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艷
實現師生在課堂上的共生共長,這是我們英語課堂轉型追求的理想境界。如何實現師生在課堂中的共生共長?首先要進行備課結構的變革,在傳統的3P教學法和課堂教學基本結構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英語教學的六步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內化,從關注備課的形式走向設計的實質,英語共生課堂的備課結構也由此產生。
一、教結構,在情景創設中吸引學生注意
教結構,也就是熟悉知識的結構形式,其實就是呈現新知的過程。如何呈現?我們一般會創設一個與今天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回想出曾經學過的相關知識與老師交流,這些回想出的知識都是學生曾經積累的語言知識,在情境提示下這些語言知識被聚類了,既成為后續交流的積累,也為新結構的生成提供了平臺,使新語言(包括新詞和新句)能非常自然地呈現出來。
如五年級下冊Unit7 Chinese festivals學習目標要求能利用所學內容,描述不同節日的時間、傳統食物及活動。能運用所學知識講述自己最喜愛的節日,并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描述。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這節課伊始,我們播放了一段關于中西方節日的視頻,吸引注意,喚起學生對節日相關信息,隨后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ens Spring festival? 三個問題,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思考,生成文本結構,導出教學目標。學生提出:When are the festivals? What do people do at the festival? Who are the festivals for? 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在學生的問答猜測中被自然導出。不需解釋,一目了然。這就是生成結構,導出目標的環節。
二、學結構,在小組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
了解結構的meaning(內涵意義),即通過各種形式的語言操練來熟悉和掌握新知結構和用法的過程。這是一個由完全機械操練向自由運用逐漸變化的學習內化過程。在課堂轉型的今天,教什么重要?還是學什么更重要?那學生要學的是什么呢?
在Chinese festivals隨后的教學設計中,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festivals?Watch and tick, Watch and match,看卡通,了解文本的主旨內容,運用已有相關知識和聽到的內容,嘗試完成一些小練習,以檢測是否對新結構有了一些了解;What do people do at these festivals?打開書本,通過個人自學,進行自主學習,細讀課文,了解文本的細節內容,在語篇中處理文本中的主干知識。隨后,小組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逐步調整,完善對文本的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小組之間的總體水平也有差異,我們就通過組際差異資源的互補,建構文本結構。接著,我們回歸文本,通過有聲朗讀,小組朗讀。到此為止,學生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呢?我們再次引導學生關注課堂伊始對于節日相關問題的預設:Which festivals do you like best? 這就是呈現刺激材料,活用結構環節,到這個環節,學生已對新知結構有了較深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活用能力,通過Retell the festivals in groups總結概括文本結構,強化記憶文本內容中的詞匯句型,激發學生產生期待行為:我學會了今天的詞句,能干什么呢?這就是強化結構,引發期待行為環節。
三、用結構,在反饋評價中熟練知識的運用
用結構,也就是對語言知識結構的運用,為了拓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一般會提供一個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運用新詞新句或提供一篇相關文章閱讀,讓學生運用新知識結構來問答、概述或表演。學生在運用新知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過程,就是給教師提供教學信息的反饋,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在評價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適時指導或提示,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結構,這也就是提供反饋評價,鞏固結構的環節。
在五年級下冊Chinese festivals這一單元的storytime板塊,通過“Talk more about the festivals”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自主提問: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 old people? What else can we do at different festivals?在學生運用新知提問的基礎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節日相關話題的討論,通過充分、自主的小組探討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組織學生及時進行互評,了解學習情況,適時引導,提升,鞏固所學知識。
在“共生”課堂備課結構的要求下,各板塊的表述更加具體,指向性更加明確,對于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對學情分析的要求越高,在指導實踐方面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即通過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隨著備課結構的清晰,原有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在隨之改善,進一步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因此,立足課堂轉型,變革備課結構,以“興趣值(是否愿意學)、方法值(是否會學)、容量值(是否學得豐富)、意義值(是否促進生命發展)”的四個增值點對學生學習是否“增值”進行考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