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潤圃 張建梅
高中語文深度閱讀的探索與實踐
●蔡潤圃 張建梅
高中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個性化發(fā)展,為其終身幸福奠基。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guī)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沒有給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何為幸福?幸福的內涵極為豐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教給學生可供一生受用的技能,授之以“漁”就是幸福。語文作為一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首先要擔此重任。為此,萊州一中積極推進學生深度閱讀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閱讀從一般意義上講,是指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是讀者和文本的對話,是一種主動的過程。
所謂“深度閱讀”,本是復旦大學GDM實驗室首次提出的,是基于知識圖譜,集成知識源,向讀者提供的一種具備全面、關聯(lián)、智能三個特點的全新閱讀模式。這種全新的閱讀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知識圖譜的構建,是學生在深度閱讀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加涅將其稱為“圖式理論”。
我們所提出的深度閱讀,是相對于以簡單輕松甚至娛樂性為目的的淺閱讀而言。旨在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知識覆蓋面,讓學生能整合多方面知識信息,擴展知識的縱深;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語義關聯(lián),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全面、關聯(lián)、智能的特點,構建學生平面化、立體式的閱讀思維空間。
其一是由高中教育的性質決定的。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出口,肩負著向高校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但當前高中教育的功利性,往往將學生禁錮在高考之中,導致學生視野狹窄,認識膚淺,生活體驗不夠以及與社會生活相脫節(jié)等。所有這些,與促進人的終身幸福發(fā)展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是相悖的。
其二是由高中生的特點決定的。高中生正處在個性發(fā)展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但該階段學生價值判斷能力還欠缺,社會多元思想的并存,沖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選擇;心理發(fā)展的不健全性所導致的思維偏激與動蕩,心理斷乳期所特有的自主意識,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來的閉鎖性等,都是高中生健康成長的制約因素。若不能及時給予精神上的引領和幫助,極易造成學生發(fā)展的迷茫。
其三是由高中語文的性質決定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稱《標準》)明確指出,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語文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我國國民閱讀令人擔憂。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國民的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提升。但這個消息仍憂大于喜。憂慮之一: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2.35本,相比2011年的1.42本增幅達65.5%,這意味著網頁瀏覽式的淺閱讀人數在增加。憂慮之二:盡管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達到了4.39本,較2011年實現(xiàn)了小幅增長,但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猶太人的64本。
高中生的閱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讀書面窄,借鑒不多,思路不廣;不求甚解,淺嘗輒止,思維不靈;認識膚淺,見解不多,人云亦云等。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高中生活的快節(jié)奏,大大降低了學生接觸所學課程以外的書籍的時間,學生難以愛上閱讀,閱讀也難以深入;二是高考的壓力,將學生的視野很大程度上束縛在教輔資料的閱讀上,對于其他讀物,包括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期刊、中外經典名著名篇等,不得不從學生的生活中“刪除”,更談不上關于文化、修養(yǎng)、哲學思考等方面書籍的閱讀了。
但從近年自主招生面試看,對人文素養(yǎng)的考查越來越突出。清華大學在百年校慶之際,已做出了修復文科的決定。而今,正處在高考改革深水區(qū),全國各地的改革正在醞釀之中。例如北京高考語文上調30分的改革動向以及“微寫作”的出現(xiàn),都在傳遞一個信號:要在考查學生思想性的基礎上,突出對學生知識廣度和思維深度的考查。所以,無論是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還是基于人的終身發(fā)展需要,高中教育都應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工作之重抓實抓好,而深度閱讀實踐與指導正是解決學生不愿讀書、不會讀書、讀不懂書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老師們歷來重視閱讀教學,但要引領學生真正進入深度閱讀的佳境,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學校根據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長遠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有序推進。
(一)建立“生態(tài)”課堂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陣地。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逐步走向開放、靈活、多樣,這是語文教改的一大成果。但“穿著新鞋走老路”、“拿著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有“溫度”沒“深度”之類的課堂仍很常見,這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教會學生深度閱讀是極為不利的。為此,我們提出打造“生態(tài)”課堂的理念,旨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構建一種和諧生態(tài)課堂環(huán)境,將文本知識、學法指導、教學評價作為三個重要的生態(tài)因素,使其相互聯(lián)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約,讓學生在快樂、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自我發(fā)展。
1.調整教材
呂達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約課程的三大因素:知識、兒童和社會,喻為“一尊鼎的三只腳”,“只有‘三足’都兼顧了,才能做到‘鼎立’。”根據這一論點,我們首先考慮社會對課程的制約問題。我們認為,萊州一中屬縣市區(qū)高中,可供利用的社會資源與城市學校相比還不夠豐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受限;要使學生所學與其水平相當,又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們必須立足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調整刪減增補處理,實現(xiàn)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我們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依據文體構建新的教學單元,使文本內容既具范例性,又符合知識生成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規(guī)律。只有重新調整教材,為學生穿上“合腳”的鞋子,才能使學生走得更遠更快:這是引領學生深度閱讀的一個重要前提。
2.教會探究
深度閱讀的提出,是立足于學生對生命和人生的觀照,要求教師帶領學生不僅要觀照語言文字本身,更要重視探求文本背后的東西。實踐中,我們逐步健全完善了“討論導練課”和“自主閱讀課”兩種課型,這兩種課型依據單元教學需要,相互依托,互為補充,孰先孰后,根據需要教師自行調整。
討論導練課,建立在學生全文默讀的基礎上,對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地方,教師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引領學生進行多角度探究,使學生達到“心求通而能通,口欲言而能言”,進而達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的目的。
如在教學郁達夫《故都的秋》一文時,學生對于“秋雨”一節(jié)的理解是有難度的。如果讓學生僅僅看到“雨”是作者散文中精選的一個場景,僅僅看到“涼”是秋雨的一個重要特征,僅僅看到“天涼好個秋”中的“涼”不僅指天涼,也可照見作者心涼,就戛然而止,這是對文本和生命的不負責,必須引領學生對此做出更深刻的體悟。而此時,學生的所思所想往往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關注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把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處境、情懷融入學生思考,把作者其他作品如《沉淪》等引入學生視野,引導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涼”,是特定背景下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當然,如果能把同時代作家如郭沫若的作品一并納入學生視野,讓學生進行同類鑒賞和對比鑒賞,可使其思維更廣更深,對學生構建更為全面、深入的思維框架是大有裨益的。(如圖)

思維走向示意圖
自主閱讀課,基本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學生自讀,摘抄讀書筆記;二是完成800字讀書隨筆一篇。它是討論導練課的支撐與深化,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提高自我深度閱讀的探究能力。
3.改善評價
評價是檢驗師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確保學生深度閱讀質量,萊州一中建立了“師生同共體”多元綜合評價體系。對學生而言,要求每名學生每學期提交1本閱讀筆記、4篇閱讀隨筆,提交一篇觀點鮮明、論據充分的5000字以上的研究性論文,然后由“師生評審團”根據文章質量評定出A、B、C、D四個等級。對教師的考核,則是依據所帶領學生的等次進行評定。這種綜合評價的方法,促使師生互為依托,共同發(fā)展,也是深度閱讀得以長期有效開展的保障措施。
(二)配備“套餐”課程
當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量閱讀、海量閱讀等做法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大家都認為厚積薄發(fā)、舉一反三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是從一般意義上對閱讀教學的理解,是一種教育哲學的思考。然而,對于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僅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的深度閱讀走向深入。美國著名教學心理學家加涅在“語言學習”上有其獨特見解,他認為,“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影響最大的是先前習得并已組織成圖式的知識。圖式是一些觀念及其關系的集合,并形成學習者可用來理解的類別”;“圖式是抽象的,這意味著圖式為相互聯(lián)系的觀念留有‘空位’或‘占位符號’。當給學習者呈現(xiàn)課文中的新信息時,學習者便能以這些新傳遞的信息填補這些‘空位’”(《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還以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學習前,閱讀郁達夫作品多的學生和閱讀郁達夫作品少的學生頭腦中的“空位”數量是大不一樣的,前一類學生頭腦中的“空位”填補可能只是對郁達夫生平的一般了解。而后一類學生由于對郁達夫作品讀得多,其寫作特點、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及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都是“空位填補”的內容。由于“空位”較多,所以對深度理解《故都的秋》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我們提出了為學生配備“套餐”課程群的做法。
1.打造必讀課程群
必讀課程群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主要目的,借助同類閱讀和對比鑒賞,加深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理解,加深學生對自我人生和當今社會的思考,以涵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潤澤學生的人文情懷。它是基于課堂教學實際的一種考慮,是文本教學的有益補充,也是每個學生在自主閱讀課上必須學習的內容。我們的主要做法是結合單元教學篇目,圍繞教學主題,建立“同題材、同體裁、同作家、同時代、同題目”五大系列校本課程。截至目前,我校共研發(fā)了100多種校本教材。以郁達夫《故都的秋》一課為例,我們?yōu)閷W生準備的校本讀物有兩種。一種是《郁達夫作品讀本》,其中收錄了郁達夫《沉淪》、《采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作品。一種是《郁達夫同期作品讀本》,其中收錄了廬隱的《海濱故人》、《曼麗》,許地山的 《綴網勞蛛》、《命命鳥》、《商人婦》,王統(tǒng)照的 《微笑》、《湖畔兒語》,葉紹鈞的 《潘先生在難中》、《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郭沫若的《牧羊哀話》等作品。
● 包裝機械解決方案:以EtherCAT高階運動控制器AH10EMC為控制核心,支持EtherCAT高速運動通訊,搭配遠程I/O可同步控制32軸伺服驅動器和變頻器,進行送料、包裝、封口與裁切以及出料等操作。同時可透過EtherNet/IP控制包裝機械中的傳感器、溫控器等,確保入料/出料感測、機器作業(yè)溫度控制等,可以實現(xiàn)一體式整機控制。AH10EMC亦可透過制造管理平臺,以EtherNet/IP上傳所有設備運作信息,實現(xiàn)智能化包裝機械解決方案。
2.打造選修課程群
選修課程群的開設,一是著眼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著名作家賈平凹說:“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yī)藥、建筑、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書讀面窄,借鑒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高中教育要培養(yǎng)人,就需要用更寬廣的視野、更前瞻的思想,為青年學生儲備更多的能量。萊州一中提出了高中三年五個學期(不含高三下學期)“讀百本經典”的口號,力求學生閱讀涵蓋社會、科技、文學、經濟、軍事、體育、藝術、地理、歷史、哲學等十個領域,每個領域至少選讀一本經典作品。二是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發(fā)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堅持兒童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并且促進獨特的發(fā)展”,“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樣的東西”。在讀書方式與時間上,我們采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學生閱讀效果。立足校內,把周日確定為學生自由閱讀日,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安排閱讀場所和閱讀書目。對于節(jié)假日,則實行假日作業(yè)簽批制度,提高作業(yè)質量,控制作業(yè)數量,留足閱讀時間,為學生深度閱讀提供保障。
(三)構建“悅讀”文化
我們新提出的“悅讀”文化是指讓學生愛上讀書,它是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的助推劑,或者說是一種動力系統(tǒng)。對于“悅讀”文化的構建,我們主要從文化認同(環(huán)境)、文化體驗(活動)、文化激勵(獎勵)三個方面著眼。
1.盤活圖書館
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重點要考慮為學生提供一種什么樣的閱讀環(huán)境,盤活圖書館,堪稱我們的“專利”。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漠,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學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擁有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豐富多樣的圖書是一所學校的重要標志,但如果這些書籍不能為學生服務,僅堆積在圖書館中無人問津,則有與無沒有什么區(qū)別。把學生放進來,把書放出去,讓優(yōu)質書源流通起來,才能發(fā)揮書籍的最大效用。所謂“把學生放進來”,一是自主閱讀課時將學生集中在圖書館閱覽,確保安靜的深度閱讀環(huán)境;二是全天候開放圖書館,包括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學生持學生證即可借閱,滿足學生隨時的閱讀需求。所謂“把書放出去”,即與市新華書店聯(lián)合建立師生閱讀區(qū),在每座教學樓設立圖書館的分館,安裝開架圖書和電腦,方便隨時借閱或查閱資料;在每座宿舍樓、每個餐廳設立開放式圖書吧,學生隨取隨讀,讀后歸還,不需借閱手續(xù),讓學生閱讀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要“讓優(yōu)質書源流通起來”,就要及時做好圖書推介工作。從2010年開始,萊州一中推出了“高素質人才與百本好書”欄目,由圖書館負責每月每個領域推介100本閱讀書籍,附詳實的內容簡介,制作成海報,張貼學生活動區(qū),上傳至校園網,規(guī)避學生選書讀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確保學生的閱讀高位運行。
2.活躍閱讀文化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展示深度閱讀成果的重要載體。活動的過程是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我發(fā)展后勁的過程。萊州一中一貫重視以活動帶動學生深度閱讀,用活動豐富閱讀文化內涵。在“經典詩詞誦讀與研究”方面,堅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閱讀貫穿于校園生活的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每學年,讓學生時時浸潤經典文化,日日獲得發(fā)展提高。一是精選編印了《中國古詩詞選集》《中國古詩文選集》《中國經典詩詞散文選編》等校本教材,通過每日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二是精選包括市歌、校歌、三德歌在內的《100首經典歌曲》,課間在廣播中反復播放,振奮學生精神,營造團結活潑、正氣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三是加強了閱讀活動課程建設。每周以班級為單位舉行一次讀書交流,學生自主組織,不拘形式;每月以教學部為單位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或辯論賽,師生自愿報名,根據閱讀的經典分場次舉行;每學期以年級為單位舉行一次讀書隨筆展示活動,師生同臺,展示競技。每學年五月中旬舉行一次全校性古詩詞誦讀演唱會,一年一個主題,年年都有新意,引領學生對經典全方位的關注。
3.評比閱讀明星
“閱讀明星”評比活動是對每學期學生閱讀成果的一種驗收手段,分兩個系列進行。每學期,在學生中,分年級評選產生100名“閱讀之星”和10名“閱讀大王”;在教師中,分學科評選“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和“十大讀書人物”,分別頒發(fā)榮譽證書,并贈送不同價值的購書卡。
深度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大了學生的知識源,利于形成知識間的關聯(lián),讓學生的思路變得開闊,思維走向深入而且改變了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融入現(xiàn)代社會更為容易。在我校組織的“我看釣魚島”問題研討會上,學生的思維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立體化的走向,他們分別從地理位置、歷史發(fā)展、世界格局、軍事戰(zhàn)略、政治立場、文化思想、外交策略等層面進行剖析,涵蓋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個維度,同時用包括中國、日本、美國等國在內的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佐證,可謂高屋建瓴,深入淺出。
盡管推進學生深度閱讀任重道遠,但成效顯著。自2010年我校實施深度閱讀以來,學生人文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升。一是自主招生考試競爭力明顯增強。每年有40多人獲高校自主招生加分;2012年起,學校連續(xù)三年同時獲得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和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制”推薦資質,所推薦的6人均順利通過高校面試,并獲得當地錄取分數線下40分以上錄取的資格。二是學生社團得到長足發(fā)展。以辯論社和模擬聯(lián)合國社團為例,這兩個社團均2011年組建,短短三年時間,已發(fā)展成為可與大城市學校相媲美的高端社團,多次應邀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成績斐然。截至目前,辯論社有20多人成為省級以上“杰出辯手”和“優(yōu)秀辯手”;模擬聯(lián)合國社團十余次參賽,每次都有多人獲得“最佳立場文件獎”或“最佳學術研究獎”,另有學生的兩份決議草案,通過了模擬聯(lián)合國會議表決,載入聯(lián)合國檔案。
深度閱讀的意義并不在于讓學生獲得一個證書,得到一份榮譽,而是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探究的路子,真正培養(yǎng)起“全面、關聯(lián)、智能”三性合一的深度閱讀能力。但這個過程又是相對漫長的,需要堅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做好。一要堅持優(yōu)質圖書資源的補充,讓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發(fā)展并行,讓素質整體提升與學生個性需求共生。二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讓學生沉靜下來,建立不被打擾的、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讀得深入又透徹。三要調動所有的教師參與學生深度閱讀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進行深度閱讀,兩相促進,共同提高。四要組建一支以心理健康教師、語文教師和人生指導教師為核心的指導團隊,讓學生的閱讀與其身心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相協(xié)調統(tǒng)一,堅定學生發(fā)展自信力,促進終身發(fā)展。
總之,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于提升一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增強一個國家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現(xiàn)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深度閱讀恰是通向一個人、一個民族、一所學校、一座城市美麗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金傳寶)
蔡潤圃 張建梅/萊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