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琛


[摘要] 目的 探討MRI在膝骨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分析其影像學特征,以期為臨床輔助診斷提供依據。 方法 回顧性分析選擇2014年1~12月膝骨關節炎患者64例的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分析膝骨關節炎MRI的影像學特征。 結果 所有患者均有關節軟骨不同程度的損傷,其中有33例患者多個部位軟骨損傷,10例患者因軟骨早期損傷而出現關節腔隙狹窄的表現,61例患者表現為半月板變性,18例患者表現為關節囊擴張的關節囊積液表現,T1WI上呈低信號,7例患者發現有關節內游離體的存在,31例患者關節邊緣形成骨贅,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號表現,3例患者發生半月板囊腫,2例患者腘窩囊腫。 結論 磁共振能夠清晰顯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軟骨病變,對早期診斷骨性關節炎、評價治療效果、監測病情進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MRI;半月板;滑膜增生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2-011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pplication of MRI in diagnosi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to analyze image, for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and image date of 64 case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from Jan to Dec 2014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MRI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RI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of joint cartilage were shown in all patients, and 33 cases with multiple sites cartilage injury. Joint cavities narrow were shown due to early cartilage injury in 10 cases. Meniscal degeneration was shown in 61 cases. Expansion joint capsule was shown in 18 cases,with low signal on T1WI. The relevant section of loose bodies were found in 7 patients. Joint edge formation of osteophytes was found in 31 cases, with low signal on T1WI and T2WI. Meniscal cyst was found in 3 cases, and popliteal cyst was found in 2 cases. Conclusion MRI can clearly show ea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cartilage lesions,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osteoarthritis,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disease progression.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MRI; Meniscus; Synovial hyperplasia
影像學是診斷膝骨關節炎主要的無創輔助診斷方法,磁共振的優點是能夠斷層顯示關節組織,與X線比較,能夠更好地顯示膝骨關節炎的病變情況,更早地顯示骨質的變化以及關節間隙的變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1-3]。本研究對64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磁共振資料,分析膝骨關節炎的磁共振影像學特征,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在我院診斷的膝骨關節炎患者64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46例,年齡40~71歲,平均(51.8±7.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均行膝關節X線檢查及磁共振檢查。排除臨床資料或者影像學資料不完整的患者及其他關節炎患者。
1.2 磁共振檢查方法
仰臥位,患膝伸直,舒適體位,M線圈包繞膝關節,線圈中心位于髕骨下緣。常規掃描,掃描參數:T1WI:TE 12 ms,R=TR 450~500 ms,NSA 2;T2WI參數:TE 50 ms,TR 1000 ms,NSA 4;質子密度:TE shortest,TR 3000~6000 ms。層厚4 mm,層間距0.3 mm。
1.3 觀察指標
觀察影像圖片上關節軟骨、滑膜的受損狀況,觀察關節腔積液情況、關節邊緣的骨質情況以及半月板受損情況。影像學結果由3名有經驗的醫生共同分析。
2 結果
本組患者有10例患者有明顯的關節腔狹窄,主要是關節軟骨缺失或者變薄而導致關節腔狹窄。22例患者出現腘窩滑膜增生,T1WI等信號,T2WI長信號影。見圖1。49例患者股骨內外髁軟骨受損,20例患者出現脛骨平臺關節承重面軟骨受損,38例患者出現髕骨軟骨受損。其中33例患者多部位軟骨受損。見圖2。61例患者有半月板變性,表現為小球形或者線樣高信號表現,信號沒有延伸到半月板的關節面。無半月板撕裂的表現。18例患者表現為關節囊擴張的關節囊積液表現,T1WI及T2WI均為長信號。見圖3。7例患者發現有關節內游離體的存在。31例患者關節邊緣形成骨贅,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號表現,骨邊緣不規則。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發生半月板囊腫,2例患者腘窩囊腫。見圖4、5。
3討論
骨性關節炎以軟骨的破壞、缺損及關節骨質增生為主要的臨床表現。早期主要病變為軟骨纖維絨樣改變,隨著病情的發展軟骨丟失,隨后出現軟骨下骨質硬化,發生囊性變,形成骨贅。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關節軟骨病變。如果能夠在早期就發現軟骨的病變,并給予及時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
臨床工作中,常用KL分級法(kellgren lawrence grade of knee osteoarthritis severity)定義骨性關節炎,根據后前位的膝關節X線結果,觀察是否有邊緣骨贅生成,關節間隙是否狹窄進行評價。KL分級方法根據病變的程度分為0~4級,0級患者無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的特征性病變。KL的分級方法不能評價膝關節的其他結構變化,例如軟骨的受損、半月板的損傷等。而磁共振能夠觀察膝關節軟骨情況、韌帶、半月板、骨髓、滑膜、關節腔等變化[4-6]。
磁共振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骨性關節炎的重要的輔助診斷方法,磁共振能夠顯示關節組織,對關節進行全面的評估。磁共振能夠發現較早的關節間隙以及骨質的變化,因此其能夠減少早期病變的漏診率,也能夠更精確評價疾病的進展情況[7,8]。目前磁共振在臨床上診斷骨性關節炎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是仍然缺乏統一的標準。國際骨關節炎研究會對骨性關節炎給予基于磁共振的定義。其中包括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磁共振半定量成像協議,膝關節全器官評估成像協議由T1加權自旋回波序列、T2加權梯度回波序列、質子密度加權像、T2加權壓脂序列組成,對特殊組織,可選擇有針對性的序列獲取更多的信息以用于診斷。T2WI對軟骨信號敏感,T1WI對游離體及骨硬化更敏感。采用不同的定位,可以獲得特殊關節結構影像。但是,選擇越多的特殊序列,掃描時間就越長,后期圖像處理時間也越長,因此在掃描前,就應該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序列。研究顯示延遲增強MRI能夠觀察滑膜炎癥的面積。
目前半定量全器官形態評估已經應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及研究過程中[9,10]。這種半定量系統包括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評分系統、全器官磁共振評分系統、磁共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評分、波士頓利茲骨性關節炎評分系統。最常用的是波士頓利茲骨性關節炎評分系統及全器官磁共振評分系統。全器官評分系統主要用于評價膝關節功能完整性以及骨性關節炎病理生理特征,包括骨髓是否異常、關節軟骨是否完整、軟骨下是否有囊腫形成、是否有骨質增生、是否有關節面下的骨質磨損、半月板是否完整、韌帶是否有損傷、是否有積液和滑膜炎、是否有關節內游離體形成、關節周圍囊腫情況[11-13]。
磁共振的三維成像技術能夠定量評估軟骨的體積和厚度,與以往的膝關節評分系統進行比較,其測量的結果更客觀,即便早期輕微的變化也能夠顯示[14,15]。軟骨受損、缺損或者變薄,均可表現為關節腔狹窄。對軟骨的體積和厚度的評估,目前有擴展有序值發光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測量軟骨厚度變化,能夠更好地區分健康人與骨性關節炎早期患者。目前有關節軟骨磁共振生理成像技術。該技術主要評價關節軟骨基質變化,包括水分子、膠原纖維、蛋白多糖等成分的變化。延遲增強磁共振成像、自旋鎖定成像、鈉譜成像、彌散張量成像、磁化傳遞等技術均屬于關節軟骨磁共振生理成像技術。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關節軟骨不同程度的損傷,其中有33例患者多個部位軟骨損傷,10例患者因軟骨早期損傷而出現關節腔隙狹窄的表現,61例患者表現為半月板變性,18例患者表現為關節囊擴張的關節囊積液表現,7例患者發現有關節內游離體的存在, 31例患者關節邊緣形成骨贅,3例患者發生半月板囊腫,2例患者腘窩囊腫。關節軟骨病變是主要的病變,其次為半月板損傷,關節腔積液,游離體形成,骨贅生產生成,囊腫少見。
綜上所述,磁共振通過應用不同序列、圖像處理方法,能夠清晰顯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軟骨病變,隨著技術的發展,磁共振對早期診斷骨性關節炎、評價治療效果、監測病情進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董曉強,楊勇,張凌志,等. 螺旋CT低劑量掃描和MRI檢查在強直性骶髂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6):812-813.
[2] 張衛平,尹光平. 磁共振成像在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J]. 影像技術,2015,27(2):51-52.
[3] 郭永強,涂大有,葉秋菊.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MRI表現及其臨床價值[J]. 放射學實踐,2013,28(4):448-450.
[4] 陳玲,梁文,全顯躍,等. MR T1ρ成像技術早期診斷膝骨性關節炎早期軟骨損傷[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5, 31(2):290-293.
[5] 駱殿存,李波,劉志敏,等. 磁共振評價康復綜合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4):162-163.
[6] 崔劍峰. 膝骨關節炎應用磁共振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258-259.
[7] 鄧霞,許建榮,路青,等. 磁共振成像在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J]. 磁共振成像,2011,2(2):95-98.
[8] 郭愛菊,高明. 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及MRI表現[J]. 中外健康文摘,2013,(28):241-242.
[9] 商濤. 探討X線平片、CT和MRI在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早期腕關節病變中的作用[J]. 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4):2123.
[10] 吳新虎,馬周鵬,陳忠達,等. 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MRI表現及臨床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5):368-370.
[11] 杜小濤,顏超,魏波,等. 股骨髁負重區退變軟骨基質生化成分改變與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關性[J]. 中華骨科雜志,2015,35(3):268-274.
[12] 楊玉萍,馬堅,夏麗坤,等. 磁共振成像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 中國醫學工程,2015, 23(1):61.
[13] 王建梅,張莉蕓,余得恩. 磁共振成像在診斷及評估脊柱關節炎方面的新進展[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5, 19(1):67-70.
[14] 毛家驥,黃靜文,程子亮,等. 手腕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MRI診斷[J].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1):145-149.
[15] 毛旭道,于騫,陳忠達,等. 痛風性關節炎的X線、CT及MRI診斷分析[J]. 現代實用醫學,2015,27(1):113-115.
(收稿日期: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