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加強制度的創新和保障,努力實現權力反腐向制度反腐的轉變,把制度反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度反腐,是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關鍵之舉,契合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時代潮流,是對道德、權力、權利與法律的超越與整合。
反腐到了不得不突破的關口
作為寄生于權力的“政治毒瘤”,腐敗不僅是歷史性的現象,也是全球性的難題。當前中國的腐敗問題主要表現為腐敗主體的級別向基層滲透,高官腐敗屢見不鮮;腐敗形式層出不窮;腐敗行為多元化、復合化;“裸官”、“逃官”現象突出。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提出,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依紀依法嚴懲腐敗,開啟了中國反腐風暴。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提出,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呈現高壓態勢,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績有目共睹,出臺了“中央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加強中央巡視組巡視……數十名省部級以上高官落馬,一大批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的懲罰。
然而隨著反腐打擊力度的加大,一些積弊沉疴也逐漸暴露出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不斷凸顯,反腐敗斗爭形勢復雜嚴峻,反腐到了不得不突破的關口。
歷史上眾多的反腐方式
數千年來,中國同腐敗犯罪的斗爭,經歷了依靠道德良知約束人的行為的倫理型反腐或人治型反腐,主要包括清官反腐和重典反腐,或者依靠外在強制性壓力約束人的行為的法理型反腐或法治型反腐,主要包括運動反腐和制度反腐。
清官反腐的本質是依靠理想的人治,試圖憑借一己之力對抗一種體制,挽救整個王朝。反腐的成果不但取決于為官者的能力、地位、道德等,更離不開統治者的反腐決心,不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和政治的清明。
重典反腐是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用嚴刑酷法來懲治腐敗。由于重典反腐缺少法律的普適性、公平性、穩定性,不能有效地制約統治者,因此最終只能是成為統治階級政治斗爭的工具。
運動反腐是依靠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懲治腐敗的反腐方式,與現代法制建設背道而馳,運動反腐雖短時期內震懾力強,但因為運動反腐中人治的主觀隨意性較大,難以避免反腐“無力”和“過頭”現象同時存在,難以保證反腐成效的長期性、穩定性。
權力反腐是執政黨和國家依靠權力進行反腐,由于是依靠領導人的決心和態度來反腐敗,反腐政策常常隨著領導者決策的改變而改變,使得權力反腐具有較大隨意性。
事實證明,上述四種形式都難以從源頭上根治腐敗。
制度化、法制化是反腐倡廉的
必由之路
依靠制度懲治、預防腐敗,推行制度反腐,是國際社會開展反腐斗爭的成功經驗。我黨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一直高度重視利用制度來防腐治腐的探索。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他提出“廉政建設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江澤民同志提出:“反腐倡廉工作要逐步實現制度化、法制化”,將制度反腐不斷推進。習總書記強調在著力點上要以深化改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在異體監督上要保證各級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在制度保障上要強化制約,科學配置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反腐斗爭已經樹起了“依法治國、制度反腐”的大旗,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懲防體系,但是公民的反腐敗制度意識還有待提高、現有的反腐敗法律制度還亟待完善,制度執行力也亟待加強,制度反腐之路任重道遠。
要推行權力運行公開制度。決策的制定要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堅決防止決策腐敗。在公開決策相關信息、依據的同時,注重決策過程的公開;在選人用人方面也要公開透明,加大民主測評的范圍,預防暗箱操作;同時積極穩妥地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做到官員財產透明、公開。
要進一步完善權力監督機制。賦予權力監督部門合法、合理的監督權威、權力,打造監督與被監督的良性格局。拓寬百姓言路,提高監督過程的民眾參與程度;多管齊下,形成監督合力,使監督落實到位,把權力置于陽光之下。
健全和完善獎勵懲處機制,加大反腐制度執行力。近年來,黨中央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制定了許多具體的制度和條例,但往往制度的制定與執行脫軌,許多制度形同虛設。如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些人陽奉陰違,在政務公開中人民群眾真正關注的干部人事調動、資金使用、重大項目決策過程等很難完全公開、透明,嚴重傷害了反腐倡廉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因此應加強對破壞制度、干擾制度執行行為的從重、從嚴問責,并注重建立激勵機制,把尊重制度、按照制度開展工作與領導干部的提拔任用掛鉤。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