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
夏惠麗王懷生劉華1
(平頂山學院醫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摘要〔〕目的探討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的臨床療效。方法76例老年UAP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UAP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心絞痛發作時間和次數、硝酸甘油使用量及血脂變化差異。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血漿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血液流變學各指標都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時間、發作次數、硝酸甘油用量都少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對照組(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都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斑塊厚度、斑塊大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都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UAP療效顯著,能夠改善血液流變學和血脂水平,減少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時間。
關鍵詞〔〕不穩定性心絞痛;氯吡格雷;通心絡膠囊;血脂;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平頂山科技局計劃項目(No.2009158)
通訊作者:劉華(1974-),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急診研究。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臨床表現介于穩定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間,患者心絞痛程度更強,持續時間較穩定型心絞痛明顯延長,休息或輕度活動均可誘發〔1〕。UAP治療不及時,患者數月內即可發展為心肌梗死〔2〕。本研究采用氯吡咯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UAP,就其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UAP患者76例,年齡60~78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8例,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齡(67.3±3.1)歲;Braunwald分級:Ⅰ級19例,Ⅱ級12例,Ⅲ級7例;對照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齡(66.7±3.3)歲;Braunwald分級:Ⅰ級20例,Ⅱ級12例,Ⅲ級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raunwald分級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UAP常規治療:低分子量肝素鈣臍周腹壁皮下注射給藥,5 000 IU/次,2次/d,治療7 d;腸溶阿司匹林片口服,100 mg/次,1次/d;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還可選用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轉化酶受體拮抗劑(ARB)級調節血脂等藥物。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氯吡格雷(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052410)給藥量為第1天300 mg/次,自第2天起以75 mg/次給藥量維持治療,1次/d,口服;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Z19980015)給藥量為3粒/次,3次/d,口服,兩組患者均治療12 w。
1.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心絞痛發作時間和次數、硝酸甘油使用情況、血脂相應指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總膽固醇(TC)變化〔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治療前后兩組UAP患者的斑塊數量、斑塊厚度、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斑塊大小的變化情況。
1.4療效標準(1)顯效:UAP臨床表現基本消失,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損傷顯著改善。(2)有效:臨床表現部分緩解,心肌缺血缺氧損傷逐漸好轉。(3)無效:臨床表現及心肌損傷無明顯變化或呈加重趨勢〔4〕。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或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治療后,觀察組UAP患者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血漿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血液流變學各指標都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 s, n=38)
與治療前比較:1)P<0.01;下表同
1武警8680部隊醫院
第一作者:夏惠麗(1964-),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醫學教育與研究。
2.2兩組心絞痛發作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UAP患者心絞痛發作時間、發作次數、硝酸甘油用量都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3兩組血脂變化治療后,觀察組UAP患者HDL-C高于對照組(P<0.01),LDL-C、TG、TC都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2.4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斑塊厚度、斑塊大小、IMT都低于對照組(P<0.01或P<0.05)。見表4。
2.5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觀察組UAP患者總有效率(86.84%)高于對照組UAP患者總有效率(65.79%)(χ2=4.659,P<0.05)。其中顯效13例(34.21%)vs 7例(18.42%),有效20例(52.63%)vs 18例(47.37%),無效5例(13.16%)vs 13例(34.21%)。

表2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較 ± s, n=38)

表3 兩組患者血脂變化比較

表4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比較 ± s, n=38)
3討論
UAP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下降,體質較差,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患者可發生生命危險。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UAP的疼痛會更強,持續時間也更長,患者只要有較低的活動量就可誘發,休息時也可自發出現(臥位心絞痛),性質呈進行性(惡化型),這些改變可任意組合〔5〕。大約30%的UAP患者在發作后3個月內可能發生心肌梗死〔6〕。猝死較少見,胸痛時心電圖的明顯變化是發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標志〔7〕。氯吡格雷是一種ADP受體阻滯劑,用于治療UAP患者,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通心絡膠囊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明顯〔8〕。本研究提示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UAP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
UAP患者是一種急性冠脈綜合征,其病因與發生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乳酸堆積密不可分〔9〕。UAP患者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導致病情加重〔10〕。本研究結果提示氯吡格雷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UAP能夠有效改善心絞痛患者血漿及全血比黏度異常升高,降低血細胞比容及纖維的蛋白比例,對降低UAP患者血栓形成具有良好效果。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氯吡格雷是一種ADP受體阻滯劑,可與血小板膜表面ADP受體結合,使纖維蛋白原無法與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11〕。而通心絡是由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赤芍、蜈蚣、冰片等成分構成的中藥制劑,具有良好的益氣活血、通脈絡及止痛功效〔12〕。
文獻認為〔13〕,冠心病不同缺血狀態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存在差異,其中AMI和UAP患者較嚴重。文獻還認為〔14〕,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以作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診斷的一個高價值的獨立指標。孫濤等〔15〕認為炎癥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有相關性,炎性因子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生的重要預測因素。本研究提示氯吡咯雷聯合通心絡膠囊可以改善老年UAP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4參考文獻
1Zeng Y,Song JX,Shen XC.Herbal remedies supply a novel prosp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a review of current mechanism studies〔J〕.Phytother Res,2012;26(2):159-67.
2吳連拼,陳剛,高學忠,等.參脈注射液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作用及其對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2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10):908-10,922.
3蔡洪濱,姚朱華,高儀.復方丹參滴丸聯合氯吡格雷片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3;54(6):500-2.
4舒正菊,宋澤萍,江玉.腦心通膠囊輔助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及對心率變異性和QT離散度的影響 〔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2):226-9.
5徐國良,林淑梅,秦玲.通心絡膠囊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3):409-10.
6袁泉,張萍.單硝酸異山梨酯聯合丹紅治療277例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25):79-82.
7常超,劉桂芝.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連續心率減速力與心率減速力的關系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6):3121-3.
8范磊.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1):98-9.
9孫頔佳,楊一,張艷華.不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相關生化指標的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6):4432-4.
10陳章強,洪浪,王洪,等.超微粉通心絡膠囊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介入治療后血小板活化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4):940-2.
11李波,晏沐陽.阿司匹林聯合小劑量氯吡格雷治療高齡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1;10(2):143-5.
12邵初陽.通心絡膠囊聯合曲美他嗪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9):2370-2.
13趙紅娟,袁曉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冠心病不同缺血狀態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7):71-2.
14徐學彬,張衛娟,汪蛟龍,等.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冠脈病變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6):35-6.
15孫濤,秦淮,程宇彤,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頸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8(2):137-9.
〔2015-03-17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