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才
劃著木筏橫渡大西洋
文/劉少才
大航海時代的航海探險雖然已經過去幾個世紀了,但人們仍然對大海充滿神秘感。科技發展到今天,茫茫大海全在人造衛星的監視之下,已經沒有什么秘密可言,盡管如此,人們總想用最原始的工具去體驗一下古人航海經歷,特別是在幾大洋中海況排名最后的大西洋。細想想這也沒什么奇怪的,就如同人們登山、徒步沙漠是一個道理,是一次挑戰大自然,挑戰自我的壯舉。如果說,開著現代化大噸位的商船橫渡大西洋,那是正常的航行。開著機械化游艇橫渡大西洋那是尋找樂趣。揚帆橫渡大西洋那叫嘗試。用木筏橫渡大西洋,那叫冒險。可是,現在就有那么一些衣食無憂的人們就單單選擇了用無動力的木筏橫渡大西洋,你說他們是想出名,還是吃飽了沒事干,還是想找死?看了他們的經歷,答案自然就有了。
公認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第橫渡西洋到美洲探險,沿途用了37天,可那是一個船隊,是地地道道的木船。古人用木筏渡沒渡過大西洋,沒有記載。最早有記載的一次木筏橫渡大西洋是1956年。
1956年,加拿大有四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加拿大航海博物館中收藏了他們的木筏并記錄他們的名字,安里·博杜、馬歇爾、沃納克、霍斯四人,他們都是航海探險的愛好者,多年前就萌生了用最原始的工具征服大西洋的夢想。他們認為,借助現代機械船來征服大西洋的探險,遠沒有用原始的木筏有韻味,只有用木筏橫渡才更富有探險的刺激和激情。
主意打定后,他們開始自己動手制作木筏子,木筏子很簡單,也很原始,是用8根10米長的圓木組成,兩根桅桿上掛著10平方米的風帆,風帆下是自行設計的小草屋,是宿舍、倉庫、廚房、駕駛室(或根本稱不上是駕駛室,或叫領航室、風帆操控室)。小屋頂上綁著充氣救生筏,還有最普通的小藥箱、最簡單的發報機、在木筏尾部安裝簡易的舵等。可見它整個設備簡陋至極,他們給自己的木筏子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埃格尼”號。
現在商船遠航的安全條件,除了船體設計外,還有高科技助航儀器,有力的物資支援。裝備越是現代化,安全系數就越大。筆者是海員出身,當我看到加拿大航海博物館中收藏著他們那簡易的木筏子時,實難想像他們是怎么完成橫渡無風三尺浪的大西洋的。
1956年5月25日,四人登上“埃格爾”號木筏,準備出發了。現在商船在出發前要上足夠的伙食及淡水。而這四人帶上木筏的是50千克的土豆和僅有的五種食品,它們是:6個大面包切成的面包干、14盒小牛肉罐頭、3盒小灌腸罐頭(每盒7份),以及數量很少的調味品,這些食物僅僅夠滿足4個健康人和2只貓食用一個月的。岸上沒有鮮花沒有紅地毯,沒有媒體記者,只有幾位知情的家人送行。沒有歡歌笑語,只有凄涼的揮手,仿佛是向死神告別。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積的近20%,面積為7676.2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6度與南冰洋接連,東面為歐洲和非洲,而西面為美洲。既然叫橫渡,航線定為加拿大到荷蘭。
當木筏漂向大洋深處,遠離陸地,那就是前不見古人,后來見來者,沒有保駕護航的,四周是煙波浩渺,海天相連。當木筏駛向大海的第一天,陸上就有人放了馬后炮,預言這四人不會有一個活著回來的,包括那兩只可憐的貓。因為大家都知道,大西洋表面平均溫度為16.9度,比太平洋、印度洋都低。航海人都知道,大西洋幾股強勁的洋流,對流經地區的氣候有重大影響。如著名的墨西哥暖流,是海洋中最大的暖流之一,它的寬度為43-108海里,濃度200-700米,每小時流速達3-4海里,對西歐及北歐氣候有極大的影響。天氣詭秘,狂風突起,巨浪滔天,那是大西洋的家常便飯。一只小小的木筏,依靠人工的劃槳和單帆的力量橫渡大西洋如果成功的話,那只能說“萬里有一”,是“上帝創造的奇跡”的事。
然而,四人探險,如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是滿懷憧憬和信心向前航行的。第3天,下起暴雨。是好事,也是壞事,他們借機接了雨水,以備用。壞事是小草屋漏雨,四人又合力搶修了小草屋。第13天,他們遇上罕見的濃霧。遇濃霧也有兩層性,好是有霧沒有風,不好是視線被擋看不遠,如果是大船航行,霧航也是很緊張的,雖然有雷達等儀器,但霧中兩船碰撞時有發生,特別是在狹窄的水道航行。而且由于大霧,他們沒捕到一條魚,兩只貓像人一樣饑餓難忍,發出刺耳的叫聲,他們有些后悔,不應該帶這兩只貓。
隨著日復一日,糧食吃盡了,他們就吃海藻、馬鈴薯。由于是逆風航行,很難捕到魚或海鳥。到27天,他遇到了大西洋強烈的西風掀起的巨浪,從筏尾涌起,把木筏推向浪峰。萬噸輪遇暴風都如同一枚樹葉,小小的木筏就沒法形容了。小木筏根本沒法控制方向,上帝保佑只要不翻就燒高香了,只好任其漂流。后來,被饑餓折磨得氣息奄奄的霍斯在遇一艘漁船后,選擇離開木筏,中斷了探險。余下的三個人發誓:生死與共,勇往直前,向歐洲進發。他們的決心感到了那艘漁船,船老大撥給他們一些食物和淡水,兩船揮手告別。
1956年6月22日黃昏時分,突然狂風怒號,惡浪沖天,把木筏一次次拋向可怕的浪尖,排山倒海的巨浪隨時都有把木筏吞沒的危險。他們無力與風浪抗爭,只有雙手合十祈禱的份了。暈船、饑餓、干渴使他們昏天黑地,不知道還能強挺幾天。7月5日黎明,美國“科蘭將軍”號驅逐艦在航行中與小木筏相遇,竟把他們當成遇難者。好在艦長被他們的探險精神所感動,見他們執意不愿被救,便送來了夾著香腸的新鮮面包。此時,他們完全有理由結束探險,乘上驅逐艦遠離這片將要走進墳墓的海。可是他們卻選擇繼續挑戰。
7月11日,小木筏再次遇到可怕的風暴,這次他們沒有像上次那被動的等死,可是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希望,他們把發報機包好,防止被海水打濕,與貓籠子捆在甲板上,每個人都用繩子把自己捆在圓木上,任憑翻騰海水從身上滾過,他們堅信,只要木筏不翻,他們就有生的希望。
1956年8月21日,歷時近三個月,經歷數不盡的驚濤駭浪的“埃格爾”號木筏,載著三名勇敢的探險者終于成功橫渡大西洋,駛進荷蘭的普利茅斯港。當地人得知消息,港口水面上已駛來無數歡迎的快艇、摩托艇、游艇、拖輪、漁船,無數的輪船汽笛和岸上汽車喇叭齊鳴,整個碼頭沸騰了。各種媒體爭相報道人類探險史上這一奇跡。那是因為這三個人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歷經千難萬險,忍受饑寒交迫,忍受死亡的威脅,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探險壯舉,創造了人類探險史上又一個了不起的業績。這是有記載以來,人類最早使用木筏作為交通工具橫渡大西洋成功例子。
如果說,1956年乘木筏橫渡大西洋已成為歷史的話,那么,據英國2011年消息,英國有四位平均年齡在65歲的老人,靠木筏橫渡大西洋成功,筏子由大約12米長的四根供水管和14根連接管捆綁組成,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安東尼·史密斯在渡洋途中過了85歲生日。他們一行四個人乘坐的“An-Tiki”號雙舵木筏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出發,出發前準備了充足的食物,帶上了大量橙子、鱷梨、土豆、白菜和南瓜。航行近3000英里,歷時約兩個月,抵達加勒比海荷屬圣馬丁島的菲利普斯堡,完成了他們的大西洋之旅。

在當今社會,商船橫渡大西洋如家常便飯,來去自由。要想探險式的橫渡,也有很多不同的航行工具可以選擇,惟獨選擇用木筏橫渡,相比較之下,實在有些太寒磣、太原始,可是探險家們要的就是這種原汁原味。就如同登山運動員征服喜馬拉雅山最高峰,人們徒步大沙漠一樣,他們不可能有能力帶有更多科考目的橫渡,只能是挑戰人的體力、智慧、毅力、生存極限等。盡管這樣,探險家每到一處,都會受到隆重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