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妮 孫洪波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該承接起這份時代賦予的使命,堅定“三個自信”,并將這份自信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陣地,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的優良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教育在增強大學生“理論自信”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能否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是提高大學生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從而加深大學生對“理論自信”認同,最后堅定大學生“理論自信”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大學生;理論認同;理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15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充分肯定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績,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高等院校是講授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陣地。在新時期新階段,用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探索培育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新方法,對于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儲備著最新的理論知識,思想觀念正趨于成熟,但仍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就現實情況而言,如何引導在校大學生理解、接受和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高校大多數停留于單純地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對于這一理論體系的接納與吸收并自覺轉化為實際應用,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要達到堅定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必須從對“理論自信”的認知開始,逐步到對“理論自信”的認同,最后升華到將“理論自信”轉化為自覺行動。
首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提高大學生對“理論自信”的認知水平。
大學生“理論自信”的基礎就是學生對科學理論的認知。大學生對“理論自信”的認知是學生對這一科學理論的最基本的學習與了解的過程,強調的是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能力。課堂教學是傳播和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陣地,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教育,使大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與核心思想,增強對這一科學理論的認知水平。在當今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情況下,高校要用旗幟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來引導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課堂教學是培育大學生“理論自信”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資源,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用生動而有意義的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學校要注重發揮學科專業課對提升大學生理論認知的教育功能。這是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大學生教學體系的一部分,且不是很受同學們的重視,教學的實效性不理想。而他們對自己專業課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高,充分利用大學生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注重發揮專業課在提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認知教育,廣大專業課教師著力探索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將這一科學理論與各專業教學實現有效對接,將發揮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次,將“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教學理念相結合,加深大學生對“理論自信”的認同。
理論認同是堅定大學生“理論自信”的重要前提。大學生對“理論自信”的認同,是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接受和認可,在正確理解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能夠認同這一理論體系并肯定其科學性。高校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教育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使學生將課堂內對理論的認知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同感。高校應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跡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揚紅色文化,在社會實踐中進科學理論教育。在新的教學改革浪潮中,學校鼓勵大學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教學實踐活動。校方在教學方面的財政規劃中適當為社會活動教學內容給予財政補貼,安排專門人員與院校周圍教育實踐基地人員進行溝通與協調,建立合作機制,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機會和條件。在每個學期或學年,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帶領學生參觀院校周邊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與革命舊址等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對歷史場景的多角度再現,引導回顧堅苦卓絕、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在穿越時空的歷史回顧中總結多年奮斗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其震撼性和感召力是傳統課堂教學不可比擬的。學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有序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到基層、企業、街道等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講活動,這種形式不僅使大學生自身對這一科學理論進行較為深入的學習,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一次“理論自信”大眾化的教育。學校也可通過組織學生到城市、農村、廠礦企業參觀,親身體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大學生對基本國情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愛國熱情。同時,學校應充分運用便捷的學術資源,將校外資源請進門,定期邀請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研究者到學校開展學術報告與座談演講,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心得體會。用正統的學術思想,發揮學者應有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層次,使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所學理論。高校的黨(團)委組織、學生會等也可通過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研究會、舉辦學者課堂和學生論壇等各種形式的報告會、座談會,搭建大學生理論學習與思想交流的平臺,使大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內容與實質。總之,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活動,將大大加深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理論的認同感和踐行力。
最后,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實踐中堅定大學生的“理論自信”。
堅定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最終目標在于鼓勵學生自覺將“理論自信”投入應用與實踐,做到主動傳播與弘揚“理論自信”。大學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各種文娛演出活動也此起彼伏。各個高校的黨委團委和學生會組織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們對文化娛樂活動的興趣愛好,組織開展以宣揚大學生理論自信為主題的文化演出,用歌曲舞蹈、相聲小品、詩歌朗誦等表演形式,在娛樂互動中發揮思想教育作用,讓學生們在受到感官沖擊的情景中理解理論自信的中心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對大學生“理論自信”的理解,使演出更加難忘而有意義。在全校或者以院系為單位組織開展以大學生“理論自信”為主題的知識競賽類活動,在知識的推廣和競技中讓更多的同學加深了解理論自信的具體內容,獎勵優勝學生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們主動學習與踐行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支持與鼓勵,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關于增強大學生“理論自信”的選修課程,學生們自愿主動參與學習,讓非思想政治類專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國情黨情,選修課程計入學分以考察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開展組織中國共產黨歷史專題的觀影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觀看黨政題材的教育影片,觀影后可以自由討論,抒發感想,寓教于樂,既豐富校園生活,又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增強對大學生理論自信的了解和認同,從而轉化為自身的實踐要求。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樹立和傳播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模范帶頭作用。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具有較好的形象和較高的威望,他們的言行在學生中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在學習方面,作為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首先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較好的學習成績,因此在平時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中他們也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可以發揮榜樣作用。在生活方面,他們更加關心國家的大政方針,能夠主動順應時代發展,跟隨黨的政策理論指引前進,將大學生“理論自信”融入校園生活的點滴。因此,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在堅持樹立大學生“理論自信”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并在實踐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將理論自信貫穿于生活,對于周圍學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堅定大學生“理論自信”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艱巨工程,任重道遠。在綜合運用各種對策建議時,應統籌兼顧,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以達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進書本、進課堂、進頭腦的目的,使大學生理論自信真真正正地內化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中,外化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最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洪波,田鵬穎.論理論他信向理論自信的轉變[J].理論視野,2013(8).
[2]谷軍,曾敏.用理論自信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