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第 華欣
摘 要:通過對東北三省10所高校470名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總體水平良好,但內部發展不均衡,農村、城鎮及家庭困難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發展水平較低;接受來自家庭生涯幫助及學校生涯輔導的大學生整體發展較好,在年級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級是生涯適應力發展的低谷;對學校生活及專業不夠滿意阻礙了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發展。最后,針對調查得出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生涯發展;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52-03
2013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沈陽多福社區考察時指出,就業是永恒的課題,更是世界性難題[1]。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屢創新高,大學生群體就業難已成為黨和政府及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已經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又頻繁出現“跳槽”,工作不穩定,對未來充滿迷茫等新問題。開展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現狀研究,解決職業指向性,提出針對性的改進策略,對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以及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工具與實施程序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東北三省各層次本科院校的大學生為調查樣本,樣本在性別、生源地、年級、專業及院校層次等因素方面所占比例相近,分布適中均勻。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臺灣學者吳淑琬(2008)編制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該量表由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個維度構成,共21個題項,包括4個反向計分題,采用Likert 5點計分[2]。采用SPSS21.0和EXCEL2007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錄入及結果分析。
(三)研究程序
1.調查的方式。為保證調查客觀與科學性,調查地點選擇在大學教室、自習室、圖書館、食堂、體育場及寢室等大學生日常活動場所。調查時均采用現場方式,采用一對一的訪談式和一對多的主持方式。共發放問卷518份,回收510份,回收率為98.45%。經過篩選,共得到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為92.16%。
2.對數據信度與效度檢驗。對調查數據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值為0.782,表明問卷有很高的信度。進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93,Bartletts球形檢驗P<0.001,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生涯適應力的總體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本次調查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最低得分為49分,最高分為103分,總體平均分為78.51分,得分主要集中分布在80分兩側,得分在70分至90分之間共計343人,占總人數的72.98%(見圖1),表明我國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未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未來的生涯發展任務及不確定因素有一定的應對能力。生涯關注維度得分明顯高于其他維度,生涯控制維度得分最低,僅為3.29分,表明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在各維度上的發展不均衡,大學生普遍關注自身的生涯發展,但不能很好地掌控生涯發展的方向,在完成生涯任務或進行生涯轉換時會遇到更多阻礙。
(二)生涯適應力與家庭背景因素的相關分析
1.生源地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體得分上存在差異,表現為:大城市>中等城市>農村>城鎮,表明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總體較高,來自城鎮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最低。方差與顯著性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僅在生涯控制維度上的差異顯著性p值接近于0.05,達到邊緣顯著(p=0.063)。表明生源地對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整體水平影響比較小,但對其生涯控制能力有一定影響。
2.家庭條件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條件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體得分上存在差異,表現為:一般>富裕>困難,且家庭困難的得分顯著低于家庭富裕的。表明家庭條件困難會對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產生抑制作用,但家庭富裕并不完全會促進發展,反之一般家庭條件可能更利于發展。方差與顯著性分析結果顯示,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維度在家庭條件因素上的差異顯著性p<0.05,表明家庭條件對大學生獨自做出生涯決策,面對挑戰和克服障礙的能力影響較大。
3.家庭生涯幫助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接受不同程度家庭生涯幫助的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維度上,接受“很多”生涯幫助的大學生的題項均分均顯著高于接受一般和很少程度生涯幫助的大學生。方差和顯著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獲得不同程度家庭生涯幫助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及其各維度上的差異非常顯著(p<0.05),表明家庭生涯幫助對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影響較大。
(三)生涯適應力與學校背景因素的相關分析
1.專業滿意度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對專業不同滿意程度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維度的題項均分均表現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方差和顯著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生涯適應力及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維度上呈現顯著差異(p<0.05),表明對專業滿意程度顯著影響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總體水平及生涯控制能力的發展和生涯自信程度,對大學生的生涯關注程度和探索興趣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對專業滿意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體發展水平明顯好于對專業一般滿意和不滿意的大學生。
2.年級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6的均值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生涯適應力及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的題項均分在年級因素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級是低谷(見圖2)。生涯適應力及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維度在大三年級的得分最低,在大四年級的得分最高;僅在生涯關注維度上,顯示分數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將研究生群體作為參考對象進行對比發現,研究生的生涯適應力發展水平明顯高于本科生,僅在生涯控制維度上與大四學生持平。方差和顯著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及生涯關注和生涯好奇維度的差異比較顯著(p<0.05)。表明年級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總體水平及生涯關注程度和生涯好奇心理的影響較大。
3.接受生涯輔導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7可以看出,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在是否接受過生涯輔導因素上存在差異,在生涯適應力及其各維度上,接受過生涯輔導的大學生的得分均高于沒有接受過生涯輔導的大學生。方差和顯著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及生涯關注和生涯好奇維度上呈現顯著差異(p<0.05)表明生涯輔導會顯著影響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總體水平,有助于大學生提高對未來生涯的掌控感,更有信心面對生涯挫折。
4.畢業去向打算對生涯適應力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從表8可以看出,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在對畢業去向打算因素上存在差異,具體得分結果為:其他>工作>考研>沒有考慮過>不知道如何選擇。方差和顯著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畢業去向打算的大學生在生涯控制維度上呈現顯著差異(p<0.05)。表明對畢業去向打算會顯著影響大學生生涯控制能力,但總體來看,有明確畢業后打算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更高。
三、對策與建議
(一)黨和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出臺措施,重視和支持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建設
生涯適應力是大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關鍵能力。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如何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變就業壓力為人力資源潛力,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疏通就業渠道,理順就業市場,滿足國家需求,讓大學生發現自我價值,為此,要在黨和政府統一協調和部署下,全社會齊抓公管,大學生人才優勢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活力。
(二)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研究,強化咨詢智庫作用,為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建設提出意見
生涯適應力理論是舶來品,如何適應中國國情和當代大學生特點,這需要研究和調研,只有提出有針對性和本土化的生涯適應力理論和操作規程,才能發揮生涯規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和推動意義。當前,我國生涯適應力理論研究剛剛起步,還僅僅停留在學校應用層面,系統的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入。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校還只停留在生涯輔導課和講座上,解決實際問題辦法不多,還沒深入到學生心靈,變成行動自覺,理論指導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加強社會宣傳,發揮家庭作用,使家庭期望與國家需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每個人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和作用是潛移默化和巨大的。要利用新舊媒體巨大影響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宣傳社會正能量,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通過媒體等各種渠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建立良好家風、樹立正氣,發揮家庭在每個人心中不可替代作用,使家庭希望與社會要求同步。
(四)發揮學校育人的主導作用,全面開設生涯輔導課程,滲透生涯理念,提高學校滿意度與專業滿意度
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在加強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強化別具特色的文化校園建設,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教育活動,使學生不但學到知識,更體味到做人做事真諦,使理想信念落地生根,提高大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結構、設置學業導師制等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滿意度,提高其職業競爭力和學業自信心。
(五)在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培養方面要關注特殊群體
高校開設生涯輔導課程要側重大二、大三年級,課程內容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及早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生涯目標并積極進行生涯探索活動。要關注來自農村和城鎮及家庭貧困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的培養,避免大學生在生源地因素上兩極分化,要通過綠色通道和社會救助等辦法減少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負擔,同時要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減少其因貧困帶來的自卑心理,關注大學生群體生涯適應力水平的均衡發展,強優補差。
參考文獻:
[1]錢中兵.習近平:就業是永恒課題[N/OL].[2013-8-30].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30/c_117167435.htm.
[2]吳淑琬.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編制及其相關研究[D].臺灣:嘉義大學輔導與咨商研究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