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彬

20多年來,青島援藏干部雖然換了七批次,但在歷屆青島市委、市政府指導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批接著一批干”,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意識,確保不發生因銜接不暢導致的“斷頭項目”等后遺癥。
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原縣級市日喀則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歷代班禪大師駐錫地,是后藏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唯一市轄區。
20多年前,青島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對桑珠孜區進行對口支援。截至今年已先后選派7批53人次黨政干部、16批93人次技術干部赴藏工作。特別是2014年青島第七批援藏干部進藏后,傳承優良傳統,發揚“老西藏精神”,堅持“缺氧不缺精神”、“苦熬不如苦干”,大力推動桑珠孜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在后藏大地上催開出絢麗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幸福之花。
一張藍圖繪到底
作為后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桑珠孜區的城市建設長期無法滿足當地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到處是鐵皮頂土坯房,沒有紅綠燈,沒有公園,沒有公廁,街道塵土飛揚,城市建設無規可循,迫切需要一套科學規劃來指導城市發展。
1995年,第一批青島援藏干部按照“規劃先行、保留傳統、融入現代”原則,調研編制完成《日喀則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確定了“老城區保護+新城區發展”城市規劃總基調。之后,青島援藏干部又根據城市發展實際,及時編制《日喀則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日喀則市南部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為城區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20多年來,青島援藏干部雖然換了七批次,但在歷屆青島市委、市政府指導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批接著一批干”,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意識,確保不發生因銜接不暢導致的“斷頭項目”等后遺癥。
2014年,第七批青島援藏干部進藏后,在前人建設的基礎上,圍繞“一城、兩線、五鄉、多點”的城鎮建設總體思路,協調青島市有關專家啟動主城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修工作,實施“凈化、亮化、綠化、硬化、美化、規范化”工程,全面拓展城市綜合交通、生態綠化、安居保障、利民便民、防災減災等功能,極大地提升了城區建設管理水平。
經過20年接續建設,桑珠孜區城鎮化率已從18.5%增至39.9%,遠高于西藏全區25.7%的平均水平,城市面積由不足10平方公里擴大到32平方公里。2014年,桑珠孜區被確定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單位。
桑珠孜區區長索朗羅布說:“青島援藏干部按照規劃辦事,避免了城市建設項目因援藏干部調換而脫節。正是由于歷批次青島援藏干部的持續推動,才使雪域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
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9月8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會上講話強調,西藏要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多年來,青島市始終堅持援藏工作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發揮自身力量與培養當地人才相結合的三原則,大力提高桑珠孜區自我發展能力。
長期以來,桑珠孜區工業發展比較薄弱。青島援藏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總體規劃,大力實施園區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了日喀則工業園等項目。“我們承前啟后,對園區規劃進行了四輪修編,并積極申報西藏自治區級工業園。”青島第七批援藏干部組領隊、日喀則市委常委、桑珠孜區委書記王波介紹,“我們要利用日喀則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發展太陽能+產業,推動日喀則工業園區發展,使之成為增強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
目前,工業園分為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民族手工業產業、藏醫藥產業和綜合服務配套四大組團。項目已累計投資6000萬元,簽約企業12家,引進企業8家,到位資金5.2億元,3家企業投產運營,去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億元。
桑珠孜區科技農業精品示范園,是日喀則市政府重點打造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園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集精品農業示范、苗木花卉培育、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娛樂休閑、藏文化展示、農業技能培訓、城市形象展示于一體,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一畝青稞收入才1000多元,半畝蔬菜大棚收入就能上萬元,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桑珠孜區農牧局局長扎西說。
青島市對口援藏以來,累計投入援藏資金近5億元,實施各類項目410個。在項目選擇上,既側重拉動經濟增長又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既看重經濟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如,引進和推廣青島海藻生物肥,大幅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青稞每畝增產32.5公斤,馬鈴薯每畝增產400公斤;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前提下,大膽引進天然礦泉水開發、農牧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運用現代管理和科技手段,做大做強傳統民族手工業,籌建民族手工業園,實現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解決群眾就業,提高群眾收入。
在青島市的無私援助下,桑珠孜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迅速提升,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截至2014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由1994年的7574萬元增長到51.9億元,是1994年的68.5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60萬元增長到1.13億元,是1994年的43.5倍,固定資產投入由5.046億元增長到22.97億元,是1994年的4.5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826.97元增長到9010元,是1994年的10.8倍。
關注民心凝聚人心
民生工作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青島第七批援藏干部組堅決貫徹黨中央“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方針政策,始終圍繞惠及群眾、凝聚民心這一主題來展開各項工作,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推動桑珠孜區成為和諧繁榮幸福的新區。
青島援藏堅持民生為本,援藏資金向民生項目傾斜。第七批青島援藏干部延續優先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項目的思路,建成了西藏首家縣級醫院遠程會診中心和甲措雄鄉標準化衛生院,建成了全市最好的寄宿制鄉小學,新建了齊魯幼兒園、幸福社區幼兒園,實現了寄宿制中小學生校車免費安全接送和60歲以上老年人市區公交出行全免費。同時,建設了桑珠孜區市民服務中心,整合規范鄉便民服務中心和社區便民中心,為群眾實施一站式服務。
作為援藏大后方,2014年,青島市委追加3000萬元資金用于日喀則市重點民生項目建設,并安排20個街道、鄉鎮與桑珠孜區12個鄉(街道)結成長期友好互助對子。
全國援藏總領隊、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奉朝如此評價青島援藏工作:“山東省青島市高度重視,把援藏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謀劃布局,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積極支持、大力開展援藏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推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特別是青島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堅持‘一批接著一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工作理念,在推動桑珠孜區產業發展、社會穩定、精準扶貧、民族團結進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思路明、措施硬、作風實,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