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詩威 金鵬



摘要:利用2004-2013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等方法全面分析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存在互動關系,但兩者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協調。兩者協調性不足的原因是旅游產業的信息技術應用落后于信息化發展;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較大,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有較強的正反饋效應。
關鍵詞:信息化;旅游產業發展;互動關系;面板向量自回歸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
我國旅游信息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在第一次互聯網發展浪潮下,旅游信息化進入互聯網時代。2001年隨著“金旅工程”的啟動,旅游信息化進入快速成長階段。2009年,我國確立旅游產業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信息化進入擴張期。2011年,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指出:我國將用10年時間初步實現“智慧旅游”,預示著未來我國旅游信息化將繼續深入發展。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旅游產業對信息和信息技術的依賴性很強,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發展會對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并為信息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研究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對兩者的協調水平進行一個全面的評估,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政府制定旅游信息化政策提供參考,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發展。
國外旅游信息化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美國航空公司與IBM公司聯合開發的機票預訂系統SA-BRE。在此背景下,國外學者較早對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展開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Copeland等研究了航空業預訂系統的發展過程,提出了航空業應用信息技術的三大特征,即大量數據處理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獲得競爭優勢的需求以及為抓住市場機遇而不斷進行的系統優化。Poon認為信息技術對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是在管理、組織、產品組合、營銷和服務提供等信息密集領域。Buhalis提出了一個基于戰略視角的旅游產業信息技術應用框架模型,結合業務流程重組(BPR)理論,從組織內部、組織之間和消費者3個方面分析了信息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各種應用。隨著互聯網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大量研究于2000年以后開始出現。Buhalis認為互聯網可使旅游地提高可視性、降低成本、增強合作,從而有效提高競爭力。Buhalis等認為互聯網技術為新旅游電子媒介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指出未來借助新媒介,旅游企業間的競爭局面會進一步加劇。Ma等通過對中國旅游相關組織的調查,發現與歐洲和美國類似,信息技術在中國旅游產業的應用也是先從航空業開始,然后逐漸延伸到酒店、旅游代理商、景區和旅游地管理組織。Garces等研究了電子商務對西班牙阿拉貢地區飯店業的影響,發現飯店提高了對應用電子商務的認識水平。Buhalis從消費者需求、技術創新、產業和商業功能等維度回顧了過去20年信息技術與旅游交叉研究的文獻,指出信息技術與旅游業的交叉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Sharda從旅行推薦系統、社區和用戶界面設計方面對旅游信息科學進行了闡述。Hojeghan等分析了通過互聯網和Web技術,數字經濟對旅游產業的影響。Gretzel認為現有的智慧旅游研究主要是從技術視角進行,對旅游信息和決策過程的認識過于簡單,未來應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在我國旅游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國內學者也非常關注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問題,其相關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林璧屬等分析了飯店業應用Internet的問題,并提出了提出一些解決方案與措施。馮飛以攜程旅行網和春秋旅游網為例,探討我國B2C旅游電子商務與傳統旅游企業結合的合理途徑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調整與發展方向。金鵬等應用博弈論方法分析了信息技術投資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刁志波總結了飯店業信息化的演進與發展模式。黎崾等采用面向對象的建模方法與思路,構建了信息技術在旅游產業中應用的研究框架。師守祥認為旅游產業高度化的本質特征體現為旅游業的產業融合和信息化。張凌云等提出了智慧旅游理論體系的CAA框架模型。王兆峰等闡述了信息技術對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范繼剛等對四川省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耦合協調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存在良性互動且協調發展的正耦合關系。
綜上所述,隨著國內外旅游產業信息化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學者對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關系的研究逐漸深入和完善,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從研究內容方面看,對信息化如何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較多,但關于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的作用及兩者互動關系的研究較少。第二,從研究方法方面看,學者多采用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和歸納分析等定性方法進行理論研究,但采用回歸分析方法進行的實證研究較少,對兩者的互動關系缺乏系統評估。
本文在對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互動機制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2004-2013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等方法全面分析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
1.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
1.1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第一,信息化提升旅游產業交易過程的效率。交易過程效率的提升以信息的有效傳遞和流通為基礎。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旅游產業交易模式的創新,擴展了信息傳遞渠道,降低了旅游者信息搜尋成本,提高了旅游產業鏈中不同主體間的信息溝通質量和效率以及旅游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信息處理效率。
第二,信息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增加旅游經濟中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實現旅游產業從依賴大量投入物質和人力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提高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約式發展模式,促使旅游產業從傳統服務業轉型為現代服務業。
第三,信息化優化旅游產業體系。信息技術可改善旅游產業各相關要素效能的發揮,優化旅游產業體系結構。旅游產業構成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旅游產業體系的優化依賴于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流程優化和系統創新。
1.2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的促進作用分析
第一,旅游產業發展會對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隨著旅游產業發展,旅游企業和政府部門需要處理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形成了海量的旅游大數據,這對旅游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旅游者對信息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這些因素將共同推動旅游產業持續加強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二,旅游產業發展促進旅游競爭主體(旅游企業和旅游地)應用更多的信息技術。旅游產業發展會加劇旅游競爭,而信息技術對提升旅游競爭主體的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為保持競爭優勢,旅游競爭主體會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旅游產業發展可帶動提升相關產業的信息化水平。旅游產業是一個關聯度很強的產業,其發展不僅與眾多國民經濟產業密切相關,而且對相關產業具有明顯的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產業發展不僅促進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還將帶動提升相關產業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旅游產業發展為信息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旅游產業是重要的國民經濟產業,其發展可促進經濟發展,從而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更多資金,有助于實現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性。
2.研究模型與方法
基于傳統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如下模型:
log(y)=c+alog(K)+Blog(L)+ylog(I)。
其中:y表示旅游產業發展水平,K表示資本投入,L表示勞動力投入,,表示信息化水平,c為常數項,a、B、y分別表示回歸系數。為了減少異方差,同時增強結果的解釋性,所有變量都取對數進行處理。
本文在對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從靜態與動態2個視角進行實證研究。靜態研究采用面板數據模型估計,它有很多優點,通過綜合考慮截面個體維度和時間維度以增加數據的變異性,能夠較好地解決多重共線性問題。并且面板數據模型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模型的參數估計值更加可靠。動態研究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并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能夠從數據角度分析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是否存在理論上分析的互動關系;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常用于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能夠反映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3.數據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自2005-2014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和《中國統計年鑒》,實際數據為2004-2013年的數據。本文選擇2004-2013年數據的原因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因為2000年后,我國旅游信息化有了較快發展,但2003年“非典”對中國旅游產業的影響較大,因此本文去除了這一年的數據,選擇將2004年作為實證研究的起始時間;二是因為目前公布的最新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是2014年的,因此可以獲得的最新數據為2013年的數據。
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資本和勞動力數據分別采用旅游企業營業收入、固定資產原值和從業人數等指標。已有的許多旅游產業相關實證研究也采用了這些指標。由于2005-2014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前后的旅游企業統計口徑并不統一,2005-2010年的統計口徑包括旅行社、星級飯店、旅游景區和其他旅游企業,2011年的統計口徑縮小為旅行社和星級飯店,2012-2014年的統計口徑又擴大為旅行社、星級飯店和旅游景區。因此,為使數據在前后時間上具有可比性,本文將2004-2013年旅行社和星級飯店兩類企業的數據匯總,以匯總后的旅游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從業人數和營業收入分別作為資本、勞動力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數據。關于信息化水平的衡量,可采用信息化指數和替代變量2種方法。從數據的可獲取性方面考慮,本文采用替代變量的方法。本文借鑒俞立平的觀點,認為郵電業務總額包括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函件、特快專遞、報刊發行等內容,也是信息化指數測算中的主要指標,基本上綜合反映了信息化水平。其數據來自于2005-201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由于在《中國統計年鑒》中,郵電業務額2000年及以前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2001-2010年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2001年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27.6%;2011年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6.3%。因此,為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先將郵電業務額調整為1990年不變價。然后,根據CPI指數,將旅游企業營業收入也調整為1990年不變價。經過處理,數據的描述統計量,如表1所示。
4.實證結果
4.1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無論是格蘭杰因果檢驗還是面板數據回歸,其應用條件是各變量平穩或是存在協整關系。檢驗面板數據平穩性的標準方法是單位根檢驗,常用的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方法有Levin檢驗、ADF檢驗、PP檢驗等。由于不同檢驗方法的原理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為使檢驗結論更加可信,本文同時采用這3種方法進行檢驗,以3種方法的檢驗結果一致為準。3種方法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檢驗發現所有對數變量都是平穩的。
4.2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關系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在理論上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但這一關系是否顯著,可以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分析。本文選取滯后1~6期進行檢驗,其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在滯后1~4年的情況下,信息化都不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在滯后5~6年的情況下,信息化都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表明信息化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但這種作用在5年后才開始體現。在滯后1~6年的情況下,旅游產業發展都是信息化的格蘭杰原因,表明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有促進作用。總體上,兩者存在相互的因果關系。
4.3面板數據模型估計
為了定量分析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首先進行Hauseman檢驗,以決定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4。
為了對比信息化和其他投入要素的貢獻,表4也給出了資本和勞動力變量的回歸系數。此外,為進行比較,表4還給出了混合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面板數據估計模型的調整擬合優度R2值為0.985,表明模型的擬合性很好。從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會使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高0.389%;資本投入每增加1%,會使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高0.187%;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會使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高0.335%。這一結果表明,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較大,并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的貢獻。
4.4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結果
由于各對數變量都是平穩的,因此可建立VAR模型。以滯后期為4建立VAR模型,其中4個方程的調整擬合優度分別為:0.982、0.960、0.971、0.997,擬合效果很好,且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單位圓內,模型結構穩定。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系數沒有經濟學意義的非理論性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不解釋回歸系數,而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進行進一步分析。本文將信息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時期數設為15,其結果,如圖1所示。
首先,考察旅游產業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來自信息化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在前期(1~3期)對旅游產業發展有微弱的負面影響,但從第4期開始,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產生了正面影響。在4~7期這種正面影響具有一定的波動,但從第8期開始,這種正面影響變得持續且較為穩定。來自資本的沖擊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一直為正面影響,其影響在前期(1~6期)較強,但在后期(7~15期)逐漸減弱。來自勞動力的沖擊在前期(1~3期)對旅游產業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且逐漸增強,在第4期其影響變為正面影響,但從第5期開始,勞動力沖擊的影響變為持續且較為穩定的負面影響。綜合看來,相對于資本和勞動力而言,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而且,從長期來看,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大于資本和勞動力。
接著,考察信息化的脈沖響應函數。來自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在前期(1~2期)對信息化有微弱的負面影響,但從第3期開始,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產生了正面影響,并且這種正面影響逐漸增強。來自資本的沖擊在前期(1~2期)對信息化有穩定的正面影響,在3~6期資本沖擊的影響變為穩定的負面影響,從第7期開始,資本沖擊的負面影響逐漸增強。來自勞動力的沖擊一開始就對信息化產生較強的正面影響,其影響在1~9期逐漸增強,但從第10期開始逐漸減弱。總得來說,旅游產業發展會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方差分解通過計算擾動項對向量自回歸模型預測均方誤差(MSE)的貢獻度,以評價各類因素的相對作用。與時間序列數據類似,面板數據預測的誤差方差是其自身擾動及系統擾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各變量的方差分解,如表5所示。到了第15期,各變量的方差分解趨于穩定。從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差分解看,旅游產業發展自身占97.12%,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很小,但信息化的作用大于資本和勞動力,這與脈沖響應函數結果一致。資本的方差分解中,自身占50.64%,旅游產業發展占27.91%,勞動力占19.88%,信息化的作用最小,占1.57%。勞動力的方差分解中,自身占50.78%,旅游產業發展占41.06%,,其他因素的作用較小。信息化的方差分解中,自身占73.08%,旅游產業發展占13.91%,勞動力占11.29%,資本的作用很小,這與脈沖響應函數結果一致。
5.結論
1)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存在互動關系,但兩者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協調。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在滯后1~4年的情況下,信息化都不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在滯后5~6年的情況下,信息化都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1~6年的情況下,旅游產業發展都是信息化的格蘭杰原因。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存在明顯的互動影響。總的來說,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存在互動關系。不過,這種互動關系還不夠協調,需進一步加強。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信息化在滯后5~6年的情況下才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原因,因此,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協調性不足的原因是旅游產業的信息技術應用落后于信息化發展,從而使得信息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有些滯后。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應借助智慧旅游建設契機,加快在旅游產業中應用最新的信息技術,加大旅游產業的信息化建設投入,實現信息化與旅游產業的良性互動。
2)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較大,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根據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結果,對旅游產業發展貢獻最大的是信息化水平,其次是勞動力投入,最后是資本投入。這表明,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有較大的貢獻。旅游產業發展的脈響應函數分析表明,信息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會持續很長時間,并且非常穩定。這一結論表明旅游產業作為信息密集型產業,信息化對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能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持續性的強大動力。
3)旅游產業發展對信息化有較強的正反饋效應。信息化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表明,旅游產業發展的沖擊對信息化的影響較大,存在較強的正反饋效應。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其建設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旅游產業是重要的國民經濟產業,其發展可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從而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且,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產業對信息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需求的增加將導致更多的旅游信息技術應用,從而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