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杜月嬌
董朝陽的藍天之旅
本刊記者 杜月嬌

20世紀初,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人類在藍天翱翔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從此,飛機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人類翱翔藍天的歷史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董朝陽默默耕耘二十余載。董朝陽研究團隊開展切換系統理論在飛行器姿態控制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實現了網絡環境下航天器的自適應切換控制與反饋調度協同設計;解決了基于彈性模態的姿態控制問題,傳感器安裝位置的選取、負載力矩的反饋以及高不穩定系統的控制問題。此外,在面向總體姿控專業的姿控系統設計平臺開發以及考慮冗余備份的電氣系統體系結構的研究中,他們也取得新的進展,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董朝陽向記者介紹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飛機不僅要有好的構型,還要有好的控制系統。不同的構型要有不同的控制系統與之相匹配,兩者緊密相聯。因此,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保證飛機在不同的設計條件下,能夠穩定、安全以及符合人類要求地飛行”。近年,董朝陽在研究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2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持國家科學自然基金2項、航空科學基金1項,以及與研究所和企業合作項目多項。在負責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協作項目中,董朝陽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將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和設計經驗固化起來,較好地實現了設計過程中設計經驗的繼承和設計效率的提升。董朝陽向記者解釋道:“航空航天的任務通常是急和重的任務,有些東西通過軟件實現,比如數據的處理、繪圖和文檔的生成,使研究人員能更好地專注于他們的創新設計,提高設計的效率和層次。”
1985年,董朝陽只身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始了飛行力學的學習和研究。董朝陽回憶道,“本科期間,在專業知識積累和人生觀的培養方面,班主任對我的幫助很大”。畢業后,董朝陽在西北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幾經輾轉,他又回到母校繼續攻讀博士。科研道路是一條充滿荊棘、沒有終點的探索之旅。董朝陽認為,雖然在一些工作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他最大的欣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別人的問題。“有一次,研究所遇到了一個彈性振動問題,我們通過控制系統給他們解決了,他們挺滿意的,我自己就很高興。”
在人才培養上,董朝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我會給他們一個任務和目標,方法由他們自主選擇,希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創新。”對于剛進入研究領域的學生,董朝陽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好心態的調整,“在大學的時候,以學習為主。到了研究生階段,主要以科研為主,真正培養的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組織各種知識的能力”,董朝陽說,“現在的工作,80%都沒有學過,這些知識在網絡上都有,怎么把這些知識組織起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個能力很重要”。
航空航天是我國的一個戰略性的產業,在新常態下,面臨著互聯網和新能源的挑戰。“原來飛機還是用的常規能源,對環境和人體都有害。我們現在主要從新能源角度研究飛行器,雖然不容易,但是希望能夠做出成果。”董朝陽告訴記者,他們下一步工作打算在無人、低成本的飛行器上有所突破。
法國作家法郎士曾說,“真正的科學家不可能不是謙虛的,因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還有更多的事情沒有做”。董朝陽就是這樣一位心系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踏實努力、謙虛謹慎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