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連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長沙410205)
梅溪湖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汽車西站以南。自2007年開始,國家投資600億元人民幣開發梅溪湖,旨在將其打造成集防洪、生態產業、文化旅游和高檔住宅區為一體的綜合型基地。該項目總規劃面積18.05平方公里,涉及聯絡村、學湖村、中塘村等多個區域,這些區域的總人口約為8000左右。為更好地推動項目進展,長沙省拆遷小組于2009年就開始動員相關區域人員撤出規劃范圍,并征用大量農民土地,以快速完成工程項目。
因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研究方法,對聯絡村、學湖村和中塘村被征地農民展開調查。本次調查為隨機調查,即向聯絡村、學湖村和中塘村被征地農民各發放100份問卷,從身體狀況、征地意愿、征地過程是否被尊重、征地后出現消極情緒的頻率四個指標全面調查被征地農民的幸福感。具體分析如下:

長沙市梅溪湖被征地農民幸福感調查表單位:%
第一,身體狀況方面。從上表看,中塘村、聯絡村、學湖村的農民身體狀況數據整體呈上升態勢。聯絡村與學湖村農民處在良好狀態的都超過了40%,并且學湖村農民只有不到20%的比例。據了解,學湖村的醫療保障制度更加完備,這對農民身體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征地意愿方面。聯絡村、學湖村、中塘村選擇愿意征地的農民分別占72.41%、71.19%、70.85%,而不愿意征地的農民分別占27.59%、28.81%、29.15%。總體看來,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民都贊成征地。
第三,征地過程是否被尊重方面。在征地過程是否被尊重問題上,中塘村有17.00%的農民感覺被尊重,所占比值最高,其次為學湖村。但是,聯絡村有27.52%的農民感覺沒有被尊重。
第四,征地后消極情緒出現的頻率方面。總體而言,學湖村農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后,表現出極高的消極情緒,其消極情緒出現的頻率高達34.43%,遠遠大于聯絡村的27.43%和中塘村的28.95%。
一是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感比較強。許多農民只具備了耕作的技能,在土地征收之后很難找到適合自身的就業崗位,這導致其不能接受土地被征用的現實。另外,在收到土地征收補償款后,農民不具備理財的意識與能力,以致于這筆補償費只能使其“富一陣子”,而不能“幸福一輩子”。
二是土地征收政策不完善。在土地征收程序、征收土地的補償機制還很不完善,以致于農民土地被強征、過渡性補償不到位或很長一段時間再補償的現象時有出現。這大大挫傷了農民的自尊心、自信心,也進一步加劇了拆遷部門與農民之間的矛盾。
三是就業、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等機制不健全。土地被征收之后,與之配套的就業扶持政策、新社區建設和社會保障未能發揮作用,以致于農民二次失業、社區矛盾頻發。
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土地征收法律法規,使得土地征收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制定詳細的農民土地征收政策,因地制宜,強化落實。同時,在土地補償制度上做實做強,以土地征收時的購買力為標準,建立健全彈性補償機制。
一是加強土地征收對推動城鎮化進程的重要作用,培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農民。在拆遷前、中、后各階段都應該強化征地宣傳,讓農民轉變舊有的土地意識,從全局出發,在增強自身歸屬感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城鎮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是加強新社區的文化建設工作。拆遷后,農民被分配到不同的社區重新生活。這時,社區氛圍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征地工作的進展。我們應該促使農民融入新社區,從農民轉變為市民,從而投入新的生活與環境。
一方面,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與創業能力,多層次、多角度地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保證農民生活得到長期保障。另一方面,從政策上、資金上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支持,使其能順利地就業與再就業,重獲自信心、自尊心與歸屬感。
一是從整體上健全與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優化新社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以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等確保被征地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二是根據聯絡村、中塘村和學湖村的實際情況,對經濟較為困難的片區采用經濟手段,對安土重遷思想嚴重的片區采用精神慰藉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手段,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
梅溪湖被征地農民的幸福感對長株潭經濟圈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這一問題,從實際出發,把征地政策、新社區建設、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社會保障機制落實到實處,從而全面提高被征地農民的幸福感。
[1] 王娜娜,張金鳳,郭亞琳.近十年我國失地農民幸福感研究綜述[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2):10-12.
[2]張東紅.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幸福感研究——基于開封市的調研[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張 欣.失地農民幸福感的制度經濟學研究——以鞍山市為例[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
[4] 周云鳳.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