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琦++申宗賢
【摘 要】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大潮將推動教育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作為義務教育起始階段的小學教育,更應率先轉變教育價值觀,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實施素質教育。小學校長是學校教育價值觀的導航員,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結合學校的發展歷程和現實,從優化辦學理念、建設校園文化這兩個方面來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關鍵詞】理念 ?文化 ?價值觀 ?轉變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教育價值的看法,即對教育價值的認識、態度、評價等的總稱。它是人類價值觀在教育方面的具體化,是人們對教育感知、認識的重要內容,是指導、支配和評價教育行為和功效的核心觀念。[項慧芳《校長如何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2009年第9期《教書育人·校長參考》]教育價值觀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對于整個教育活動起著深刻的的導向作用。
21世紀,中國教育必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小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其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尤為顯得重要。那么,作為學校領軍人物的校長,如何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呢?結合本校的實踐經驗、教訓,我認為小學校長應從以下兩方面來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一、優化辦學理念,奠定教育價值觀轉變的基礎
辦學理念是學校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總體目標與方向,是行動的指南。從某種意義上說,辦學理念就是學校生存理由、生存動力、生存期望的有機構成。辦學理念能滲透到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它不但可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還可以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途徑和方式。辦學理念還能對師生產生鼓舞和推動作用,既能強化師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和自豪感,又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學校管理諸方面產生巨大的激勵和調控作用。由此可見,優化辦學理念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在辦學趨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學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獨有的個性和特色的需要,更是校長的職業成長需要。
我校自2008年搬遷到新校區,面對著學校面積的成倍增加,施教區的不斷擴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生源質量的不斷下降等實際情況,校長室開展了“辦怎么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的深層次思考,思考如何使我們這所百年老校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辦出特色、辦出文化、辦出社會滿意的教育。而其中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必須要提煉并形成先進的辦學理念,校長室一幫人首先加強學習,做“首席學習者”,通過廣泛學習相關理論,借鑒其他學校經驗,對學校教育和發展產生新的哲學思考;其次,在辦學理念形成和提煉過程中,特別注意整合科學的教育價值觀,開展廣泛討論,遵循教師共同意愿;再次,注重結合學校的發展歷程及地處“中國陶都”的地域特點;最后,廣泛征求家長、學生、社會各界的意見,邀請教育專家認真論證,廣泛征集校訓,最后定為“行方智圓”,他包含著陶文化中最簡單的“行為方正,知識飽滿”。同時又蘊含著對學生成“方圓”之才的殷殷期盼。還從陶文化的“材質、器型、工藝、審美”等元素中提煉出了辦學目標——“適切”師生優質發展的優質教育;三風建設——學校氣質(內外兼修 融和自然)、教學氣質(形神兼備 靈動自如)、學生氣質(理趣兼得 天真自在);同時陸續確定了紫砂陶中的“紫泥色”和“段泥色”為學校主打色調,設計了“陶娃”系列卡通形象,出刊了《集玉》校刊以及專用印章、文化用品等,分布在學校各個層面,為師生廣為知曉。通過幾年來的融合,學校辦學理念已為全體學校成員所認同和支持,成為學校的主流理念,并逐漸變成師生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的自覺行動,從而發揮它應有的規范引導作用,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二、建設校園文化,夯實教育價值觀轉變的過程
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只是奠定了學校教育價值觀轉變的基礎。素質教育倡導的是提高所有受教育者全面素質為價值取向的教育價值觀,它需要民主、合作、學習、創新的學校文化與之相適應。這就需要我們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以之為重要載體,夯實轉變過程,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我校近幾年中, 緊扣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環境文化的建設,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
1.建設以人為本、民主和諧的管理文化。首先,改變以往“以管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關心每一個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關心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存在和價值。其次,用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強有力地支撐管理,近幾年間,學校先后制訂了《素質教育三年發展規劃》,出臺了《績效工資實施方案》《教職工月度考核條例》《教科研條例》《教學質量考核辦法》《 “五認真”考核細則》《優秀班集體評比辦法》《星級學生評比方案》等規章制度,以明確的規章來推行素質教育,以動真碰硬的措施管理教育全過程。第三,充分發揚民主,倡導“兼收并蓄”的包容氣度,校領導善于傾聽師生的意見,平等交流,民主決策,讓師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從而激發其對工作、對學習、對學校的熱情,使之更好地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第四,加強班子建設,樹立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師生服務。
2.建設富有特色、兼收并蓄的課程文化。在現行的小學課程體系中,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大類。我校在嚴格執行國家、地方各門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重點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上下功夫,因為校本課程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能夠凸顯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學生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校根據學校地處“中國陶都”核心地區的地域特點,70%以上的家長從事紫砂陶制作相關工作的實際情況,邀請相關課程專家、陶藝家悉心指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充分參與,歷時1年多時間,開發出《陶娃學紫砂》系列校本教材,按年級設置一套六本,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校本教材開發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實施,學校根據課程內容的學科相近性,安排具有制陶基礎的美術及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教學,同時發揮一大批陶藝校外輔導員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定期邀請陶藝大師到校指導,定期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實習,通過校內校外的共同努力,學校的陶藝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作品多次獲省、市陶藝比賽一、二等獎,更重要的是,通過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陶文化具有一種特有的歸屬感和親近感,有利于這項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和繁榮,更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也成為我校的一個辦學特色。最近,學校正在考慮將陶藝校本課程內容進行拓展,準備開發陶刻、紫砂陶裝飾、陶藝堆花等課程,從而不斷豐富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
3.建設愛生敬業、互助學習的教師文化。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它規定著學校的價值體系,規定著學校的傳統。首先,學校注重師德培養,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中國師德手冊》,開展“我身邊的教育小故事”演講、師德行為案例分析、簽訂師德承諾書等活動,倡導全體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將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行為化作自身的自覺行動。同時,學校聘請專職心理咨詢師,定期到校進行心理輔導與咨詢,對教師出現的心理障礙進行科學疏導,確保教師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面對每一天的教育工作,面對每一個學生。其次,重視校本教研活動,引領教師自我發展。一方面,校長在教師中大力宣傳終身學習的意義,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學習,在不斷學習、自我“充電”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和實踐課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學校非常重視校本培訓,充分調動教師自身的創造性、能動性,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引導教師低起點、小科研,從身邊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和現象進行研討,堅持教研結合,培養和打造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師,促進廣大青年教師健康成長。青年教師以“目標-培訓-輔導-感悟-實踐-提高-發展”為培養方式,骨干教師以“目標-培訓-研究-反思-指導-發展”為培訓模式。教科研骨干教師以“目標-研究-專家引領-成果考評”為培訓發展模式。并倡導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探討,提高自身的學習與反思能力。
4.建設明禮活潑、全面發展的學生文化。首先,重視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校堅持德育為首,堅持以養成教育為重點,以德育實踐為載體,切實加強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大隊部利用每周一的集體晨會組織隊員認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宜興市中小學禮儀規范》等,并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從最基本的如問候老師長輩、做操排隊等規范入手,制定訓練重點,細化訓練步驟,采取多種方式,家校共同督促,扎實進行訓練,層層推進,直至每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再確定新的訓練重點。
第二,開展“六星級中隊”評比,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追求學生日常管理精細化。聘請教師、學生及值班領導組成檢查小組共同檢查,每周一小結,并進行網絡公示,每月一總結、評比。通過長期有效地訓練,切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緊貼時代脈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增強愛國、愛家鄉、愛校的感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學校每學期都組織開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尋訪家鄉紫砂文化”等等多項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全校學生的一致歡迎,從活動中不但展現了學生的各項才能,而且體現出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迸發出學生的無窮潛能。學校摒棄了“以成績論英雄”的陳舊觀點,注重學生是發展的人,以發展的眼光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評價學生。學校在一年前推出了“星光陶娃”的競賽活動,每位教師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一星卡,從學習、勞動、常規、活動等方面,只要發現某位學生的閃光點,就可以獎勵該位學生1張一星卡,集齊5張一星卡就可以兌換1張二星卡,集齊4張二星卡就可以兌換1張三星卡……通過從一星級到五星級“陶娃”的金字塔狀的晉級過程,可以發現、肯定學生的優點,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該項活動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建設精致大氣、富有“陶”味的環境文化。在校園環境總體設計上,我們汲取了宜興城市的文化核心——陶文化精神,主要以紫砂文化為著力點營造充滿藝術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力求體現出與宜興陶都文化建設的同步和相融,逐步打造出一流的校園風貌和優雅的校園文化環境。
就大環境而言,目前,我校已因地制宜、分期分批籌建好了“行方智圓”校訓墻、雕塑“揚帆” 、路標“傳承”體現了紫砂文化的藝術因子和光芒智慧,“琴棋書畫陶”的藝術造型以學生喜愛的小木人的形式裝飾在校園。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投入五百萬元,籌建了建筑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陶娃”藝術中心大樓。在這幢大樓里,我們規劃了泥塑室、陶刻室、陶藝圖書室、藝術作品展廳、大師工作室等等多個專用室。“陶娃”藝術中心大樓的興建,不僅是學校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是為學校陶藝活動的深入開展,學校文化品牌的建設掀開了新的一頁。
總之,校長應做好學校教育價值觀轉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角色,秉承“一切為了孩子”這一樸素而深刻的教育情懷,緊緊圍繞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依靠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校各項教育活動既遵循教育規律,又體現教育價值,從而極大地推動學校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