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
【摘 要】學生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在小學直至初中的品德課程中,我們的課程目標是要培養“有道德行為”的人,而不僅僅是“有道德知識”的人。
【關鍵詞】品德課程 ?生活化
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品德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品德課程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來提升學生的生活。換句話來說,學生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品德課程無論是在哪個年段,乃至初中的品德課程,我們的課程目標是要培養“有道德行為”的人,而不僅僅是“有道德知識”的人。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品德與社會課標》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系。”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理解課程理念,把握教材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動態生成教學內容,確立課程的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心中有“規則”》這課,教師可以跳開書本上的“非典”這一話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找出身邊的事例,例如:出門時,在馬路上行走、乘車、去商場購物、去公園游玩、去影劇院看電影……在這些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事情上應該如何遵守規則?讓學生討論并舉出生活中實際所見的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從而引導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時間提出建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生活服務社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策劃相應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規則的理解,并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執行“規則”。
二、身邊的理應是生活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同學之間》一課,這是一個相當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題材。在處理這樣的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更應該緊扣“生活”的理念,做足“生活”的文章,讓學生身邊的、生活中的事例成為教學的資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處理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教材上死板的圖片,改換成了生動的校園生活錄像,讓學生再次回憶起美好的生活,再讓學生說一說集體中美好的事情,使學生們重溫同學之間那濃濃的友情。其次,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圖,我在教學時也作了大膽的取舍,課堂上并沒有一幅一幅生硬地去分析討論,而是靈活地選擇了班級中,同學間的典型事例,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明白同學之間相處的道理。所謂“生活即教育”,只有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相融,才能真正起到以理導行的作用。以學生身上所發生的真實、典型的事例作為明理的案例,引導學生從教材學習延伸到自己的實際生活,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產生心靈的體悟,從而讓事件所揭示的道理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去、言行中去。
三、要生活,更要快樂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它旨在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初步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發展主體意識,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為其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打下基礎。”因此,愉快、積極地生活不但是品德課程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更是當今少年兒童身心成長的內在需求,它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引領學生自主認識、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抉擇、自主實踐,從而在課程中、生活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表達,促進學生在一種自然、放松的狀態下生發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情感,也喚起自身的愉悅之情。最后,教師還不應忘記將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和父母一起去大自然中放風箏、野餐等,好好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總之,要讓品德課程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要強調品德課程的生活性就應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活動為教學的基本形式;以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實際地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愉快、積極地生活。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課程標準.
[2]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