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二石 (浙江產權交易所,杭州310008)
互聯網金融的持續高燒,催熱了上市公司的相關投資并購鏈條。1月26日,停牌四個月的上市公司巢東股份公告斥資16.82億切入互聯網金融,收購小額貸款、融資租賃、典當、擔保、網貸平臺(P2P)等5家類金融公司股權,被業界稱為是“泥水匠”的跨界逆襲, 而這樣的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的跨界已經在A股市場頻頻上演。根據上海盈燦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網貸之家聯合發布的《2014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統計,獲得風投青睞的平臺多達29家,上市公司、國資國企入股的平臺各為17家,銀行背景的平臺為12家。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國資國企系成為布局網貸行業的重要力量。
我國P2P網貸從2006年起步,在2012年之后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迅猛,P2P作為金融體系的補充,在過去三年里出現了1400多家,2014年全年交易金額超過2400億元。但目前仍處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早期階段。據高盛預計,2024年互聯網企業發放的信貸規模是6.8萬億人民幣,占社會融資存量(剔除股票/債券)的2%;互聯網金融企業利潤將增至4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1%,相當于2024年銀行整體盈利的8%。P2P在2013年總規模270億,預計至2024年可以達到2萬億,占社會融資存量(剔除股票/債券)的0.9%。P2P平臺有如此迅猛發展和增長潛力,離不開以下雙重背景:
據中金公司統計估算,中國居民持有地產的規模約110萬億,是居民家庭單一最大的資產。相比之下,股票市場總市值30萬億左右(真正可自由交易流通10萬億左右),債券總規模30萬億左右,居民存款40萬億,保險8萬億,理財產品12萬億,信托產品10萬億。居民家庭配置房地產的比例已經到達階段性拐點,股市和債市將是新增資金配置的重點去向。存款保險制度出臺,而銀行理財產品不在保險范圍內,因此投資人尋找收益相對較高、風險較低的投資平臺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產權市場項目轉讓“高大上”,缺乏短平快的“屌絲產品”,投資人投資偏好變化,轉讓完成一宗是一宗,缺少標準化、持續交易的品種等等,都導致產權交易平臺無法受到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持續關注。另一方面,隨著經濟信息化、全球化不斷發展,線下交易帶來的更多是對當地的影響,線上線下的結合,帶來的經濟規模和效益的提升效果更加顯著。在此背景下,如何集聚更多的客戶和信息資源,將多年以來眾多參與產權市場的機構或者個人轉化為投資人,為投資者提供P2P全流程、全天候在線投資平臺,提高產權交易平臺影響力和金融屬性,打造產權互聯網平臺成了產權市場從業者共同探討研究的課題。
產權市場國企規范交易平臺聯手國有專業擔保公司(包括國有證券公司、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國有控股小貸公司等)和國有企業(包括央企、省屬國企、地市縣國資委所屬企業),以產權交易國企平臺的公信力、國有擔保公司的嚴格風控、國有企業的良好信譽,“三架國字號馬車”組成的“國家隊”三箭齊發,在保障投資人(出借人)收益的同時篩選優質借款企業和項目,通過嚴格的風控措施和合理的融資成本,如年化收益8%~12%,做大平臺影響力,降低出借人的違約風險,確保投資人的投資安全,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真正踐行P2P網貸“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平臺系統開設債權轉讓區,投資者購買私募債經過封閉期后可以在平臺上自由轉讓,待條件成熟時,開通債權質押貸款業務。產權交易機構自有資金也可以利用平臺網上放貸或摘牌,進行拾遺補缺。
一是發債主體不同。其他網貸平臺發行主體是民企,而產權交易機構是央企、省屬國企、地市縣中小國企,服務于國有企業。
二是增信機構不同。其他網貸平臺沒有增信或自融自用,風險不言而喻,而產權交易機構是國資系的擔保、小貸、資產管理公司。
三是投資群體不同。其他網貸平臺面向普通投資者,而產權交易機構偏重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設置投資門檻和審核流程,以控制風險。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4年12月,互聯網理財產品用戶規模為7849萬,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僅今年1月份,全國網貸行業的成交量就接近358億元。一端是投資者滾滾而來的理財資金,另一端是不斷豐富的金融資產類型,它們在P2P平臺上實現匹配對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很多國資國企系P2P平臺都開始向互聯網金融超市方向發展。國資國企系批量進軍P2P網貸,對于行業而言,一方面,加劇了行業競爭提高準入門檻,加速行業淘汰;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行業發展,提高行業整體的合規和有序。可以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國資國企系加入P2P投資。
伴隨著銀監會明確P2P監管十大原則和監管部門監管思路的逐漸細化,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有望在今年內出臺。P2P的粗放式增長時代已經宣告結束,行業將面臨大規模重組洗牌,未來一段時期,結構優化、管理規范化的國資國企系P2P平臺大有可為,成為我國信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