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誕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一定程度上講,就是不斷與企業自身毛病和病變斗爭博弈的過程,勝出者就得到發展,反之則萎縮,甚至夭折。這是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因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在管理機制和管理職能方面會不知不覺地滋生與企業發展不融合、不適應甚至有抵抗的問題,這些問題既來自體制機制的慣性,也來自習慣思維的依賴,還來自閉關保守的排外,長此以往就逐漸形成機制僵硬的“僵化癥”、決策遲緩的“遲鈍癥”、管控困難的“失調癥”、墨守成規的“自閉癥”、夜郎自大的“阿Q癥”,企業將在這種慢性綜合征中逐步喪失競爭力,最后走向倒退甚至衰亡。這種情況在體制機制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痕跡的國有企業中更容易產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關注國資國企發展,多次召開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會議,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標志,國資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拉開了新一輪國資國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不可否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應該看到,國有企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些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管理混亂,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突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還未完全解決;一些企業黨組織管黨、治黨責任不落實、作用被弱化。這些問題和病灶,與國有企業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和責任是極不相符的。
國有企業要破解病灶,當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掀起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認真把握好“五個堅持”: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把握的根本要求;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三是堅持增強活力和強化監管相結合,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把握的重要關系;四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五是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采用的科學方法。國有企業必須勇敢地正視現實,挺身迎接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在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到2020年,國有企業將在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將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提供強大而堅實的支撐。
我們企盼這一天如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