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月麗
【摘 要】繼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之后,黨的十八大再一次明確指出“立德樹人”要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可見,近年來,我國對小學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小學文化建設也因此取得較大進步。但與此同時,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小學文化建設步伐。因此,我們教師要從德育視角出發,推動小學校園和諧文化的建設。基于此,我主要就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策略發表自己粗淺的想法。
【關鍵詞】德育視角 ?小學校園 ?和諧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無形品牌,它關系著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的長遠發展。因此,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但就目前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小學校園的長遠發展。
一、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即是指:在小學校園中形成的以“和諧”為中心的文化價值理念,同時,它也是在校園中形成的一種和睦、協調、公平的校園氛圍。由此可見,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旨在創造一個活潑融洽、友愛和睦的人際環境和團結互助、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它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以促進師生、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的不同小學其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較多問題,影響了小學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1.小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德育價值不足
小學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外在的標志,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體,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憑借校園物質文化展現出來的,因此,小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推動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但當前很多人認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或是校園花草樹木的種植與修理或是校園標語的創造與宣傳或是校園建筑的翻新與擴建,等等。可見,不少人對小學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認識不夠,完全沒有意識到小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德育價值,這對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案例1:
教室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學生接受新知的舞臺。教室設置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更為重要的是,教室設置的好壞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高效與否也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一部分教師忽略了通過教室這一物質文化載體來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室里的掃帚、拖把也有未清洗就亂丟在教室后門的角落里,天氣炎熱的時候散發出股股難聞的味道。教室的墻壁上也有被學生隨意涂鴉的痕跡,校園不和諧現象隨處可見。小學生生活在這樣的教室環境中,任憑德育管理者口頭上對小學生如何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難以讓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2.小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德育思想不夠
校園精神文化是一個學校無形的財富和品牌,它是經過學校幾代人積累并不斷被師生認同的結果。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以學校的傳統文化內質和精神積淀為基礎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氛圍并逐步進化為群體的自覺行動,因此,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對師生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相比,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則主要包括校訓、校歌的提煉,校風、學風、教風的培養,它是推動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物質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的肉體,而精神文化建設則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是初升的太陽,其可塑性非常大,所以,精神文化建設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就目前很多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來看,或多或少地存在“弱精神”現象。
案例2:
校訓是一所學習核心價值理念的表現,它表達了學校對師生的殷切期望,也傳達出了學校的精神追求。但是一部分學校的校訓無內涵,形式化趨勢較嚴重,學校在創設校訓時并沒有尊重學校的歷史傳統、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因此,校訓特色不明顯,學生對校訓也知之甚少。在對小學生調查“是否知道學校校訓”時,有90%的小學生都表示不知道或記不清楚。從調查可知,學生對校訓這一精神文化沒什么感覺,更不要說校訓會對他們產生什么道德教育了。在調查中,小學生對校歌的反應也差不多。而對于“校徽”,很多小學生也表示并不理解校徽的深刻內涵。由此可見,學校在進行精神文化建設的同時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重視度不夠,歸根結底便是我們學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發揮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功效。
二、德育視角下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針對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德育價值不足和思想認識不夠等問題,我們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便要堅持以德育為基點,通過建構小學和諧校園文化來實現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為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1.建構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推動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環境的改變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生的活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環境,兩者相互影響,相得益彰。鑒于此,校園管理者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過程中便要注重校園環境文化的建構,并以此為契機來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推動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環境文化的建構不僅包括校園環境的建設還包括校園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利用。因此,我們在建構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過程中既要優化校園環境又要促進校園資源的充分利用,以此來實現德育教學,打造和諧校園文化。
案例3:
校園環境的創造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風貌的外在表現首先便是體現在校園環境的凈化上,因此,要推動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首先便要創造“五無”的校園環境,即地面無雜物、墻面無污漬、門窗無積塵、桌椅無刻印、衛生無死角。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實際行動來指引小學生,感染小學生,讓小學生深刻意識到校園環境的重要性,從而為今后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奠定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注重教室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在教室中開辟“圖書角”“學習角”“才藝展示臺”“心愿墻”等來鼓勵小學生積極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讓學生無時無刻都接受潛移默化地感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后角擺放節能箱、廢品回收箱以此來提醒小學生進行垃圾分離、變廢為寶、循環利用,這既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又可以推動小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何樂而不為?
2.打造“立德樹人”的校園精神文化,實現校園和諧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它指引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影響著師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所以,為了實現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管理者就必須加強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體現學校的精神實質,以便適應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要求。基于此,校園管理者必須注重對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以優良的校風來提高辦學質量,以良好的教風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以良好的學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精心打造出“立德樹人”的校園精神文化,實現校園的和諧發展。
案例4:
校風是教育優質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建構和諧校園文化的基礎,它充分展示了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良好的校風有利于每一位校園人日益鞏固其集體感受,形成集體成員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從而防御不良心理傾向或行為的產生。為此,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首抓校風的建設。如在新生入學時,學校便要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對小學新生進行德育教育,讓新生穿著校服、唱著校歌聽取學校對校徽、校旗含義的解讀,以此來開展德育教育,讓小學生感受到身上的重任。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要不斷創新校風的建設理念,以貼近師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為宗旨不斷革新校風建設理念,以便積極應對新形勢下多樣的變化,展現校風建設的強大生命力,進而推動小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中勝.隱性德育課程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
[2]李建明.淺論校園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隱性影響[J].改革開放,2009(6).
[3]鄧向群.隱性德育視角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袁釗強.X小學合并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王麗香.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考試與評價,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