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柏梁
摘要:國務院下達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一共九款21條,就新世紀、新形勢下如何支持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予以了條分縷析的政策規定和具體闡明。國務院支持戲曲藝術繼承發展的中心思想就是“二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對于具備近千年悠久歷史的戲曲藝術而言,首先要予以重視的是保護與傳承,在全國范圍內摸清家底,調研普查,建立切實可信的地方劇種數據庫和信息交流網絡平臺,將戲曲藝術的振興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去加以實施。要將戲曲藝術在社會發展體系中傳承下去,必須要在國家藝術基金、文化部專項基金和全社會的支持下,對“一劇之本”的劇本予以關注,對戲曲的活態化演出予以扶植。戲曲表演團體和戲曲教育院校的保障政策,也被非常鮮明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的生態環境。要從文化生態圈的源頭上出發,從娃娃抓起,從新生代抓起,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以戲曲藝術作為載體的教育活動。
關鍵詞:戲曲藝術;生態環境;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戲曲;傳承;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全國文化界和其他界別的有識之士,最近都在關注與思索這一基于政府頂層設計層面的文化大事件:2015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面向各省、自治區與直轄市人民政府,向各部委與各直屬機構,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這是我國中央人民政府繼1951年5月5日發布《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來,時隔65年之后又一次就戲曲工作所做出的總體部署和政策規定。
《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一共有6條,主要以改戲、改人、改制這“三改”作為核心內容,其根本宗旨是盡快地讓古老的戲曲藝術符合新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規范,發揚新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得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既能夠保持其傳統的審美品格,又在基本傾向上與新中國、新社會的新氣象相吻合。在此之后,國家逐步將戲曲從業人員與其團隊都納入了事業編制的國家干部序列,這就使得千百年的戲曲班社制,從私人經營到國家經營,從票房杠桿主導演出,轉化為文化事業屬性中的政治導向和社會效益壓倒一切。舊戲的改革和現代戲的勃興,也就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主潮。
當歷史車輪運行到21世紀之后,戲曲藝術仍然是傳統文化的典型載體,更是民族藝術中的重要板塊。如今,國務院下達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十政策》,一共九款21條,就新世紀、新形勢下如何支持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予以了條分縷析的政策規定和具體闡明。把中央人民政府前后兩次頒布的戲曲政策結合起來看,其主題詞就是改革、傳承和發展。基于政策層面上看,當年的要點是要認真地取舍和改造我國豐富的戲曲遺產,現在是要更加堅定不移地傳承中華文化、民族藝術中的重要載體——傳統戲曲之精華,并在今天的社會文化環境下予以撥亂反正、返本歸真地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边@是關于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之闡釋。“對適合于調解任何時代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這是關于真善美的謳歌。戲曲是傳統文化當中的集大成者,“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由此出發,國務院支持戲曲藝術繼承發展的中心思想就是“二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關心戲曲、重視戲曲和支持戲曲的良好氛圍,在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的前提下,完善戲曲表演團體體制機制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保障激勵機制,從而讓具備近千年歷史的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從戲曲藝術方面激活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基因,弘揚具備鮮明民族特色的戲曲藝術精華。
國辦下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21條”政策,其戰略高度之深遠前所未有,實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法規之細前所未有,關鍵在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單位從基本國策、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和文化戰略上認識其意義,領會其精神,才可能抓落實、促發展、見成效、有作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中國夢,要闡明炎黃子孫對于全人類的貢獻,要體現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中國要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敬重文化的人們的尊敬,經濟指標是一個方面,文化影響更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另外一個方面。
國務院支持戲曲傳承與發展的21條政策,不尚空談,不發虛言,而是分解在可實踐、可操作的不同步驟上,落實到具體的措施與方針上。
對于具備近千年悠久歷史的戲曲藝術而言,首先要予以重視的是保護與傳承。戲曲藝術包含著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與世界上不容忽視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要保護“遺產”,守住“財富”,讓老百姓記住鄉音、留住鄉愁,會欣賞、會哼唱、會陶醉在家鄉戲的情韻之中,就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摸清家底,調研普查,建立切實可信的地方劇種數據庫和信息交流網絡平臺,將戲曲藝術的振興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去加以實施。
從現在開始的一年間,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部署,國家將對全國范圍內的地方戲曲劇種進行普查,以期在此基礎上建立地方戲曲劇種數據庫和信息共享交流平臺。
在中國戲曲發生和發展的千年河道上,從中央政府的國家層面上對戲曲藝術的基本種類進行整體性的官方普查,這是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創舉。新中國以來一些部門關于戲曲劇種數據的采集,缺乏統計學上的整體性、嚴肅性和定時、定量、定性的科學性。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文峰先生的調查小組,前些年關于戲曲劇種調查的科研課題,獲得了一些成果,給了大家許多的啟發,但也需要在全國層面上予以更為詳盡的調查和更為完備的補足。
之所以說戲曲劇種大普查迫在眉睫,是因為我們國家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戲曲藝術在承載傳統文化、突出中國審美、反映民族精神、教化人民大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之一是與全世界戲劇藝術交流和全人類文明對話的重要橋梁。
問題在于中國戲曲不間斷地連貫發展下來的歷史太長,各民族各地區戲劇劇種的生態狀態極不平衡,特別是在電影、電視和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在兩方藝術形態乃至流行音樂的擠壓之下,新中國成立初期還葆有的近400個地方劇種,到現在還有哪些劇種還存在?哪些劇種還有生命力?哪些劇種急劇萎縮?哪些劇種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凡此種種,如果沒有一個動態的數據庫,政府部門和藝術研究也就無法對全國的戲曲狀況有著充分而準確的了解。在一個經濟發達、文化昌明的太平盛世,如果不能做到還戲于民,如果聽任具備廣泛群眾基礎、地域藝術特色、傳統文化基因、鄉音鄉愁鄉情的地方戲曲自生自滅、水土流失,這就是一種認識上的相對淺薄和執政狀態上的不作為。我們的黨和國家,從延安時期、邊區時期和解放區時代起,在那么艱難困苦的物質條件下尚且不遺余力地重視地方戲曲、培育精神“口糧”,如今在物質比較富足的和平年代,豈能坐視人民大眾的傳統藝術審美形態,在劇種劇團的生存方面和百姓欣賞權利方面的總體性喪失?
摸清戲曲家底,盤活文化資源,普查劇種狀態,關心演員疾苦,這是戲曲普查過程中的基本任務。比方我們要無比欣喜地慶賀,內蒙古在近三年來誕生了一個新型的戲曲劇種漫瀚劇,這是新中國以來新創劇種當中最為年輕也具備生命活力的劇種。但是我們也要通過普查,查清楚哪些地方的傳統劇種消失得最多、流失得最快。多少當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劇種,到如今已經淪落到只有一個劇團支撐著歷史的榮光,還美其名曰為“天下第一團”。究竟是老子天下第一,還是整個劇種瀕臨滅亡,這都需要認真地考察。比方江西撫州地區的宜黃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首演作為標志,曾經是何等的榮光!但是事到如今,已經到了沒有專業演員、也罕見業余演員的地步;究竟是已經名存實亡,還是有可能再度煥發青春,這都需要普查了解、調查研究,得出認真的結論,畫出正確的路線圖。
對小的劇種加以關注十分必要,對大的劇種同樣值得認真普查。今天我們說豫劇成為中國戲曲當中最有群眾影響力的大劇種,那么我們就要認真普查豫劇的200個專業劇團,上千個民間劇團的基本演出狀況,由此生發出中國戲曲前途無限的文化自信與精神安慰。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川劇,投向這一昔日擁有一百多個專業劇團的全國性大劇種的時候,盡管中國戲曲學院今年已經專門招收了川劇的本科班,但是有識之士們還是會感到些許凄涼。人情冷落車馬稀,如今的川劇院團不足10家,且演出能力和服務百姓的頻率嚴重不夠。成都市新都區的川劇團,原來以《芙蓉仙子》的優秀劇目,創造了上演3000多場的中國之最,深受當地老百姓乃至海外演出商的歡迎,劇團也隨之辦得紅紅火火。可是一夜之間,形勢突變,一個具備藝術影響力但在體制上又沒有后臺支撐的小小的區劇團頃刻解散。百姓惋惜,人才流散,川劇界一聲嘆息。試問一個只知李宇春、不知道川劇之三春好處的四川人,何以愛四川,又何以愛中華?
隨著政府管理體制的逐步正規化、整體化和自覺化,大家都知道水土流失要問責,砍伐森林要問責,環境污染要問責,經濟落后要問責,可是那么多傳統劇種與劇團的文化水土與藝術人才的流失,大家都以市場時代適者生存的規律來加以解釋,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任其自生自滅,都聽任西方電影和音樂劇壓倒民族藝術,這也值得認真考量。我相信有朝一日,各地人大和全國人大在民意的基礎上,在民族文化振興的追求上,在國家文化安全的層面上,尤其是在全國戲曲普查之后的分析和研究層面上,會出臺一部關于民族文化藝術和戲曲劇種劇團的問責法規,那正是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新的明證。
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指標發展體系中,繼青山綠水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后,這是第一次將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方陣——以京昆藝術為“國劇”、以地方戲為主體陣營的戲曲藝術納入其中,這就將戲曲發展、文化崛起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形成了更加豐富和完備的社會發展文化生態,也自覺地強化了包含保護和發展戲曲藝術在內的社會發展之新的指標考量體系。
要將戲曲藝術在社會發展體系中傳承下去,必須要在國家藝術基金、文化部專項基金和全社會的支持下,對“一劇之本”的劇本予以關注,對戲曲的活態化演出予以扶植?!罢骷聞撘慌?、整理改編一批、買斷移植一批”,全面關注到原創劇作的打造、傳統劇本的整理改編和優秀劇目的移植與共享這三個方面。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實施過程之中,從面向全國征集劇本大綱開始,評選較有發展前景的大綱,之后再好中選優,逐步支持,直到一批好劇本的最終寫成。這樣的做法,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具備可操作性,相信會產生一批有一定質量的好劇本。也只有在劇本庫充盈之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才能夠通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政府購買服務、劇團考核指標等不同形式,促使戲曲劇團下基層多演出,到農村多演出,為人民多演出。
有劇本儲備、有演出意愿之后,還必須要有戲臺和劇場等不同條件、不同層次的演出場所。從村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范圍的戲臺,到歷史保護區的古戲臺,從群藝館、文化館(站)的免費或低價排練演出場所,到不同層面的戲曲劇場演出聚集區,各級政府都要積極謀劃,創造條件,購買演出時段,提供補貼,支持演出,真正達到還戲于民的目的。要從土地功能分類的層面上,實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用地政策,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之獨立用地,可以以政府劃撥方式予以提供。這也是關于戲曲教學、排練和演出場所,到目前為止最為實在可行的政策保障。
戲曲表演團體和戲曲教育院校的保障政策,也被非常鮮明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表演團隊是文化戰線的“主力軍”,在保障省市級和國家級表演院團的發展之外,國家下決心重點資助縣級以下的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從配置流動舞臺車到稅費優惠、財政配比、社會資助等不同方面,營造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的良好環境。文化部在2013年就下發過《全國地方戲保護和扶持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下發了《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從政策和方針上,對劇團的經營與發展予以了指導和支持。文化部近三年以來,面向39個重點院團予以了經濟上的專項扶植。文化部每三年舉辦一屆國家藝術節和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都從不同方面對各級劇團予以了扶植和支持。各級政府要以點帶面,兼顧一般,從項目設立、政策落實和經費支撐上對地方戲曲院團予以切實有力的扶植與支持。
各級戲曲類與藝術類院校是我國戲曲人才培養與輸送的重要陣地,這些陣地將會給劇團和戲曲事業輸送源源不斷的生力軍。以培養京昆和地方戲表演人才為主體的獨立建制的戲曲院校,目前只有中國戲曲學院一家。即便是國戲,目前也只有學士和碩士授予權,還沒有獲得博士授予權。從梅蘭芳開始,俞振飛、張君秋、紅線女等一批藝術大師,都曾獲得海外高校的榮譽博士學位。我們自己的戲曲院校,始終不能給自己的表演藝術家授予博士學位,目前所有榮譽博士學位都是舶來品,這樣的局面也亟待改變。一個偌大的戲曲事業和藝術行業,居然一直不具備基于表演背景的博士學位授予權,這是我們應該深入反思與盡快改進的重大問題。
我國非獨立建制的戲曲院系,還有上海戲劇學院的戲曲分院、沈陽師范大學的戲曲學院、山東藝術學院的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的京劇系科等。各地的職業藝術學院和中專藝校,也必須加強學校的戲曲專業人才培養。也不能以綜合藝術專業打壓、擠占甚至排斥以戲曲作為主體的特色專業。全國各地的中等戲曲教育乃至藝術教育,過去都由當地的戲曲學校承擔。先有戲校的存在,以培養戲曲人作為主體專業設置,后來才有戲校附設的音樂、舞蹈、話劇影視表演等藝術學科。后來,大部分戲曲學校都改名為藝術學校,造成了音舞類藝術專業的急劇膨脹,而戲曲專業只成為其中居于末流的一科,甚至有的藝校還縮小甚至取消了戲曲專業。這樣辦學的后果,使得報考戲曲號業的生源急劇減少,上海、寧波等地甚至招收不到會講上海話、寧波話的城市學生。當然,這也與整個禮會長期以來對于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重視程度不高有關,也與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和報酬不高息息相關。近年來,各省區的藝術院校大都升格為藝術職業學院,培養大中專藝術類學生。藝術學校在地縣一級也有較為廣泛的分布,但是有的歸屬于文化局管,有的歸屬于教育局管。目前看來,教育局管理藝校,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包括招生、教學與分配在內,都還存在一些問題,教育部門還要認真研究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北京、上海這幾年都對戲曲表演的本科生實行了免學費上學政策,國家也將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全免學費。與此同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切實落實大中專戲曲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激勵戲曲人才的聚集與培養。
辦好戲曲教育,不只是學校一家的事,國家鼓勵戲曲表演類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戲曲職業教育教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設立技藝指導大師特設崗位,鼓勵有條件的戲曲院校成立大師工作室。國戲、上戲等單位的大師工作室已經初見端倪。截至2014年,國家已將全國158個傳統戲曲劇種、418家保護單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確立了611位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申報確立了昆曲、粵劇、藏劇、京劇和木偶皮影戲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代表作”。從2006年到2013年,中央財政資金累計補貼了傳統戲劇類項目近4億元,一共涉及到370多家保護單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國家藝術叢金對于優秀戲曲創作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的支持,“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的擴大實施,戲曲院校青年教師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骨干“艤向交流”的新機制,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的做法,對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對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和劇種領軍人物的托舉,包括對具備真才實學的創作與理論名家的認定,都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名副其實的青年藝術家、劇種領軍人物和戲曲藝術大師。
要逐步創造條件,使得戲曲從業人員成為有藝術魅力、人格尊嚴、具備一定收入水平、擁有社會保障權益并且受到廣泛尊敬的事業群體。特別要鼓勵社會團體、社會資本等對戲曲武功傷殘、患職業病等特殊人員進行救助,設立戲曲從業人員保障公益基金會。不切實解決這些問題,目前戲曲院校招生難、選材難的困難就不能解決,戲曲人才的培養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和口號?!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戲曲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必須有充足的“水源”,才能一直擁有人才輩出、大樹參天的勢頭。
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的生態環境。要從文化生態圈的源頭上出發,從娃娃抓起,從新生代抓起,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以戲曲藝術作為載體的教育活動。一方面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另一方面鼓勵大中小學生走進劇場,大中院校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鼓勵中小學特聘校外戲曲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拓寬中小學師資的戲曲藝術專業背景。由中國戲曲學院等單位舉辦的“高參小”戲曲進校園等系類活動,在北京、江蘇和廣東等地都得到了極大的呼應,在兒童的幼小心田當中播下了戲曲藝術的種子。與此同時,國家鼓勵通過平面傳媒、影視、手機和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普及和宣傳戲曲。著力營建從小到大,在鄉音鄉情中欣賞地方戲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守住家鄉文化與地方戲藝術的本體,絕不能不加選擇地崇洋媚外,忘本掘根,丟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忘卻了中國人的審美品格。
繁榮和發展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事關國家文化安全的大命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外的流行音樂、音樂劇、電影和電視節目魚貫而入,體現了中國包容世界文化的博大胸懷;但是相當一部分年輕人,以國外藝術及其價值觀作為最高審美典范和精神皈依,這就喪失了民族文化的本體,疏遠了中華傳統藝術的審美范式,遠離了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價值觀念,這正是國人都應該重視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從中小學生課本中增添古典文學的篇章開始,到政府振興戲曲的文件的出臺,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從一個方面維系著中國文化的根脈,營建著中華精神家園的大觀。一個中國人,不看家鄉戲,不看京昆等具備廣泛國際影響的大戲,作為國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有所缺失。從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的重大事項之一開始命題,到中宣部、文化部等單位在廣泛調查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文件,中國戲曲藝術在歷史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心和重視。隨著各地的落實,中國戲曲繁花似錦的大好局面必將出現,中國人的精神與審美家園必將得到更好的鋪展。
自國務院“21條”文件下發以來,全國各地聞風而動,好多地方都對應出臺了地方上的措施。廣東、湖南等省區從劇本、劇目方面抓起,每年投入近兩千萬抓戲曲精品;湖北、河南等省區面向全國公開招賢選劇,形勢喜人。中國文聯、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紛紛舉辦高級編導、青年編導培訓班,儲備戲曲人才,積極推動戲曲劇目的創作和演出。上海市原本在5月份就出臺了推動戲曲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近來又將對接國務院文件,修訂完善上海振興戲曲藝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針。也許行動最快、最有魄力的地區當屬河南省駐馬店市,該市在國辦文件下發之后的三天內就召開常委會議,按照中央精神,依據駐馬店市的文化生態,決定將高鐵站邊的20多畝土地劃撥給該市豫劇團,作為該團的排練和演出用地,建設排練廳和劇場等基本設施,為繁榮戲曲文化做出實實在在的布局與實施。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先后出臺對接中央文件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方針,力求為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戲曲藝術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和奉獻。
好萊塢的電影是美國文化品牌,交響樂、歌劇、芭蕾舞和音樂劇是歐美的文化品牌,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品牌。營建與保障戲曲藝術傳承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勢在必行。中國夢與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緊密相連,中國夢與戲曲藝術的鄉音鄉情和弦歌之聲緊密相連,守住根,留住魂,貫通傳統文化之命脈,謳歌偉大時代之精神,唱起民族復興之大戲,這才是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全體戲曲人和中華文化的守護者,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根本使命。
(責任編輯:楚小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