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麟 楊 玲 曹秋雯 王英鳳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國有10 萬青少年學習法語。雖然數目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法語教學與英語教學相比較而言,仍是一個新事物。[1]就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國只有不到一百所大學開設了法語專業。大多院校開設的課程較一致,然而法語教材的選用卻各不相同,選用較多的是北外出版的馬曉宏編著的《法語》1234 冊。教材雖然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卻因出版年限久遠略微脫離了當下而讓學生難以理解課文內容。目前,在中國法語教學仍是遵循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語言基礎為主,語法和翻譯為主要培養目標。仍是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少學生盡管能在考試中應付自如,但在運用法語交際時卻束手無策。
第二外語習得理論表明學好第二外語有一些必要條件,如一定的語言環境、積極的情感配合、大量的交際互動及訓練等。[2]而對于如何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怎樣建設大量的交流互動,讓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讓學生能迅速而高效地掌握法語知識是法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目前的法語教學卻遵循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原因有如下幾點。
教學環境封閉:學校與網絡隔絕。雖然隨著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法語教學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但現實的情況是,法語專業僅存在于大學之中且多數法語系體系小,發展得不夠完善。學校與學校間的教學交流少;課堂內外相互隔絕;學生們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因而作為法語專業的學生,在法語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如在本校無法得到需要的法語學習書籍,輔助材料,法語學習的資源較少的情況。
教學目標單一:多以詞匯語法為主。在中國的外語教學當中,有一點是最為詬病的,那就是教學目標多以語言基礎為主,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學生多能應付筆試等考試。而在口語方面,卻陷入了“啞巴”的尷尬境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學習成績拔尖的同學在用口語表達時卻結結巴巴,讀寫能力與聽說能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教學注重共性:學生個性不足。傳統的教育注重共性,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發展,甚至會受到打壓。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個性開展教學任務,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封閉的,然而卻與現今這個信息時代格格不入。要做到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規格,首先就要做到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用以彌補在傳統教學中無法做到的因材施教。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支持S60v3、S60v5、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Phone平臺的類Kik軟件。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客戶端與好友分享文字與圖片,并支持分組聊天和語音、視頻對講功能的智能型手機聊天軟件。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使用任何功能都不會收取費用。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達3 億。微信是繼微博之后又一個吸引眾多用戶的手機APP 軟件。與微博相同的是,微信能夠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包括圖像、文字、音頻、視頻、超鏈接等多媒體資源,同時支持手機、電腦等多種終端。可隨時隨地發布即時信息。與其他社交軟件相比,微信具有交互性強、短小精悍、信息同步等優點。與微博相比較,微信是對等雙向的關系,而微博是不對等多向錯落的關系。在時間的同步性上,微信是同步同時,而微博則是差時瀏覽信息。用戶各自發布自己的微博,粉絲查看信息并非同步。微信能讓用戶及時接收到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傳遞失敗的情況。微信緊接著推出了微信公眾平臺,利用公眾賬號平臺進行自媒體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進行一對多媒體性行為活動。[3]因此,我們選擇利用自媒體來完善大學法語教學的工作,且從眾多社交軟件中選取微信作為我們開展研究的平臺。
2014年11月,筆者通過自制調查問卷對本院(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大一二班共44 名同學作了調查與分析,共回收有效答卷44 份。為微信引入大學法語教學研究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問卷分為兩類問題:學生法語能力自我評估(見表1)和學生信息化素養現狀調查。

表1 學生法語能力自我評估
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調查分為三個方面:移動通訊設備配置情況、手機功能設置情況、愿意接受的教學互動工具。經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普遍配備了電腦及手機,其擁有率分別為98.2%和100%。手機功能使用情況中QQ、微信、微博、短信及郵件的使用比例分別是100%,98.3%,89.6%,100%,50.4%。而愿意接受的教學互動工具微信、微博所占比例各為50%。由以上所做的調查分析來看,現代大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信息化素養,且都迫切地希望通過微信帶動法語學習這樣一種方式能盡快實現起來。至此,開展微信教學模式研究的實驗條件已經具備。
本教學實踐活動的目標,一是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有效促進課堂內的教學互動及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二是遵循教育教學的原則,更好地實現教學上的因材施教,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實現學生素質的整體全面提升。[4]在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前,筆者已經為此次實踐活動注冊了一個微信公眾平臺賬號,命名為“行走在三大的法語”。我們進行了基本的法語入門理論知識的信息發布,此階段較好地貼合了我們的教學對象——法語專業大一新生的學習狀態及進度。筆者除了定期推送理論知識方面的信心外,還會不定期地推送法國知識文化,包含法國電影簡介及推薦、法語歌曲、法國文化、法國時尚、法國生活百科。筆者希望通過趣味化的消息的推送來增長學生們對于法語這一門語言學習的興趣,學習法語,不僅僅是學習這一門語言,更是要通過這門語言本身深入去了解這門文化,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提升素養。此實踐活動與本學院法語大一新生的學習進度始終保持一致,因而,“行走在三大的法語”也承擔了一部分教學輔助任務。根據學習進度,筆者會向關注本訂閱號的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例如,學前預習,學后復習,疑難解答。學前預習,筆者會將重要詞匯、生僻詞匯,重要句型短語發送出來并注上詳細的講解。學后復習,筆者會通過向學生設置問題的方式檢測學生是否高效吸收了本課的精華。疑難解答部分,由于微信一對多多角度的特性,因而能夠實現一對一教學輔助。學生可向訂閱號提出自己的疑問,筆者會及時解答。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和科技的不斷變革,信息化時代要求我們的教學尤其是大學教學要緊跟時代步伐,走上信息化教學的道路。隨著微信的應用不斷地深入,利用微信促進教學的發展會事半功倍。本研究在交互式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基于微信大學法語教學模式的探索,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相信在不斷地完善改良中,基于微信的大學法語教學實踐會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對中國的大學法語教學做出應有的貢獻。讓中國學生能夠更加高效輕松地掌握法語,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傳遞人。
[1]石慧.中國法語教學研究現狀與思考[M].法國研究,2011(3):4-5.
[2]楊暉.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大學外語教學[M].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6).
[3]程子陽,肖金克,趙靜.關于宜昌高校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報告[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S1).
[4]馮智庭,張浩,顧小清.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8(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