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銘
(廣東省梅州市中醫醫院外科 梅州514011)
術后胃出血乃是普通外科胃部手術的一種嚴重并發癥,臨床發生幾率較大,并且一旦發生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1]。隨著近幾年來我國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雖然臨床上對于普外科胃術后出血的治療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還存在著許多難題未解,尤其是某些患者經常會在治療成功后再次或者多次出血,對于此類患者其治療難度相對就比較大。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普外科胃術后出血患者60例,隨機分組采取兩種方法進行治療,并對其發病原因與治療效果等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胃術后出血患者60例,隨機分為手術治療組和非手術治療組,每組30例。男性33例,年齡23~70歲,原發病:十二指腸潰瘍15例、膽囊結石合并胃潰瘍7例、胃竇癌6例、胃癌穿孔5例;分別進行了胃大部切除、膽囊切除加胃大部切除、胃竇癌根治術以及穿孔修補術等手術治療;術后出血:遺漏病灶出血10例、吻合口出血1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5例。女性27例,年齡25~66歲,原發病:十二指腸潰瘍12例、膽囊結石合并胃潰瘍5例、胃竇癌6例、胃癌穿孔4例;分別進行了胃大部切除、膽囊切除加胃大部切除、胃竇癌根治術以及穿孔修補術等手術治療;術后出血:遺漏病灶出血6例、吻合口出血15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6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分組前均統一采取非手術的保守治療。分組后對手術治療組患者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手術治療,對非手術治療組患者則繼續采用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組30例患者中,7例進行了2次手術治療,4例進行了3次手術治療,19例患者只進行了1次手術治療。
1.3 療效評價 治愈:治療后胃出血狀況完全消失;未治愈:治療后胃出血狀況沒有消失或者沒有完全消失;死亡:患者在經過搶救后仍舊沒有挽回生命。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5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相關文獻報道顯示,普外科胃術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2%[2~3],并且其發生后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極大。因此醫護人員必須要積極對需要進行普外科胃部手術的患者做好預防工作,例如在術前做好各項指標檢查,術中操作謹慎規范,盡量通過優質的護理以及科學的治療將患者發生術后胃部出血的幾率降到最低。
在臨床普通外科中,比較常見的胃術后出血類型主要有胃部手術后吻合口出血、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胃部殘端出血以及遺漏病灶出血等,其中胃部手術后吻合口出血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普外科胃術后出血類型。胃部手術后吻合口出血以吻合口小彎側出血最為常見,這主要是由于胃竇小彎側距離胃左動脈較近、動脈血管壓力較高以及其黏膜下血供豐富等原因造成的。當然,醫生縫合技術差也是引發吻合口小彎側出血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臨床醫師應當在手術過程中時刻注意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患者胃壁水腫的情況,認真對其吻合口邊緣的黏膜下血管進行縫合,在縫合時針腳不能過松也不能過密,要注意適度。再者,胃殘端出血也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普外科胃術后出血類型,它主要是由于術中殘閉器吻合過松引起黏膜壞死和滑脫而導致的[4]。綜上所述,臨床治療普外科胃術后出血癥狀時,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以及非手術保守治療都是比較好的治療方法。
[1]陳長春.淺談普外科胃部術后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601-3602
[2]高橋,段立國.普外科胃術后出血的臨床治療[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6):87-88
[3]武永明,孫利平.胃大部切除術后早期胃出血再手術15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08,37(2):165-166
[4]何春.胃切除術后殘胃出血的防治[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19(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