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類巖土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創新能力研究
李明寶,鄭 憲*,于司杭,閻夢晴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摘要結合農林類巖土工程學科教學,針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往往被教育工作者忽視的現狀,提出幾點建議,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整改措施,旨在為農林類院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創新能力;巖土環境
中圖分類號S-01;G642.0
基金項目哈爾濱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作者簡介李明寶(1969-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博士,從事巖土工程及環境巖土方面的研究。* 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巖土工程及環境巖土。
收稿日期2015-06-10
Study on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LI Ming-bao, ZHENG Xian*, YU Si-hang et al(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Combined with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cultivating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often ignored by many educators. Some suggestions and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Rock and soil environment
1農林類研究生院校情況簡述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目前,我國農林類研究生院校多以建設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經常面臨多重困難。研究性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是指可提供全面學士學位教育的綜合性大學,其中研究生比例應與本科生持平,這就要求研究生應有一定水平的創新能力。對于國家而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創新是培養與時俱進的杰出人才。創新型人才是指能夠根據社會市場發展的需求,對自有的知識文化加以運用,突破常規的思維定律,從中得出新事物的人。研究生教育是整個教育鏈的最高端,保證高質量的關鍵更在于不斷地創新[1]。由此可見,怎樣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關鍵在于如何貫徹創新研究生教育工作。截至2009年,全國在校研究生達到123.80萬人,其中博士生23.66萬人,碩士生104.64萬人[2]。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05~2006)》,56.9%的碩士生導師和47.8%的博士生導師認為研究生質量在下降[3],研究生空有龐大的數目卻缺少實干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因此該文從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幾大問題出發,借鑒國內外人才培養機制,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和適用性,找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師生雙方的瓶頸所在,由因到果,提出可實現的解決方法,為農林類院校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2巖土環境與農業的關系
巖土工程本意是指在土木工程中涉及巖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工程。但環境巖土作為巖土工程的一個分支,與農業工程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環境巖土工程學是跨學科的科學,它包括土壤和巖石以及它們和各種環境圈的相互作用[4],如圖1所示。我國人口數量約占世界人口總數19%,人口增長速率高,土地緊缺在各領域都是棘手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從工程建設的角度,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對居住環境及配套設施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土地的占有和擴建力度不斷加劇。社會過快的發展速度在改善國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環境增加了許多負擔。
近年來,關于環境污染的種種報道從另一個層面質疑了發展的合理性,環境巖土學科應運而生。環境巖土是一個交叉學科,包含三個學科的內容:巖土工程學、環境科學和工程、土壤學(農業)。該文主要從固體污染、氣體污染、液體污染三方面考慮土木工程建設全過程中與土壤學的相互作用。土木工程建設工程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中國的建筑垃圾數量已達城市垃圾總量的1/3。目前,建筑垃圾隨意堆放的惡劣行為尚未杜絕,在外界荷載的作用下建筑垃圾常發生崩塌,對城市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甚至一定程度影響交通道路。如將其堆放至坑塘溝渠等地,隨著發酵和雨水的淋溶沖刷作用,垃圾濾液將浸入地表滲流層,進入地下水體循環或是河流溝渠循環,使得大量有害物質進入水循環中,對周邊農業水系統造成大量污染。若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建筑廢料,垃圾中的有機物將發生化學變化,產生有害氣體。例如,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離子,其在厭氧條件下轉化為刺激性氣味的H2S;紙張和木材在厭氧條件下分解出揮發性有機酸氣體;垃圾顆粒中的細小粉末經空氣流通,加劇霧霾現象??梢姡捎诮ㄖ牟划斕幚硪褜Υ髿狻⑺w、土體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上述環境巖土中存在的污染問題對我國農業生產及食品安全都有至關重要的研究價值。
3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
3.1傳統教學方式中尚存的弊端在中國教育體制下,學生從小接受中規中矩的應試教育,對于知識的學習記憶多于理解,理論多于實踐,課程之間常出現知識脫節的現象。長久以來,使得學生強化了學習能力,而淡化了思考能力。知識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而創新卻是一種需要長久培養的個人素質,想要樹立良好的思考習慣并非朝夕。對于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大部分教師已經習慣于教授傳統課程,按照思維定勢教育培養學生,對于有創新要求的教學時常摸不準頭緒,總是擔心非傳統的課堂模式無法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最初目的??梢?,想要突破傳統教學的弊病,需要師生雙方的配合才能達到,這就引發出關于“學”與“思”的思考。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有關于創新型指導思想的描述,“學思結合”、“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名言至今還在為人們所用[5]??梢?,從古至今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極為重視“學”與“思”的關系。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學”與“思”的比例,成為了重中之重。首先,研究生階段與本科階段的教學方式大有不同。本科階段,教師授課在滿足教學大綱要求時,綜合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基礎知識教學,課堂互動主要以基礎知識的問答,檢驗學生課后復習狀況為主。學生在該階段側重于“學”。研究生階段實行導師負責制度,課堂授課方式應突破本科教學方式,多以互動教學為主,主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發問,培養學生多思考,有創新。學生在該階段應側重于“思”。
丁主任面色凝重地坐在辦公桌上的一張椅子上,潘美麗的臉比法官還嚴肅十倍,緊挨著丁主任坐下。甲洛洛的頭埋在胸口,坐在進門左邊的一張矮了一截的獨凳上。梨花更加戰戰兢兢,和西西坐在甲洛洛的背面,嘎絨坐在甲洛洛對面,緊緊地盯著甲洛洛埋下去的頭。
3.2研究生學習動機的市場化根據清華大學相關研究報告,碩士生為從事學術研究而選擇讀研的比例僅為27%,博士生比例較高但也僅為56%[6]。2012年某課題組對廣東省13所高校碩士研究生學習情況進行的調研中涉及到研究生學習效果的調研結果顯示:“15.13%的學生感覺科研能力很強,43.89%認為一般,其中僅16.76%的學生認為在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7]。”研究生是國家培育創新型科研人才的中堅力量,這就需要研究生正視科研創新,將其作為學業重點,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增加,學生對于科研及學術研究的敏感度日益下降。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單方面的,應分為主觀客觀兩面進行分析。主觀上,多數學生都認為就業與科研關系甚少,不愿在科研工作上多費力氣,主觀上對創新意識的培養放松許多。甚至為了方便就業,許多學生愿意將精力放在找相關單位實習,增加工作經驗和社會適應能力上,忽略了從事科研、增加創新意識的培養。再從社會和教學環境客觀考慮,目前研究生就業率不高,即便研究生教育專業性較強,但根據就業調查顯示,許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專業關聯性不大。學生在知曉這樣的就業方式后,就業壓力大,難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一定程度上降低求知欲,對于創新的要求也無法達到研究生應當達到的標準。
3.3教學資源的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個人創新素質提升遇到的瓶頸也是研究生導師教學方面的難題。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教育資源的有限性與分配的不均衡性,大大增加了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操作難度,僅僅從現象學出發,缺少實證的檢驗,很難真正深入解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困境[8]。教學資源充足是教學方式改革的必要條件,要想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單純從學生自身尋找問題遠遠不夠,實現創新教育,高校導師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導師的工作日程除去本科生日常教學,能夠兼顧研究生教育的時間所剩無幾。據統計,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人均指導研究生6.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者更高達7.8人。這一比例遠遠超過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上限水平(如美國為2~3人)[9]。由于我國研究生數量龐大,有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導師數量不足,導師難免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每位學生所側重的興趣點有所不同,導師并非都能擅長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共同學習,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在現實教學中無法全面考慮到所有學生的興趣所在。再從實驗教學分析,高?,F存的實驗資源大都無法滿足學生的使用需求。實踐是認知之本,是獲得切實體驗的重要途徑;實踐也是創新之源,是培育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必經之路。許多導師和學生在進行科研項目時,實驗室的條件都無法滿足要求,在獲取實驗數據的過程中,常常會因試驗設備老化不耐用,無法獲得準確的結果,教學資源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研成果的發展速度。
4改進方法研究
4.1規范課程體系、實現綜合培養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導師應首先規范其課程體系,既要突出專業培養,又要涵蓋交叉學科可能涉及的知識領域,盡量避免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出現大量盲點,導致無從下手。突破研究生教育中的“大一統”局面,貫徹因材施教的思想,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10]。研究生的教學過程專業性更強,良好完善的專業知識是創新精神的基礎。在研究生選課階段,導師應當與學生展開討論,深入了解學科備選范圍內的所有課程,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對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有概括性的了解,杜絕缺少方向性和目的性的盲目學習,做到學有所用。在研究生授課階段,導師應突破保守的教學方式,采用互動式課堂教學,在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后,多提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在于學會思考,舉一反三。導師應本著師生共同進步的原則,多開展學科前沿知識的討論話題,積極調動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許多教育專家都曾批評過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的缺陷,考試繁重就是其中之一。學生面對的考試以書本知識為主,教育改革后雖已加入了20%~30%的平時成績,但不足以改變學生在應試教育下的壓力和約束。
由于研究生在數量上遠少于本科生,課程改革面對的壓力較小,考試方式可由單一的試卷改為綜合考核制,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綜合考核可以包括平時課堂提問,基礎知識測驗,選擇課程相關的興趣點展開整理得出論文等方式。通過上述的綜合培養模式,可以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層次,幫助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考試,找準學習的目的,把握思考的方向。教學方式的改革是培養學生開展創新的基礎環節,只有夯實基礎,才能使學生擁有創新的個人素質。
4.2理論聯系實際,優化實踐教學平臺無論在研究生還是本科的教學階段,試驗環節都是高校的弱點,大部分學生和教師還是停留在理論優于實踐的傳統觀念中,很難徹底改變。由于教學經費有限,人均占用的試驗設備無法與國外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相提并論,長久以來養成了許多學生“不愛動手、不會動手”的陋習。雖然這類情況正在逐步好轉,但學生實踐能力依然普遍低于學習能力,此類現象也是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大原因。
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除了投入試驗設備供廣大師生所用外,也可通過設立學生創新基金,鼓勵學生自主立題,調動學生對實踐的積極性。在研究生期間,大部分學生幫助導師進行課題研究,在學習之余應注意總結心得和學習經驗,通過知識積累形成自己的項目體系,進行申報。鍛煉學生獨立完成課題任務,將創新、理論、實踐融合在一起。導師在培養研究生時,應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而學生創新平臺就是國家為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所提供的實踐渠道,方便學生在自身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同時各高校應對有創新、有成果的學生科研團體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獎勵。鼓勵學生勤奮思考,拋開思維定勢,勇于嘗試。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精神,找出學習的樂趣和動力所在。通過借鑒國內外高校學生團體科研創新的成功經驗,對高校的科研機制適當調整,不斷轉型,培養師生的創新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通過稅收等多種手段,引導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團體、民間機構以及個人投資教育的積極性,擴大研究生教育經費來源,使高校有條件加強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中外文期刊數據庫和精品教材建設,建立研究生創新實驗中心和創新基地;繼續加大政府對高校的縱向科研經費投入,保證高校有足夠的研究課題來培養研究生,并提高科研經費用于研究生科研津貼、培養經費和獎學金的支出比例,較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待遇[11]。
4.3培養與科技前沿接軌的創新性思維據統計,1993~2003年,美國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為12.31,而我國只有2.95,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12]。由此可見,我國的文章質量與國際科研發展水平還有一段距離。目前,國際科研發展迅速,在傳統理論和具體實踐環節中都有著許多突破性的成果,而高校在教學過程中為此做出的改變還遠遠不夠。從教材選擇方面入手,隨著理論研究的更新,教材的內容就不再是以經典、傳統為主,對于培養創新性人才為主的研究生教學,高??蓢L試突破書本教學模式,更多的將理論發展前沿融入到課堂中,為學生拓寬研究思路,幫助其了解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由于發達國家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先于我國,不僅在教學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國內教育工作者總結研究,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也有很多優秀的創新性思維值得借鑒。因此,在研究生就讀期間,應為研究生提供更多出國訪問學習的機會,開拓眼界和思路,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結語
創新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但卻一直是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從發展知識經濟的角度,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該文立足于農林類研究生院校的發展,依據我國創新型人才缺失的基本現狀,將環境巖土與農業綜合論述得出巖土工程學科發展研究的創新方向,提出了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普遍存在的幾點問題,并對其給出了合理可行的整改方案,旨在對今后的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改革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振雄.堅持應用型與研究型并重的培養模式,建立高效的研究生質量保證機制[C].沈陽:全國第六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學術會議錄,2006:184-185.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2009[S].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 閔維方.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方曉陽,劉潔,譯.環境巖土工程學[J].地下空間,1996,16(2):105-126.
[5] 楊志堅.強化創新型指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11.
[6] 清華大學課題組.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和發展狀況調查與研究報告[R].清華大學,2007.
[7] 馬強,蔡茂華,劉運春.當前碩士研究生學習情況調查及分析[J].高教探索,2013(2):95-98.
[8] 吳文濤,朱大勇,黃景榮,等.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理論與實踐[J].創新創業教育,2013(3):45-47.
[9] 柯穎.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淺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3):101-104.
[10] 刁承湘.論研究生創新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1):12-16.
[11] 袁本濤,延建林.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的結果[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2):12-20.
[12] 吳宏翔,熊慶年,顧云深.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