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以人
汽車萬向節中頻感應淬火裂紋主要發生在圓角區域。其產生原因是中頻感應加熱速度快,從而在淬火區與非淬火區形成的拉應力集中所致。由于堵孔致使圓角加熱不足,或不通孔過熱也會產生裂紋,可降低中頻感應淬火加熱速度,清除堵孔,采用合適不通孔口倒角,以減少裂紋的發生。
萬向節是汽車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在一些汽車制造廠生產的EQ140汽車轉向節中,中頻感應淬火裂紋是嚴重的質量問題。
萬向節如圖1所示。選用40Cr鋼,鍛造成形,毛坯要求硬度為241~285HBW,金相組織為回火索氏體1~4級。機加工后,軸頸、圓角及端面同時中頻感應淬火硬化,要求硬化區表面硬度為52~63HRC,硬化層深度為3~6mm,硬化層金相組織應為針狀或細針狀回火馬氏體(3~7級)。
熱處理工藝:調質處理是在井式爐中加熱,860℃×70min,在聚乙烯醇的質量分數為0.2﹪的水溶液中淬火冷卻,600℃×3h回火;采用圓柱形感應器連續中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中頻感應加熱電參數和淬火工藝參數見表1。

表1 中頻感應加熱電參數和淬火工藝參數
經磁力探傷檢查裂紋發生的位置:一是在圓角區域內,呈周向裂紋,如圖2所示;二是在盲孔口,呈徑向裂紋。前者裂紋件數占98.3﹪,周向裂紋長度一般在15~45mm范圍,無折疊等痕跡。

圖1 萬向節結構、中頻感應淬火應力分布示意
萬向節表面粗糙度為Ra=3.2~6.3μm。符合工藝的規定,周向裂紋在長度方向上與刀紋不重合。化學成分分析C、Si、Mn、Cr、S、P等元素含量均在標準規定范圍內。
金相組織分析結果表明,裂紋無氧化脫碳現象,裂紋斷口呈銀灰色,周向裂紋深度在硬化層內,小于1.5mm,硬化層為隱晶馬氏體,淬火區與非淬火區的過渡帶在圓角區域內,心部組織為均勻回火索氏體(3~4級)。對不通孔口徑向裂紋檢查,不通孔無倒角,有輕微過熱現象。
取5件無裂紋的萬向節,進行臺架試驗,結果見表2。其中有2件循環次數不到3×105次,在圓角區域內就開始產生裂紋,3件硬化層深度都小于1.5mm。
綜上所述,裂紋大多數都發生在圓角區域,屬于中頻感應淬火裂紋,與萬向節在中頻感應淬火前的狀態基本無關。影響萬向節中頻感應淬火裂紋產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拉應力集中 中頻感應淬火后,構成表面受壓、中間受拉或受壓的應力分布特點(見圖1)。拉應力峰值位置是在靠近硬化層內側處,或在硬化層結束的過渡區中。拉應力峰值位置和大小取決于以下幾點:①加熱速度越快,溫度梯度越大,則淬火層中的過渡層越小,拉應力峰值越大,且切向應力越大于軸向應力,其峰值位置越接近表面硬化層。②在零件表面淬火區域內截面積變化處,淬火時形成的拉應力集中,也可能使拉應力值接近或超過鋼的破斷抗力,從而產生淬火裂紋。③隨硬化層深度的增加,拉應力峰值位置向中心移動,拉應力峰值逐漸減小;反之,隨硬化層深度減少,拉應力峰值位置向表面移動,峰值逐漸增大。④零件在進行局部表面淬火時,表面存在著淬火區與非淬火區間的過渡帶,在靠近硬化區處形成拉應力峰值,因此在過渡帶不僅常產生淬火缺陷,甚至可能造成淬火裂紋。
(2)圓角加熱不足 萬向節連續感應加熱表面淬火時,由于堵孔等因素致使圓角加熱不足,造成圓角區域硬化層深度過小,或硬化區結束在圓角區域內,拉應力峰值集中在圓角區域,并接近表面。
(3)不通孔過熱 不通孔內側一半要求在硬化區內,為了保證圓角及端面在淬火加熱時達到正常淬火溫度,而不通孔口的溫度卻往往會偏高,甚至會過熱,如不通孔口無倒角,或倒角太小時,過熱的可能性更大。其結果:一是在淬火過程中形成應力過大;二是使該區內鋼的破斷抗力降低,容易導致淬火裂紋產生。

表2 萬向節疲勞壽命試驗結果
萬向節連續中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時,由于圓角加熱不足,硬化層深度淺(<1.5mm),拉應力峰值大并趨近表面;淬火區與非淬火區間的過渡帶在圓角區域內,或在鄰近處,致使應力分布的最大拉應力峰值匯集在圓角區域內或鄰近處,各種拉應力峰值彼此互相接近,或相互交叉,甚至可能重合。可降低中頻感應淬火加熱速度,清除堵孔,以及采用合適不通孔口倒角等措施,以減少裂紋的發生。

圖2 裂紋發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