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春 張革風
國務院安排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人保財險陜西寶雞分公司,把服務“三農”作為經營宗旨,不斷深化試點,擴大經營區域,拓展業務領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現代農業保險體系各項政策性農險業務從宣傳、承保到理賠、支付機制,實現了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不斷增加,業務發展迅速,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發揮了農業保險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達到了政府得滿意、保險得發展、百姓得實惠的“三贏”局面。
農險實踐中,人保財險陜西寶雞分公司一是主動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地方經濟發展中,定期向政府溝通匯報工作,積極參與地方相關涉農保險政策制訂,積極運用保險機制協助解決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政府分憂,為農民造福,讓各級黨委政府滿意保險公司工作,從而主動支持保險項目的運作。二是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有力,為加強對農業保險工作的領導,我公司按照上級要求,成立了以公司“一把手”為組長,各縣支公司經理為成員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在市公司機關設立農業保險部,配備專人專車,抓好農網管理維護及農村保險業務的開發與推廣;在每個縣支公司都設立了農業保險部,年初召開三農保險工作會議布置和安排全市的農險工作。市、縣公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三農”保險的任務和目標;公司主要領導對“三農”保險親自督導,親自檢查,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三是做好宣傳發動,把“三農”保險工作“送上門。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較多,覆蓋面廣,受益范圍寬,政策性強,讓廣大農戶及時了解、認識、接受這項富農惠農政策,必須切實做好宣傳工作。為此,公司充分利用廣播、橫幅、宣傳窗、傳單等多種形式,宣傳農業保險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多次組織支公司業務人員、鎮聯絡員與村信息員深入到農戶,向農戶宣傳農業保險的政策,使廣大農民明白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保險的作用、意義,使多數參保對象意識到“農保”是“無災保平安,有災減損失”的道理,能夠自愿投保,確保我市農業保險工作順利開展。四是健全機構網點,完善農村三農保險服務體系;公司秉承“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宗旨,投入大量資金,在全市農村建立了8個片區營銷服務部(中心服務站)、79個鄉鎮三農保險辦公室、844個村級保險服務點,組建了980人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專兼職人員隊伍;配備了電腦、打印機、拍攝儀等電子設備;開展了各層級培訓會,夯實了服務三農的農村保險網絡服務體系,全面實現了“網絡連成片、服務面對面”的農村保險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提高了公司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完善機制,做好理賠兌現高度重視農險理賠工作,注重完善機制建設:在各支公司設立農險理賠專崗,配合鎮聯絡員深入田頭,逐戶調查登記災后損失情況,及時上報確保農戶第一時間拿到賠款。2013年4月隴縣部分地域小麥不同程度的遭受了低溫霜凍的影響,致使我公司承保的全縣12個鎮,27個村,3380戶種植戶,6448畝小麥受損,我公司接到報案后,立即派人趕赴現場,經我公司查勘確定實際損失后,及時賠款39、2萬元。2013年7月17日的暴雨,造成我公司承保的隴縣政策性玉米保險12個鎮,135個村,10663戶種植戶,30610畝玉米受損,我公司賠款159.82萬元;2013年4月鳳翔縣的陳村、糜桿橋等鎮的小麥、蘋果遭受了低溫霜凍的影響,涉及農戶5011戶,小麥受災面積1392畝,蘋果受災面積1099畝,公司賠款85.67萬元;公司還注重建立與地方政府和氣象、水利、地震、畜牧獸醫等部門聯同協作的風險預警、應急處理聯動機制,協力提升農業防災防損水平,為農業保險的推進提供全方位的強力支撐。據統計,近八年間公司先后開辦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能繁母豬保險、奶牛保險、小麥保險、玉米保險、設施蔬菜“鑷保富”保險、森林保險、蘋果保險、花椒保險、核桃保險等9個品種,業務范圍覆蓋全市所有縣、區,已為全市127萬戶農戶、208萬人次農民群眾,提供涉農保險保障90億,累計支付賠款9807萬元。
六是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效果評價。寶險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們,公司通過實施效果評價,主要取得三點收獲
一是保險補償功能日益發揮,農民災后生產、生活恢復迅速。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國家實施的新型救災減災手段,在幫助受災農民迅速恢復生產方面效果突出,寶雞市財險公司與政府救濟手段相輔相成,完善了農業救災體系。幫助農民抵御了自然災害,提高了風險意識,強化了市場意識和互助意識,保障了我市農業的健康發展,2013年小麥、玉米保險146665戶參保、受災后第一時間得到共計515.75萬元的賠款。奶牛保險3335戶參保,共計賠償奶牛1695頭,賠款674.8萬元,能繁母豬保險10807戶參保,共計賠付母豬2103頭,賠款210萬元;蘋果保險7009戶參保,賠款116萬元;設施蔬菜參保59戶,賠款91.4萬元。
二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矛盾化解作用顯現,社會地位有效提升,各級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生產的保障手段之一,以其獨特優勢,緩解了部分原本應由基層政府來負擔的農業救災壓力,淡化了政府與農民之間因救災產生的矛盾糾紛,而且通過保險這一市場化手段,改變了農民固有的發生災害后的等、靠、要等消極思想與做法,農民自我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各級基層政府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明顯加深,引導作用十分突出,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地方政府主動將保險納入當地發展整體規劃,要求運用保險機制為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服務,地方主要領導經常聽取支公司工作匯報,保險的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
三是保險機制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能。
在農村生產中,充分運用保險公司在服務網絡、風險精算、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創新公共產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采取由政府制定規則并委托和督辦的方式,既可顯著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和社會運行成本,又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