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鳳暉
(株洲市楓葉中學 湖南株洲 412005)

▲培訓研討現場
2012年3月,一個促進學校快速發展的機會悄然降臨株洲市楓葉中學:湖南省電教館遴選省級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的專家們來到了楓葉中學,對學校的師資、場地、設備、學校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令人滿意。就此,學校拉開了“以培訓促發展”的序幕。
一是規模較大、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這是學校承擔省培、國培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前提條件。楓葉中學是株洲市石峰區一所公辦初級中學,現有學生1320余人,教學班26個;教職工110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7人,中學一級教師54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20余人,株洲市中考命題教師等省市級專家10余人。
二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學校承擔省培、國培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提供了軟件保障。楓葉中學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尤其在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意識超前:2007年至2009年,學校就分層次對全體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校本培訓,老師缺什么學什么。2009年學校就實現了“人人能熟練使用電腦和多媒體教室操作平臺,能熟練搜索教學資源、編輯Word文檔、Excel統計分析數據、制作PPT教學課件”。
三是教學設施設備的不斷優化,為學校承擔省培、國培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提供了硬件保障。楓葉中學具備良好的辦學條件、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2011年,學校淘汰了原來陳舊的教學設備,2012年實現所有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配備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人手一臺手提電腦,配備了1間非常先進的可以向全國直播的錄播教室、1間可容納200人的多媒體教室和3間可供150名學生同時使用的機房,建成了設備齊全的學生科技體驗館,供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
四是教師培訓常態化,為學校承擔省培、國培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營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圍。楓葉中學非常重視教師培訓,我們的教師培訓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注重實效,促使教師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技能。二是積極承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給本校教師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讓校本培訓和對外培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讓我們的教師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
楓葉中學承擔培訓可分為兩個階段:
1.按照省教育廳2011年頒發的《湖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實施方案》(湘教發 〔2011〕 22號),學校于 2012年、2013年先后承擔了初中地理、初中數學、初中物理、初中化學、初中生物5個學科的湖南省初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培訓任務,為湖南省培訓了學科骨干教師250人。
2.按照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4年度“國培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 (湘教通〔2014〕410號),學校于2014年承擔了初中地理、初中化學、初中生物3個學科的初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任務,為湖南省培訓了學科骨干教師360人。2015年繼續承擔了該類培訓工作,將完成初中地理、初中化學2個學科的初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任務,為湖南省培訓學科骨干教師240人。
作為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4年內,楓葉中學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方面為全省培訓了850名骨干教師。
1.探索和完善了教師培訓模式。2012年上半年,學校在省電教館領導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經過9個多月的時間,摸索出了湖南省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的新模式——“觀摩-解讀-研討-實踐-評估”,這個模式從無到有,與省市級領導和專家科學的頂層設計、悉心的現場指導密不可分,也與各兄弟學校的積極配合緊密相關。這一培訓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等權威部門的廣泛認可,目前正在全省推廣應用。
2.建立了強有力的學科團隊。2012年,承擔地理、物理、數學培訓的學科負責人分別為學校教學副校長、教研主任和教務主任;一年后,承擔化學、生物培訓的學科負責人分別是教研干事和教研組長。首先,我們在各學科找到了領頭人。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單靠一個領頭人遠遠不夠,背后學科團隊的整體實力尤為重要。為此,學校通過狠抓教研組的集體備課來提升學科團隊的整體實力。楓葉中學實行“模塊化”集體備課,變“單一式”備課為“立體式”備課。以往的“單一式”備課基本上是“一人主備,多人套用”。“模塊化”集體備課則倡導“多人主備,個人創新”。通過創新機制,抓住要害,帶來的效應是學科團隊整體實力的提升,這讓學校有膽量、有底氣接下“省培、國培”這副沉甸甸的擔子。

▲小組合作學習
3.經歷了長時間的精心準備。為迎接“省培、國培”,學校全員學習教育技術有關理論知識,學習《教育技術培訓教程》,邀請省市級專家到學校講座;在全體教師中,優中推優,先后組建地理、物理、數學等5個學科的主講教師團隊,并同時選撥學科培訓負責人;在省市領導和專家的精心指導下,不斷研究和完善培訓的組織形式、課例模式、培訓程序等;主講教師團隊打磨課例,反復研課,反復試課,反復修改完善課件和教學設計;邀請省市領導和專家對課例進行最終指導和評價,并最終確定培訓的課例。
4.實施了嚴格的培訓流程。每一期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員人數都是50人;每一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學員人數都是60人。學員來自全省各地,他們的聯絡、住宿、就餐安排,學習場地、授課班級的安排,培訓模式的環環落實,這一切都不能有半點馬虎,這考驗的是學校承擔和組織大型培訓活動的能力,需要學校在精細化管理方面有長期的經驗累積,需要在承擔培訓的背后有一支默默奉獻的優秀管理團隊。通過15期培訓的承辦,楓葉中學組建了穩定的培訓團隊,形成了成熟的培訓管理模式。

▲畢業留影
在承擔“省培、國培”的四年中,我校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生物5個學科的32名教師提供了122節典型課例,這些課例成為了全省骨干教師的學習資源,這些老師也成為了培訓的主講教師。由于他們的帶動,由點到線再到面,激活了整個教師隊伍,促使老師們你追我趕,迅速成長。近四年,在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中,學校捷報頻傳;在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選拔中,楓葉中學的老師出類拔萃。
四年的“省培、國培”,使老師們懂得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必要性,懂得了如何挖掘教材資源、如何搜集網絡資源,懂得了為什么要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懂得了如何利用各類軟件資源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來自全省各地的850名骨干教師,給楓葉中學帶來了教師之間的深入交流,帶來了新的氣象,更給全校老師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這種壓力的驅使下,各教研組的集體備課更加用心、更加深入,每位教師的課堂更加規范、更加有效,各個班的班級管理更加有序、更加自主,各處室的工作更加周密、更加精細。由此推動了學校的新課程改革,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
承擔“省培、國培”任務,對于一所普通初中來說,機會不可多得。學校管理團隊無數次的開展專題會議研究、專題調研討論、專題打磨課例,換來的是整個學校服務意識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學校形象的優化。隨著“水漲船高”,學校各個層面的工作都進入了良性互動,學校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對于一所承擔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省級培訓基地,學校本身的信息化水平必須是先進的。基于此,“省培、國培”帶來了上級部門的大量設備投入。市教育局和區教育局對我校數字化建設非常重視,2015年,我校被株洲市教育局確定為“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單位,大量先進的設備不斷在我校投入使用,目的是要把我校建設成為網絡設施一流、教學手段先進、課堂教學高效、學生學習評價方式數字化、優秀教學資源共享、家校實時溝通的數字化校園。
教師隊伍激活了,教育觀念更新了,學校管理規范了,教學設備更加先進了,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提高了教育質量,促進了學校發展。目前,我校學生無論是學業成績,還是綜合素質,都呈現出新的變化。一年一個臺階,年年都有變化,楓葉中學成為株洲市各高中學校最好的生源基地之一。
楓葉中學在承擔“省培、國培”的過程中受益匪淺,受益的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學生,也是我們的學校。借著“省培、國培”的東風,學校實現了快速發展。是“省培、國培”帶給楓葉中學發展的機會,帶來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