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策研究室調研組
南江縣扶貧攻堅實踐與思考
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策研究室調研組
四川省南江縣按照加快建設全國扶貧開發示范區的目標,不斷深化“1+6”扶貧開發模式。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巴中市南江縣作為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搶抓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等重大戰略機遇,按照巴中加快建設全國扶貧開發示范區的目標定位,不斷深化“1+6”扶貧開發模式,積極推動從“大水灌溉”向“精準滴灌”轉變,探索出一條貧困山區統籌城鄉與扶貧攻堅互促共進的特色路徑。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南江縣高起點通盤全面謀劃扶貧工作。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方法,重點解決貧困區域發展的共性和突出問題。同時,針對各鄉鎮、村社和農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差異化的幫扶措施和解決辦法。
——精準規劃設計,實現“總”與“分”的結合。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實地踏勘,聽取群眾意見,群策群力編制扶貧規劃,杜絕規劃與群眾需求“兩張皮”,做到總規與分項規劃有機融合、相互銜接,實現“總”與“分”的結合。統籌編制新居、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推動扶貧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同步推進、協調發展。
——精準識別對象,實現“靜”與“動”的結合。該縣開展民情大調查,采集城鄉居民家庭成員、收入現狀、生產生活等情況及主要困難和訴求等信息,建立了涵蓋全縣22.8萬家庭信息的民情信息庫。按照宣傳發動、農戶申報、群眾評議、村委審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公示公告的程序,識別出重大疾病、重度殘疾、特別貧困三類特殊困難家庭戶。實行動態化管理,做到脫貧“銷號”、返貧“復號”,實現“靜”與“動”的結合。目前,該縣共有三類特殊困難群眾10573戶,其中重病患者家庭5232戶、重度殘疾人家庭2701戶、特別貧困家庭2640戶。
落實縣級領導、縣級部門和機關干部的扶貧責任,以副科級實職以上領導為隊長、部門和鄉鎮機關干部為成員,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156個,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一定三年不變,不脫貧不脫鉤”的掛包幫扶。縣鄉兩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12128名黨員干部對全縣所有貧困戶進行點對點、面對面結對幫扶。同時,廣泛動員教師、醫生、種養大戶、本地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等參與幫扶。
大力推行“1+6”扶貧開發模式,以建設一個服務型基層組織為核心,實施以巴山新居、鄉村道路、產業發展、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六大工程,徹底改變過去扶貧手段“一團麻”局面。
——處理好黨建與扶貧之間的關系,擰成“一股繩”。東榆鎮槐樹村黨委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等“聯動型”管理模式。目前,全縣已新設村(社區)黨委7個,黨總支4個,圍繞產業建黨支部21個,調整黨支部班子64個。
——處理好“六大工程”之間的關系,演好“同臺戲”。統籌協調推動“六大工程”,從整體上和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幫助群眾增收。
實施巴山新居工程,引導群眾到集鎮、園區、產業聚集地建設巴山新居,對全縣8.6萬戶土坯(危舊)房實施新建或改造,建設農村廉租房1000余套,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問題。
實施鄉村道路工程,基本實現“縣到鄉一小時聯通,村村通水泥(油)路、全部中心村和多數建制村通客車”的目標。
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大力發展南江黃羊、富硒茶、金銀花、核桃等特色產業,依托光霧山景區和巴山新居建設成果,發展生態旅游和特色鄉村旅游。
實施技能培訓工程,扎實抓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確保貧困農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
實施公共服務工程,健全完善“1+N”服務機制,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在每個新村聚居點落實1-2名公益性崗位,在每個村建1個以上垃圾集中收集點。
——處理好資金項目與扶貧開發的關系,做到“長相依”。在積極爭取并嚴格落實扶貧項目和資金的同時,通過組建投融資公司、實施土地增減掛鉤等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機制在扶貧開發中的撬動作用。
大力推行“1+6”扶貧開發模式,以建設一個服務型基層組織為核心,實施以巴山新居、鄉村道路、產業發展、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六大工程。
近三年來,南江縣共減少貧困人口5.85萬,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到9.7萬人和17.1%。
——制定量化管理機制。按照百分制,科學設定部門鄉鎮扶貧工作考核分值,減貧任務、扶貧成效、貧困群眾滿意度分別占50分、30分、20分,按旬督查、按月通報、半年小結、年終評比。
——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年初,將年度扶貧工作目標任務分層落實到縣級部門、鄉鎮、村,建立“主要領導攬總、掛聯領導包片、職能部門幫村、黨員干部聯戶”的領導機制和“縣主管、鄉鎮主責、駐村干部主幫、村組主抓”的責任落實機制,分村分戶制定脫貧摘帽時間表。
——扶貧攻堅必須精準識別分戶施策。只有在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的基礎上,根據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幫扶措施,不搞平均主義和“一刀切”,才能有的放矢、見到實效。
——扶貧攻堅必須堅持群眾主體。一方面要切實增強貧困戶的致富信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要激發先富起來的群眾幫助和帶動貧困群眾的熱情。
——扶貧攻堅必須加強基層黨建。順應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的內在要求,筑牢建強基層黨組織,切實發揮其在扶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黨群多元化共建格局。
——扶貧攻堅必須拓寬資金渠道。積極探索創新,盤活農村資源,完善市場機制,吸納民間資本,加大金融扶持,充分發揮資金要素對扶貧開發的支撐作用。
——扶貧攻堅必須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根據區域特點培育生態經濟,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把考核重點放在解決民生問題、減少貧困人口上。
(調研組成員:畢偉、嚴潔、楊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