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麗
作業心理負擔的課堂評價因素分析:來自33位學生的訪談*
●蔡麗麗
學生的作業心理負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業評價(特別是課堂評價)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訪談的方式,調查了33位學生對作業心理負擔課堂評價因素的理解。訪談顯示: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及同伴評價讓學生產生多種情感體驗,其中有些課堂評價因素使學生產生作業心理負擔,有些因素則會減輕心理負擔,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習成績的學生對某些評價因素的看法則存在差異。
作業心理負擔;課堂評價;訪談
作業是學生為完成學習的既定任務而開展的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不同的體驗就會形成不同的心理負擔。據筆者的長期觀察,學生的作業心理負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業評價 (特別是課堂評價)的影響。然而我們并不知道哪些評價因素會對此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此,我們通過訪談作業的親歷者——學生來探討其中的要義。
(一)研究問題
課堂評價是指師生運用評價工具采集、分析和利用學生學習信息,并據此對學習狀況做出判斷或改善教學的活動過程。[1]就此概念而言,課堂評價至少包括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這些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1980年代,就有學者論證了課堂評價對學生的種種影響,如克魯克斯(Crooks,T.J.)通過文獻的元分析,詳細論證了測驗、課堂提問、反饋等正式與非正式課堂評價方式對學習策略、認知結果和學習動機的影響。[2]此后,布萊克(Black,P.)和威廉(Wiliam,D.)進一步論證了形成性的課堂評價可以提升學業成就的標準。[3]作業是認知結果和學業成就的重要形式,自然受課堂評價的影響,其中學生做作業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也會受課堂評價的影響。我們主要關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哪些課堂評價因素影響學生的作業心理負擔?二是這些課堂評價因素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心理負擔?三是這些因素在不同類型的學生中存在差異嗎?四是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因素和差異?
(二)研究工具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運用訪談調查來研究分析。訪談調查的核心工具是訪談提綱,編制訪談提綱要圍繞研究問題展開。由于討論課堂評價對作業心理負擔的影響問題,其中課堂評價包括教師、學生及其同伴的評價,訪談提綱就從這些評價行為入手來設計。具體來說,教師評價主要涉及四個問題,分別指向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與類型、作業批改與反饋、評價偏好、作業要求等內容,如“你喜歡什么樣的作業批改方式(如對、錯、分數、老師的評語等)?這些方式,你的老師經常用嗎?老師的批改方式對你完成作業(如做作業的心情、做作業的速度)有影響嗎?具體有哪些影響?”。學生評價關注學生對作業的評價與管理,如“你會評價和管理自己的作業嗎?老師教過你怎么評價和管理作業嗎?如果教過,是怎么教的?學會評價和管理自己的作業,對你完成作業有什么好處?”。同伴評價強調此種評價對學生做作業心情的影響,如“你覺得同學之間相互批改作業,好嗎?如果好,好在哪里呢?老師允許這樣做嗎?你批改過同學的作業嗎?如果批改過同學的作業,批改什么樣的作業,對你自己做作業有什么好處?“。
(三)研究對象
考慮到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對作業感知能力的不足,以及初三學生面臨巨大的作業壓力而產生的作業抵觸感,我們把研究對象限定在四至八年級。本次調查運用目的抽樣,在寧波市區選擇了10所不同類型的中小學校,根據學生在班級中的成績(好、中、差三個層次)來選擇訪談對象,具體情況見下表。

表1 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
(四)研究歷程
正式訪談歷時一個月,從2013年3月至4月,訪談全部采用單獨面對面的形式展開,每位學生的訪談時間一般控制在30-40分鐘。為了保證訪談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可靠性,筆者征得被訪者的同意后對訪談過程進行全程錄音。訪談完成后,將錄音資料全部轉錄成文字材料,然后圍繞要回答的具體問題,進行主題編碼和關鍵詞提取。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內容進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課堂評價對作業心理負擔的種種影響,進而解釋課堂評價對于減輕學生作業心理負擔的各種可能。
(一)教師評價影響學生心理負擔的具體表現
1.教師布置較難的作業使大部分學生產生負面情緒
對于教師布置的超級簡單(抄寫)或很難的作業,13位同學覺得做簡單的作業不會心煩,因為簡單很快就能完成;對于很難的作業(如數學),有21位學生認為太難的題目想了很久做不出來會心煩、緊張。還有幾位同學認為不管作業簡單與否,不會覺得很煩,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要完成。從這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教師布置較難的作業,較難的作業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2.教師批改作業的方式影響學生做作業的心情
當問及“老師的批改方式對你完成作業有什么影響”時,19位學生認為老師的批改方式對自己完成作業沒有什么影響,因為不管老師的批改方式怎樣,作業總是要完成的,而且已經習慣了分數、對錯的批改方式。其余14位學生覺得老師的批改方式有影響,如果作業本上是激勵性的評語、好的分數,心情就很好、很開心;如果看到很多“×”或低的等級,心情會郁悶,覺得非常丟臉,做作業就會怠慢。可以看出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批改作業的方式影響自己完成作業的心情,仔細分析這些學生,竟發現有12位女生認為教師批改作業的方式有影響,而且這些學生的成績多處于中等以上水平。
3.大部分學生討厭教師批評、直接核對答案的作業反饋方式
通過對33位學生的訪談,了解到有8位同學沒有特別討厭的作業反饋方式,因為老師一般就是對錯題進行講解。另外有7位學生比較討厭教師在課堂上表揚作業做得好或批評作業做得差的同學,如果當著全班同學被老師批評,覺得很傷自尊。有5位同學比較反感教師在課堂上直接核對答案,好像對自己做作業沒有什么幫助。其余同學比較討厭老師在有些同學作業還沒有做完的時候就開始講解;或者是很簡單的題目,教師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講解。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討厭的作業反饋方式,而這些方式還在課堂中繼續使用,沒有發揮反饋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4.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心理感受
當問及“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老師對我好,他布置的作業就做得好?”學生給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23位同學沒有這種感受,因為老師好像對每個學生都挺好的,而且不管老師對我怎么樣,他布置的作業都要完成,作業是自己的事。可能這些學生就是老師所喜歡的。10位同學有這種感受:“如果老師對我好,就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期待,他布置的作業就做得很認真,不想讓老師失望。”而這10位同學大多來自四、五年級,可能這個階段的學生感性思維占主導地位,很在意任課老師對自己的評價。
(二)同伴評價容易產生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
當問及“批改同學的作業對自己做作業有什么影響”時,有22位學生認為批改同學的作業,一方面可以向成績好的學生學習,學到新的解題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另有5位學生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批改同學簡單的作業,對自己沒有什么幫助,有點浪費時間;此外,有的同學改得沒有老師認真,甚至會包庇同學的錯誤。總的來說,大多數學生認為批改同學的作業對自己完成作業是有幫助的,而且還會產生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
(三)自我評價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評價和管理作業是對做作業過程的自我評價和管理,比如完成后是否檢查,覺得作業哪部分做得好哪部分做得不好,是否訂正錯題等。從學生訪談的結果來看,有29位學生會評價和管理自己的作業,比如說在完成作業后多檢查幾遍,或者對那些易錯、較難的題目,建立了糾錯本。當問及“學會評價和管理作業對自己完成作業有什么好處”時,有31位學生都肯定了評價和管理作業的積極作用,學生的回答多集中在做完后多檢查幾遍可以避免漏做或錯誤、提高正確率,考試得高分;或者可以形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簡而言之,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認為自我評價是有效的學習策略,能夠提高自己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
(四)教師的作業要求影響學生的心理體驗,積極與消極參半
作業要求是學校或教師關于作業的制度規定。當問及“老師的作業要求對自己完成作業有什么影響”時,有22位學生認為老師的作業要求有影響,而且影響有積極與消極之分。首先有16位學生提及消極影響,如抓緊做作業的時間、集中注意力、心里有壓力、做不完會心情煩躁、沒按要求完成作業會被老師批評等;其次是6位學生提到的積極影響,比如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可以端正學習態度和形成好的習慣。還有11位學生覺得老師的要求對自己完成作業沒有什么影響,因為從小學開始,老師一直是這樣的要求,已經習慣了。從中可以看出,教師的作業要求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心情,可能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也給某些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
(五)性別和學習成績影響學生對作業心理負擔因素的判斷
1.女生的作業情緒比男生豐富
在教師批改方式是否影響自己完成作業的問題上,有14位學生覺得如果作業本上是激勵性的評語、好的分數,就會很高興;如果看到很多“×”的話,心情郁悶、覺得很丟臉,做作業就會怠慢,這14位學生中有12位是女生;而訪談的11位男生中有9位認為老師的批改方式對自己完成作業沒有任何影響。可以看出認為有影響的女生人數遠遠多于男生,進而可以說明女生體驗的作業情緒比男生豐富,批改方式對女生心理負擔的影響大于男生。
2.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教師的作業要求更敏感
雖然從總體上看,多數學生會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但在老師的要求是否影響自己完成作業的問題上,不同類型的學生觀點不一。有22位學生覺得老師的要求對自己完成作業有影響,余下11位學生則認為老師的要求沒有影響。我們知道教師的作業要求是種客觀任務,學生個體的差異使其對同等任務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是不同的,也許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影響作業心理負擔。認真分析這些學生,則會發現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認為老師的要求對自己完成作業沒有影響,反正都已經習慣了;而成績好的學生則感覺有種精神上的壓力,迫使自己認真地完成作業以獲得老師的青睞。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我們嘗試從教師評價素養、同伴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及作業要求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提供相關建議。
(一)教師的評價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負擔,應關注教師評價素養的提升問題
學生的訪談資料顯示教師評價與學生的作業心理負擔息息相關,如教師布置較難的作業、作業批改與反饋方式、教師評價偏愛都使學生產生多種情緒體驗,這充分說明教師評價能力的高低決定學生作業心理負擔之輕重,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作業心理負擔,我們應該關注教師評價素養的培育與提升問題。一般來說,教師評價素養是指教師從事學業評價所應具備的專業智能,而教師需要具備的評價素養應該與教師實踐的評價活動相匹配,高質量的評價活動需要教師回答并實施“為什么評價、評價什么、怎樣評價、如何交流評價結果、怎樣讓學生參與”等問題。[4]對于作業功能而言,教師不能只看到它是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學生更熟練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手段;還需要明白作業可以增強學習動機、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系。對于作業批改方式來說,首先應堅持批改方式和主體多元化,打破教師專批專改的特權,破除分數等級的符號定勢;其次,作業批改視角應多維化,既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再者,作業批改范圍應靈活化,教師依據作業的性質和學生的完成情況,全批全改、精批細改或挑選批改。對于作業反饋,應強調反饋的及時性、針對性及描述性。
(二)同伴評價和自我管理能夠提高作業質量,應引導學生參與評價
訪談結果可知,作業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容易產生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因此需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評價目標和標準對自身學習和發展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定、反思與改善。在學習過程中,他人的評價以及外部社會的評價最終要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結合,才會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伴評價能為學生通過仔細地檢查同伴的作品樣本,來學習關于他們自己的觀念和自己的作品質量提供有價值的機會。[5]但是如何讓學生參與評價呢?有學者指出“要讓學生認識成功的標準,參與評價目標的制定,知道‘好學生’意味著什么,要做到哪些。當他們清楚地了解了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方面,將外部的要求內化成了自己的需要時,他們就已經朝著學業成功起步,當他們學會運用這些標準來評價自己和同學的學習時,他們就朝著學業成功大步前進了。”[6]國外學者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對平時作業的自我分析、對各種學習作品的自我評判、對日常行為表現的自我檢查、對自己的進步與變化等做出及時的記錄與反思,都是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的有效途徑。[7]
(三)作業制度使多數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應推進作業制度改革
學生的訪談結果表明老師的作業要求使部分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為了減輕作業心理負擔,我們應該推進作業制度改革,發揮作業促進學習的功能。目前中小學生家庭作業制度的基本程序,簡單的說無外乎“布置作業——完成作業——上交作業——批改作業——反饋作業”這么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看似很正常,也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多數學生產生的消極情緒從何而來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注意到這看似正常的作業制度中所存在的瑕疵。比如說布置作業的真正主體是教師,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很少會有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家庭作業;教師會把作業完成情況作為獎懲學生的一種重要依據;教師會對學生做作業的格式和書寫要求甚至寫在哪個本子上都有詳細而清楚的規定,影響學生自主管理作業等。可以說,現行的作業制度是課程文本化的表現形式,沒有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改革作業制度,為學生“減負”,不是簡單的以減少作業量為手段,還需要提高作業的質量,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背景、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多樣化、可選擇的作業;在作業量方面,教師要堅持適度原則,作業難度兼顧基礎性與拓展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設計不同的作業要求。
(四)正視性別、年級和學習成績對心理負擔的影響,作業布置、批改與要求應因人而宜
通過訪談,發現女生的作業情緒比男生豐富。這一點可以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解釋,女生的身心發育早于男生,因此她們對于學習的自我意識覺醒早于男生,表現出女生對于學習的自我要求高,學習壓力也比男生大。[8]訪談結果也表明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教師評價偏愛的影響,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更傾向于認為作業是自己的學習任務,不管老師對你怎么樣,都要認真地完成。除此之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教師的作業要求更敏感,這是因為學生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學生對學習任務難度的知覺,從而反映在學生對作業負擔的主觀感受上。能力高的學生,自覺完成學習任務比較容易,學習任務對其心理負擔小,甚至沒有;而能力較低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感覺心理負擔更重。但是我們訪談的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認為老師的要求對自己完成作業沒有影響,可能是因為自知無力完成作業任務,或根本不打算完成,其心理負擔也較輕。
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理解差異,提醒我們應該正視性別、年級和學習成績對作業心理負擔的影響,在作業布置、批改與要求方面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比如說教師根據學生興趣和能力差異,設計多層次、可選擇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業。作業批改不能只有那些單一分數、等第或是籠統的批語,對學生作業做出價值判斷的同時,更應給出具體而有建設性的批閱。作業反饋不能只是集中講解或對答案,而應注重針對性和描述性,不僅告知學生當下的表現情況,還要引導學生基于目標改善或提升作業質量。
[1]鄭東輝.教師評價素養教育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98.
[2]Crooks,T.J.The impact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practices on student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8,58(4):438-481.
[3]Black,P.&Wiliam,D.Inside the black box: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Phi Delta Kappan,1998,80(2): 139-148.
[4]鄭東輝.教師評價素養內容框架探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0(10):48-52.
[5]Russell,M.&Airasian,P.W.(2012).Classroom assess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7th)[M].New York,NY:McGraw-Hill.p. 110.
[6]許潔英.促進學習的評價、特點、要求與策略[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8(11):4-8.
[7]Alberto,P.A.&Troutman,A.C.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M].Upper Saddle River,NY:Memill Prentice Hall,2003:481-482.
[8]文劍冰.課業負擔的個體層面變量研究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24-30.
(責任編輯:金傳寶)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中小學生作業負擔的課堂評價研究”(課題批準號為CHA110134)的成果,也是“寧波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研究成果”。
蔡麗麗/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