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趙增鋒
摘要:通過對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深層次剖析,構建該地區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構建的指標體系對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該地區低碳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61-04
當前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的環境污染壓力日益增長,而且到了難以承受和不可持續的程度,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刻不容緩。由于在地理上毗鄰,京津冀的生態環境唇齒相依,在環保領域的跨地區合作成為解決問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加劇的“霧霾一體化”,使得京津冀地區在聯防聯治的治霾行動中聯系日益緊密,同時也在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進程。雖然京津冀聯動防治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實現這一協同并非易事。就目前實際情況看,三地環保標準難統一、地方經濟上短期難得利,都成為實現協同發展的絆腳石。本研究提出,京津冀一體化需要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為導向,并在同一框架下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加以實證研究,旨在找出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未來發展的路徑。
1 京津冀地區碳排放的現狀和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就是在經濟條件約束的情況下有效地減少碳排放量。正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曲線)描述的,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與人均收入呈反向變化關系;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環境質量和經濟水平可以出現“雙贏”的局面。京津冀地區是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后中國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經濟發展活力凸顯,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優勢。本研究通過測算京津冀地區2005—2012年的碳排放總量,了解其低碳發展現狀,以期進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區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1 測算京津冀地區碳排放總量
用于計算碳排放總量的Kaya公式包含的影響因素有:人口總量、人均GDP、能源消費強度、碳排放強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單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數據的搜集和計算的簡便性, 上述公式可以簡化變形轉換為:
C=∑ci=∑Ei×δi 。
式中:C為碳排放總量;c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量;Ei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單位折算為標準煤);δi 為第i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影響我國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因此在計算過程中我們采用這3類能源的數據;碳排放系數采用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數(美國能源信息署、IPCC指南、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即煤炭 0.732 9、石油0.557 4、天然氣0.422 6。
對于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的測算采用的碳排放關系式是:
C=0.732 9×E煤炭+0.557 4×E原油=0.422 6×E天然氣。
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3》整理出2005—2012年的北京、天津和河北3個地區的能源消費數據,進一步測算得出京津冀地區的碳排放量,詳見表1。
1.2 京津冀地區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明確了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的現狀,下面以京津冀地區2005—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地區人均GDP為數據基礎研究京津冀地區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由圖1可知,京津冀地區碳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仍處于倒“U”形曲線緩慢上升階段,即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到高,環境污染趨于嚴重。
由此可見,京津冀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仍然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至關重要。為此,京津冀地區應該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強合作,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為導向,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2 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
低碳經濟的定義是指在碳排放約束條件下,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手段提高碳減排能力、減少碳排放壓力,進而促進產出效率提高的一種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結合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現狀,本研究將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因素分為直接影響因素、間接影響因素兩大類。直接因素指可以直接影響某地區碳排放總量的因素,進而從宏觀總量方面影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間接因素主要是指間接影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技術影響因素。
2.1 直接影響因素
直接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碳排放水平,可以直接衡量一個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1)經濟發展水平包括GDP總量、GDP增長率、居民消費能力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僅強調碳減排能力,也注重經濟能力的提高,即生產率的提高。一般用GDP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綜合水平,GDP增長率=(本年度末的GDP總值-上一年度末的GDP總值)/上一年度末的GDP總值,可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居民消費能力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組成,常用來衡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是對區域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直接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表明經濟效益越高。各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越高,表明經濟結構優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強有力的低碳經濟競爭力優勢。(2)碳排放水平包含能源消耗總量、碳排放總量、單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碳排放總量是指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碳排放的總和。根據Kaya公式原理,碳排放總量的影響因素諸多,主要包括人口數量、能源強度、能源結構以及各類能源碳排放強度。碳排放強度是碳排放指標的最主要影響指標,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一個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速度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則表示該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該指標值越大,說明單位產值碳排放量越多。endprint
2.2 間接影響因素
間接影響因素主要有碳匯基礎、低碳技術的發展對低碳經濟的支持2個方面,兩者通過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進而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1)碳匯基礎因素包括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鎮建成區覆蓋率、自然保護區占轄區面積。碳匯基礎反映了地區的低碳資源稟賦以及資源利用狀況。森林作為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存儲庫,在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森林覆蓋率越高,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碳匯基礎越牢固。城鎮建成區覆蓋率主要是衡量城市建成區的綠化水平、城市碳匯基礎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綠化環境狀況還包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自然保護區所占比例。地區碳匯基礎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從而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2)碳減排能力。低碳技術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術、工業低碳技術2個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低碳技術涉及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新型動力汽車相關技術投入等方面;工業低碳技術水平可以通過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碳技術研發經費投入、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來體現[5]。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以經濟實力作后盾,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撐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推廣應用,從而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經濟水平才會隨之提高。
3 京津冀地區低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分析
3.1 篩選評價指標
基于上述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因素分析,擬構建1套科學、客觀、能夠全面準確反映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高低的指標體系。本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由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組成。一級指標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二級指標由經濟環境、碳匯基礎、碳減排能力、碳排放水平4個子系統構成;三級指標由二級指標的影響因素或評價指標組成,三級指標最終構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終極指標。具體的指標體系框架見表2。
3.2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在遴選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需要對各指標賦予不同權重,而科學合理的權重是正確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前提條件。本研究采用的變異系數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是對所選取的各項指標中的內容加以計算從而得到指標的權重,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1]。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取值差異越大,就意味著該指標越難以實現,也就表示該指標更能反映出被評價的個體之間的差距[2]。
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量綱不同,不宜直接比較其差別程度。本研究為了消除各項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的影響,需要用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來衡量各項指標取值的差異程度。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公式如下:
Vi=σixi。
式中:Vi為第i項指標的變異系數;σ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xi為第i項指標的平均數。各項指標的權重為:
Wi=Vi∑ni=1Vi
計算過程如下:(1)先以河北地區的指標數據為例,分別計算這些地區每個指標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2)根據均值和標準差計算變異系數,即:河北省的GDP總量(X1)、GDP實際增長率(X2)的變異系數分別為:
Vi=σixi=558 843.531 747 743.88=0.319 8;
Vi=σixi=1.4711.60=0.126 3。
依此類推。
(3)將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相加:
0.319 8+0.126 3+0.258 7+…+0.125 5+0.180 9=3.428 3。
(4)計算構成評價指標體系的這17個指標的權重。地區GDP總量的權重:
Wi=Vi∑ni=1Vi=0.319 83.428 3=0.093 3;
GDP實際增長率的的權重:
Wi=Vi∑ni=1Vi=0.126 33.428 3=0.036 8。
其他指標的權重都以此類推。最后,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各項指標的權重均可用變異系數法計算得出,結果見表3。
3.3 指標數據的標準化
由于各指標的產生方法不同,量綱不同,并且有正向、負向指標之分,直接運算就會使評價指標體系不合理,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必須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評價的角度看,通常將評價指標劃分為3類:第一類指標值越大越好,這類指標就是正向作用型指標;第二類指標值越小越好,這類指標就是負向作用型指標;第三類指標則是為中位作用型指標[3-4]。為了便于指標數據的比較分析,研究中通常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目的是讓經過轉換后的指標數據有統一量綱。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越大,表明指標對該區域低碳化水平影響越大。
3.4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本研究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即用13個指標的標準化數值(借助SPSS軟件算出)分別乘以各自的權重然后加總,得出總的低碳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經過計算,京津冀地區各年度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如表4所示。
根據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知,2005—2012年期間,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整體上呈波動上升趨勢,水平明顯提高,分別從0.086 0、-0.194 9、-358 0提高到0.745 8、0.584 7、0.785 9,特別是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分別于2010年、2008年、2009年突破0值,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可以看出,3個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存在較大差異,但最終趨于統一,也為京津冀一體化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持。
4 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實證數據以及各指標對總評價指標的影響權重的詳細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區要進一步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還需要在下列環節加大建設力度。(1)加快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尤其是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成為京津冀地區節能減排的重點,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該領域碳減排的主要對象。要堅決淘汰京津冀地區高耗能行業和升級改造中的落后產能,要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盡快疏解不符合北京市首都功能要求的產能,與此同時津冀兩地應做好積極承接工作[5]。(2)大力發展低碳產業[6-8],特別是包括旅游業、金融業等在內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對評價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是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必要途徑。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布局應該是:北京市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而天津市、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以第二產業為主。此外,北京市應進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天津市、河北省應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服務業、養老產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綠色信貸業等新興服務業,進一步降低行業準入門檻,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等。(3)京津冀低碳化發展統一規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要想實現京津冀地區低碳發展一體化進程,保證跨行政區合作協議的有效實施,京津冀地區應該在高層次的經濟和環境合作方面建立高層次的常設機構,建立京津冀地區定期政府會晤機制,制定統一協調的政策。對于三地的低碳經濟發展,各?。ㄊ校┱畱撛诔浞掷煤驼细髯再Y源、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低碳產業集群,對三地的區域整體規劃要銜接一致,建立統一、有效的交流平臺。由三地共同出資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和研發中心,并將研發成果應用到整個區域,從而有力地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消費觀念。
參考文獻:
[1]呂學都,王艷萍,黃 超,等. 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7):27-33.
[2]孔 凱. 農業干旱災害風險管理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3]楊洪艷. 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對策研究[D]. 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4]王相東. 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問題研究[D]. 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09.
[5]王彥超,許艷玲,蔣春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39(3):107-111.
[6]汪 翔,陸五一,周 力.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戶低碳養殖認知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3,29(1):189-194.
[7]蔣艷萍,呂建秋,楊 征,等. 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2):4-6.
[8]劉戰偉. 河南省低碳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393-395.秦 靜. 科技促進天津農村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65-5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