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護理醫學·
計劃行為理論在預防急診科護士針刺傷的效果評價
賀玲玲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目的探討計劃行為理論防范急診科護士發生針刺傷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急診科在職護士50人。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框架,從預防行為信念、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結果評價4個方面,提升急診護士執行銳器物品操作認知水平,增強護理人員操作行為的正確性,降低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率。結果通過1年的干預,急診護理人員對針刺傷預防動機水平顯著提高(4.02±0.15,P<0.05),針刺傷發生率明顯降低,由64%下降到20%(χ2=2.56,P<0.05)。結論計劃行為理論能有效提高急診科護士針刺預防行為,減少護士職業風險,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計劃行為理論; 急診科護士; 針刺傷; 干預研究
針刺傷是血液病毒傳播途徑之一,至少20種病原體已被證實可以通過針刺傷傳播[1]。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健康的醫務人員患傳染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遭受針刺傷的醫務人員中護士占80%[2]。急診護土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確診斷前即投入對患者的處置和搶救,這其中包括處于潛伏期和診斷前的傳染病患者,更增加一線人員感染疾病的危險,以及感染后心理行為的改變[3]。因此,針刺傷等意外事件對急診護士具有更大危害。大多數針刺傷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防護意識的增強是減少針刺傷的關鍵措施之一。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延伸而來,其實質是分析影響行為的因素、預測行為意向并試圖解釋人類行為決策過程的社會認知理論,其中心目標是建立影響個人行為的關鍵因素與途徑[4]。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框架,探討其對急診科護士針刺預防的應用效果,為護理管理者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減少此類意外事件的發生。
2013年3月~2014年3月,隨機便利抽取衡陽市3所醫院的急診科在職護士54人,在知情自愿情況下參與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其中1人外出學習、1人休假,2人自愿退出,共流失4人,最后確定有效研究對象為50人。回收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100%。
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本次調查者;②神志清晰,無認知障礙;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滿一年者;④工作中接觸銳器的護士。排除標準:①不愿參加本次調查者;②有精神及心理障礙者;③在本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不滿一年者;④工作中不接觸銳器的護士;⑤休假、外出學習、哺乳、生病、抽調從事非急診工作等時間超過1個月的護士[5]。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編制,包括年齡、婚姻狀況、護齡、文化程度、職稱、過去1年發生針刺傷次數、針刺傷發生部位、接觸銳器是否戴手套、針刺知識獲取途徑、發生針刺傷的主要環節等。
1.2.2 針刺傷預防動機問卷 此量表由國內薛曉玲、梁培榮等2013年編制[6],共20個條目,包含預防行為信念、結果評價、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四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將“非常反對、反對、無意見、同意、非常同意”分別計1~5分,同時設有反向計分題目,計分方式與正向計分相同,最后錄入時進行統一轉換。各條目累計得分之和為總分,各維度所包含條目得分之和為維度分,得分越高,說明越能促進其產生預防動機。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3,重測信度為0.90。
采用準實驗前后測量設計和質性訪談,研究對象是護士,干預時間為1年,接受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個體化干預,包括應用于預防行為信念、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結果評價4個方面,干預后再次發放問卷。
1.3.1 作用于主觀規范的干預措施 每月一次的安全防護知識培訓;設計改進現有預防銳器傷安全手冊,配以圖文形式張貼在科室醒目處;管理者應關注低年資護士人群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量;提供更多的職業防護培訓機會;針刺傷后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等。通過發揮高年資護士的模范作用,護士之間結成同伴互助,相互督促,促進醫院安全文化形成,使護士感受安全文化氛圍,自覺依從,以提高護士對針刺傷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
1.3.2 作用于知覺行為控制的干預措施 1)小組討論:安排在專題講座后進行,約30分鐘,護理人員采取自評、他評方式評價安全防護的流程、方法;2)完善銳器傷報告體系,使用《銳器損傷登記本》,及時上報銳器傷,提供處理指引,定期反饋銳器傷信息,相關職能部門定期或運用專門軟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高危人群、高危操作、高危產品等信息,必要時發布危險預警信息,為預防銳器傷提供依據。
1.3.3 作用于預防行為信念的干預措施 針刺傷預防對患者和醫護人員都非常重要。加強對于針刺傷的正確態度,增強她們的防護意識,并教會她們正確的防護方法,激發她們在臨床工作中利用現有的資源不斷想辦法改進工作環境,減少針刺傷的發生。采用普遍性預防,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體內物質都有潛在的傳染性,接觸時均應采取防護措施,糾正僥幸心理,不斷提高護士職業防護的依從性,將信念和認識化為實際行為。
1.3.4 作用于結果評價的干預措施 目前安全醫療器具已在大范圍內投入使用,但安全器具只能降低銳器傷害的危險,并不能完全保證操作者安全。故醫院制定系統、規范的培訓計劃,對新進護士進行統一的崗前標準預防培訓,培訓內容分為理論講授與操作培訓,并進行考核。理論授課內容包括標準預防、醫學感染、銳器傷防護及傷后處理的相關知識;安排統一的操作培訓,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易發生銳器傷的高危操作:①加藥時抽吸藥液;②注射、抽血穿刺;③拔針頭時;④穿刺后針頭處理;⑤一次性注射器用后處理;⑥模擬訓練銳器傷后的應急處理等環節。規范操作行為是降低銳器傷的重要環節,與患者血液、體液接觸的操作應戴手套;禁止雙手回套針帽;不要用手直接傳遞銳器物等。

均為女性,年齡21~40歲,平均(26.64±4.32)歲;護齡1~18年,平均(5.72±3.55)年,其他見表1。
表1急診科護士一般情況表

變量名項目人數構成比(%)年齡段(歲)﹤241836.025~292142.030~34816.0﹥3536.0婚姻狀況已婚3468.0未婚1632.0護齡段(年)1~52142.06~102550.011~1536.0﹥1512.0文化程度中專及以下1122.0大專2754.0本科1224.0職稱護士918.0護師3570.0主管護師612.0過去1年發生針刺傷次數1次1326.02~5次3264.0﹥5次510.0針刺傷發生部位手掌612.0手指4080.0手背48.0接觸銳器戴手套是918.0否4182.0針刺知識獲取途徑醫院組織學習2142.0學習手冊視頻1836.0科室業務學習816.0外出培訓36.0發生針刺傷的主要環節操作前2856.0操作中2040.0操作后24.0


評價指標干預前干預后統計量P值主觀規范3.67±0.173.96±0.18t=10.910.00知覺行為控制2.55±0.453.70±0.44t=-12.590.00預防行為信念3.77±0.414.25±0.26t=7.530.00結果評價4.07±0.374.19±0.29t=-1.940.06針刺傷預防動機3.51±0.234.02±0.15t=-13.180.00
50名急診護士中干預前有32名過去一年中發生過針刺傷,18名未發生針刺傷,干預后10名護士發生了針刺傷,40名未發生針刺傷。采用計劃行為理論干預前后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2.56,P=0.00)。見表3。
表3干預前后急診護士針刺傷發生情況比較(名,%)

針刺傷情況發生干預前干預后已發生32(64%)10(20%)未發生18(36%)40(80%)
急診科是搶救危重癥病人及參與各種突發事件的重要場所,是接觸注射器、輸液針頭、刀剪、縫合針等銳利器械及血液的高發科室,因此急診護士更易發生針刺傷事件。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急診護士針刺傷情況不容樂觀。
在過去1年被針刺傷2~5次的占64.00%,結果比林煥閣[7]等研究結果稍低,分析原因可能與職稱、年齡與針刺傷發生呈反比有關。接觸銳器戴手套只有18%,針刺發生部位手指最多(80%),說明急診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水平差,提示戴手套可以降低銳器傷害帶來的危險性。訪談中,絕大多數急診護士認為,針刺傷在日常工作中是極為普遍的和無法避免的,也是從事急診護理工作所必須承受的,沒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護士心存僥幸,認為一次針刺傷就傳染上疾病不太可能。42%的護士獲取針刺知識來自醫院組織學習,提示
醫院應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內容豐富的銳器傷防護有關的培訓教育,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熟練的業務素質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良好心態對于降低急危重等科室的銳器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針刺傷的預防動機(行為意向)由預防行為信念、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結果評價4個方面決定。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急診科護士針刺傷預防動機好,護士對針刺傷預防的動機較為積極,結果評價維度干預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預防行為信念”維度干預后為(4.25±0.26)分,其中,條目“在工作中因針刺傷感染疾病會影響我的工作、家庭生活,甚至威脅生命”得分最高,表明被調查者清楚針刺傷帶來的嚴重性后果,護理人員關于預防針刺傷的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身邊職業安全事件宣傳較多,大家對職業安全事件知曉率較高,但意圖和行為之間的分歧主要歸因于“意圖不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8]。在干預后“知覺行為控制”維度得分中等(3.70±0.44)分,說明個體對采取預防行為的控制能力的主觀評價不夠積極,感知到的促進行為執行的因素較少,而阻礙行為執行的因素較多。條目“我認為使用針刺傷防護用品會影響操作的準確性”得分較低,說明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及安全意識仍然較低,沒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
計劃行為理論為行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框架,既對行為具有良好的解釋和預測作用,也對行為干預有良好的指導作用,為護理管理者開展護士教育和培訓提供理論依據[9]。據文獻報道,是否參加過職業防護培訓是銳器傷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護理人員防護知識培訓可以使銳器傷減少90%以上[10-11]。醫院以護理部、感染科為主導,建立職業暴露安全培訓制度,將標準預防、工作中可能接觸到患者血液和體液時戴手套、預防銳器傷的重要性和方法、銳器傷的感染現狀及銳器傷后的處理、登記和報告流程等專業知識納入繼續教育和崗前培訓。對于低年資醫護人員,培訓應反復進行。教育醫護人員把每一個針頭都視為感染性針頭來對待,糾正護士的僥幸心理,使其重視和配合銳器傷處理,提高護士預防銳器傷的自覺性以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強化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護士普遍性預防的依從性。
[1] 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 Microbiol Rev,2000,13(3):385-407.
[2] Mccarthy A.Urgent action needed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J].Aust Nurs J,2010,17(11):17.
[3] 高寧,么穎.急診護士針刺傷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C].第三屆全國中西醫結合重癥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3-06-21.
[4] 何仲,吳麗軍,劉曉紅.計劃行為理論及其在護理研究中的應用范例[J].護理學雜志,2006,21(6):70-72.
[5] 梁培榮.運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探討臨床護士針刺傷預防的影響因素[D].江蘇:蘇州大學,2013.
[6] 梁培榮,薛小玲,喬美珍,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護理人員針刺傷預防動機問卷的編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4-8.
[7] 林煥閣,王俠.急診護士針刺傷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24):114-115.
[8] Sheeran P.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J].Eur Rov Soc Psychol,2002,12(1):1-36.
[9] 程芳,施歡歡,王薇.計劃行為理論在國內外護理研究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8):91-94.
[10] 袁紅.手術室護士銳器傷防護方法[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5):449-450.
[11] 柴明珍,費佩佩,張蕾,等.醫院工作人員銳器傷發生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3):10-13.
10.15972/j.cnki.43-1509/r.2015.01.030
2014-07-28;
2014-10-20
R47
A
(此文編輯:秦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