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中國雖然處境艱難,但仍有能力解決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甚至在短期內,就會有一些系列舉措出臺,幫助中國走出困境,打消來自外界的擔憂。
近期,中國的一舉一動,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始料未及的蝴蝶效應。全球匯率市場、股票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連續波動,似乎都與中國有關。在近期召開的G20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各國把問題指向了經濟增速正在放緩的中國。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李稻葵受邀參加會議,并作主題演講。在會議上,他對來自全球的針對中國的憂慮和質疑,作出了回應。在他看來,中國雖然處境艱難,但仍有能力解決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甚至在短期內,就會有一些系列舉措出臺,幫助中國走出困境,打消來自外界的擔憂。
而近期,全球各類市場因中國產生的波動,也說明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變化,如何適應新的角色,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增速放緩的中國闖禍了?
在剛剛結束的G20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中國經濟成為熱議話題,對此,李稻葵直呼意外。
“其實這一點,我們中國人自己也事先沒有想到。”李稻葵稱,8月23日、8月24日兩天股票市場的下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波動,全球大宗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行。再往前,8月11日的匯率調整,也是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這個真的沒有想到”。
李稻葵稱,反過來想,又是情理之中,因為全球50%的經濟增長來自于中國,這比金融危機之前又上了一個臺階,所以大家對中國高度關注。
李稻葵在央行行長會議現場發現,普遍觀點認為,全球經濟問題的責任在于中國,并認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風險點。
李稻葵在大會演講時,對這一說法作出了回應。
第一,中國經濟的確處在比較微妙、比較艱難的轉折期。第二,中國有辦法解決問題。政府的彈藥庫中還有“彈藥”。他認為,中國有可能會在短期內,出臺一系列政策,來應對當前最突出的問題——信心的下降。
信心出問題的背后,李稻葵提到了一系列的數據,發電量上半年下降2%,水泥產量下降2%,出口1到6月份僅僅增長0.8%,7月份出口下降了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往年都是20%,去年15%,今年上半年12%,新開工項目投資的速度是5%。這一系列數據說明,宏觀經濟確實仍然有下滑的態勢。
但同時經濟結構調整,也出現令人欣喜的進展。消費每年占GDP比重上升1.2%,現在漲到46%了,今年年底有可能第一次超過50%,其中服務業的占比超過50%,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他認為,中國人均GDP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差距,按照GDP購買力貨幣計算,中國是美國的1/5。因此大量來自于世界先進經濟體的科技技術、商業模式,仍然可以被中國所用、所學。
中國經濟仍然具備經濟體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基本條件,總體上講中國的體制支持市場經濟。第二個基本條件,勞動力素質在提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就業,至少100萬人是工程專業。第三個基本條件,中國始終跟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一塊玩”。“咱們的手機不是賣給埃塞俄比亞,主要是賣給美國的四大電信商,我們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美、美國和東南亞國家,頭兩位是發達國家。”李稻葵說,歷史經驗表明,“只要你跟誰玩,你就會像誰”。
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從中長期看,未來二十年應該有信心,至少有7%的平均增長速度。盡管短期內有困難,但中長期有三個增長點,第一是居民消費正在上升。第二是城鎮化的推進。中國48%的人口是長期住在農村,城鎮化會拉動新的建設。第三是整體產業的更新。以鋼鐵為例,中國一方面鋼鐵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鋼鐵的生產能力高度污染、嚴重耗能,完全可以提高環保標準、提高能耗標準,把落后產能淘汰出局。
中國亟須啟動針灸式改革
憂患與潛力共存,適時的改革,或許是真正釋放潛力,提振信心的良藥。
李稻葵認為,中國不需要動大手術,不需要全面的改革,而應該采用針灸式、點穴式的刺激。
改革的關鍵有三條,第一條是融資成本必須大規模下降。在他看來,中國經濟融資成本太高。融資成本高背后的原因是,大量的地方政府借銀行或信托的資金,大搞基礎建設。這類資金的利率非常高。銀行手中的資金借給地方政府之后,很難有錢再借給企業家,企業家在市場上互相競爭,導致利率上升。
換句話說,地方政府長期建設的項目,占用了過多的信貸資源。應該把長期建設項目的融資擠出去,由專門做長期貸款項目的基金來提供融資。
“中國應該建五六個、甚至于十個小世界銀行。”這些銀行跟地方政府相對獨立,地方政府如果要做建設,要經這些小世界銀行的審批,項目必須經過審核,而國家為項目擔保融資,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他指出,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確實存在,小企業依賴銀行貸款不現實,銀行做這種業務得不償失,小企業還是應該通過其他渠道去融資,但是有一定基礎的、需要轉型升級的企業,需要得到銀行的支持。
第二條,已經宣布的基礎設施的項目,得馬上開工。下半年經濟還在下滑,其中新開工的項目僅僅增長5%,是一個主要因素。
造成這一現象得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沒有正面激勵,不能違規,不能接受賄賂,不能破壞環境,不能出安全事故,不能違反八項規定。丟掉了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需要給地方政府注入活力,讓他們有積極性去招商引資,去落實項目
第三條,要減稅,很多制造業的稅務過重。
李稻葵認為,未來中國下一步的改革中,國企改革不能再拖了,必須要出臺執行的細節,而且要出試點單位。試點單位不應去搞合并,而應該老老實實搞一兩個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案。
國企改革,首先大方向,還是要增加民營的股比。借助股市,資產定價可以按照規則辦事,先把一部分上市的國有企業適當通過某種方式,轉移到場內交易,來進行一些民營化的改革。
同時決策機制要變,建議一部分的國企,在改革的過程中,脫離國資委的管理軌道。直接把這部分資產裝到地方、中央或新設立的國有資本管理公司。由國資委轉到國家資本管理公司、國資管理公司,像淡馬錫模式一樣。這樣股市能夠看見點希望,—部分國企的股票也能看到希望。
國有資本管理公司代表可任董事長,CEO在市場上聘用,問題的核心是放松對人的管制,定期召開董事大會,給資本市場注入一點新風。
人民幣已成為“準國際貨幣”
全球對中國的擔憂,除了經濟增速的下滑外,還包含著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
李稻葵稱,人民幣中間價8月11日的調整,初衷是改革,希望更快地讓人民幣增加浮動自由度。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人民幣事實上,已經是一個在國際上備受關注的準國際貨幣,“你一動,別人也動”,造成了多個國家貨幣跟隨貶值的現象。
李稻葵認為,當前人民幣再貶值對中國自身來說意義不大,對于世界經濟而言,也沒有很大的幫助。
盡管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但是必須看到,人民幣的一舉一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已經不亞于美元和歐元。
通常,外匯市場投資者選擇在6、7、8三個月度假,中國多次匯改都是選在這三個月。
“很多人以為,8月11日美國人放假了,我們調整一下沒有人注意。但是沒有想到全球交易者高度關注。”
李稻葵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說明人民幣已經是全球標桿性的貨幣。
研究表明,人民幣匯率如果對美元略有貶值,不會反應在美國的產品市場上,在美國市場上的蘋果手機和中國生產的紡織品和玩具,價格是穩定的,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關系不大,所以如果人民幣貶值,不會增加美國百姓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所以總的來說,穩定為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定位,或許需要重新考量。
李稻葵稱,以往中國是全球經濟最大的穩定器,目前中國還應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上最大的減震器,成為全球貨幣政策最大的對沖者。
當美元的貨幣政策轉向變收縮的時候,中國貨幣政策就應該適當擴張一點。這就形成了對沖。這次的案例,實實在在地告訴全球的投資者,多一個國際貨幣比少一個好。
他認為,這次人民幣的調整,對全球影響巨大,這是好事情,真正凸顯出人民幣作為一個大國貨幣的國際地位,甚至有利于人民幣加入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幣提款權)。
A股救市沒有點中穴位
人民幣作為減震器,同樣可以作用于資本市場。中國6月、8月兩個階段的股市下跌,有明顯的不同,6月那一輪,主要是去資金杠桿導致的資金恐慌,而8月這一輪股市的下跌,主要是對經濟增長的擔憂。同時這一次,中國股市的下跌,帶動來其他主要市場的下跌,因此,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對全球資本市場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李稻葵認為,維護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一定要找準穴位。在他看來,中國股市最重要的穴位,應該是股指期貨。
因為股指期貨具有杠桿屬性,做空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國家隊同樣可以借助股指期貨穩定市場預期。期貨和現貨市場有著天然的聯系,如果在股指期貨上拼命做多的話,最后一定會拉動現貨市場往上走。他認為,未來可以借鑒香港經驗,和中國近期兩輪股市下跌的經歷,看清得失,好好總結。
(據騰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