業機械動力需求有所提升;當工業水平超過4.4528時,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強度降低。在工業化水平達到特定值前,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有正向影響,當工業化水平越過某個門檻值時,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有一定的阻滯作用。這是因為工業的高附加值和地區農業自然環境的限制,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地區工業發展中,導致農產品需求依靠地區貿易進行補給,如著名的石油城市克拉瑪依,因其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開采等重工業發展迅速,而農業發展長期處于滯后狀態。endprint
將工業化作為門檻變量,根據相應的門檻值對新疆地區進行分類。工業化水平位于第一個門檻值以下的地區稱為第三地區;工業化水平位于第一門檻值和第二門檻值之間的地區稱為第二地區;工業化水平突破第二門檻值的地區稱為第三地區。由表3可見,2011年,工業化水平位于第一地區的只有克拉瑪依,位于第二地區的有7個,位于第三地區的有5個;從地區分布來看,南北疆工業化水平差距明顯;2001年,工業化水平位于第三地區的有9個,其中南疆有4個,北疆有4個,東疆有1個,2011年,工業化水平仍處于第三地區的南疆有4個,北疆有1個,這說明南北疆工業發展偏差在持續擴大。
2.3.2 假說2的驗證 為驗證假說2,建立門檻模型為:
y=β1x2+β2x1(x3x3≥γ1)+β4x1(x3≥γ2) 。由表4可知,城鎮化作為門檻變量的一門檻和二門檻效應作用顯著,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由表5可知,當城鎮化水平介于4.270 7~4.471 9時,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產出邊際效率提高1.112倍;當城鎮化水平超過4.471 9時,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產出的邊際效率較上一階段提高1.141倍。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效應不斷深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動農業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將城鎮化作為門檻變量,根據相應的門檻值對新疆地區進行分類。城鎮化水平低于4.270 7的地區,命名為C類地區;城鎮化水平介于4.270 7~4.471 9的地區,命名為B類地區;城鎮化水平大于4.471 9的地區,命名為A類地區。由表6可知,不同地區城鎮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絕大部分地區仍未突破原先的門檻值。2001年,A類地區只有2個,B類地區有3個,C類地區有8個,其中4個位于南疆,4個位于北疆;2011年,A類地區有3個,B類地區有6個,C類地區有5個,其中4個位于南疆,1個位于北疆,北疆大部分地已經跨越第一門檻,位居B類地區,而南疆地區仍然沒有跨過第一門檻。南北疆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極不均衡。
3 結論與政策啟示
3.1 結論
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門檻值前,會對地區農業現代化和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當工業化水平超出一定限度后, 會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阻滯作用。新疆地區間城鎮化水平長期滯后于工業化水平,這是由于城鄉分割政策,導致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難以順利流入城鎮投入二、三產業中。本研究在計算出具體門檻水平的基礎上,根據門檻水平對新疆地區按照門檻值進行歸類,為統籌新疆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3.2 政策啟示
工業化積累為農業生產和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城鎮化發展也可以有效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當地區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第二產業比重會明顯變低,因此,地區經濟發展要注重協調性和創新性,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推進南疆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一步協調南北疆的“三化”發展。南北疆“三化”協調發展,對促進新疆就業結構轉變、產業升級和地區維穩具有重要作用。從分類結果看,新疆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長期處于不均衡的狀態,主要表現為工業化步伐較快,城鎮化建設相對滯后,南疆所有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都沒有突破第一門檻值,且南北疆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極度不均衡。因此,在工業化升級中,結合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和資源狀況,實現產業的協調發展。通過一定程度的工業化積累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將人力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以加快城鎮化建設。
二是依托創新產業推動城鎮化加速發展,協調工業結構布局,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北疆一些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過高,產業發展出現不均衡。因此,可以通過引進創新型產業,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布局,以加速城鎮化建設,使之達到與工業化相適應的水平。
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留守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婦女,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發展,但嚴重危害農業生產效率。因此,應該鼓勵年輕勞動力回農村創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快速培養農業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以協調城市和農村同步發展[2]。
參考文獻:
[1]謝 杰. 工業化、城鎮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門檻效應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2(4):84-90.
[2]楊愛君.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研究[J]. 學術論壇,2012(6):110-114.
[3]李文軍,張巍巍. 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基于分國別(地區) 面板數據的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27(4):34-47.
[4]秦建軍,劉華周. 蘇南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門檻效應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3,29(2):421-428.李瑞珍,劉朋飛,李海燕. 中國蜂業的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26-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