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
吳浩趙占江梁冰偉
(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鄭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討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該科收治的78例老年嚴重創傷患者隨機分為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干預組(觀察組)以及常規急救干預組(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兩組患者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等急救反應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救治結果,主要包括搶救成功、致殘及死亡比例,觀察并發癥情況。隨訪半年,采用SF-36評定其生活質量。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均縮短明顯,救治成功率升高明顯,致殘率、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降低明顯(P<0.05)。兩組存活患者均無失訪現象,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隨訪3、6個月時的PF、 RP、RE得分均升高明顯(P<0.05,P<0.01)。結論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中應用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不僅可有效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死及致殘率,而且可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嚴重創傷;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
中圖分類號〔〕R641〔
第一作者:吳浩(1974-),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急診研究。
由于老年人群的生理特殊性,一旦出現嚴重創傷多病情嚴重,病勢發展迅速且病死率較高〔1〕。本研究探討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將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78例兩個以上解剖部位或者器官損傷,且多發創傷嚴重度評分法(AISISS)16 分以上的嚴重創傷患者,年齡≥50歲,排除其他心、肝、腎等軀體及嚴重精神疾患,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51~78〔平均(64.2±2.4)〕歲;創傷原因:交通意外36例,銳利器傷20例,高空墜落15例,工程事故7例;創傷至前來就診時間0.5~11 h,平均(5.8±0.5)h;AISISS 評分:19~49 分,平均(31.5±5.0)分。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干預組(觀察組)以及常規急救干預組(對照組),每組39例。兩組性別、年齡、創傷原因、就診時間以及AISISS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急救措施對照組:予以常規急救措施,主要為在急診科進行初步處理及必須的輔助檢查,主要涵蓋病情觀測與生命體征監測,保障靜脈通道通暢,補液給藥以及保持呼吸道暢通、傷口處理等,同時聯系相關專科會診,并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轉入專科病房或者重癥監護室(ICU)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
觀察組:建立以急診科為中心、多科室協同合作的一體化創傷急救小組,明確小組各成員的職責,保障綠色通道暢通,定期對各組員進行急救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提前將醫療器械及藥品準備充分〔2〕。在手術室、ICU做好迎接患者的準備工作,建立院前的急救制度,積極開展包括吸氧、清理及包扎創傷等院前急救工作。在院外,醫護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將患者的真實情況告知醫院,以便急診及相關科室做好接診的準備工作。一旦患者到達醫院,準確細致觀察患者病情,判斷其致命傷的原因并及時處理,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預測其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3〕。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簡化檢查申請單的流程,使患者可優先進行檢查,以便確診;若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可在手術過程中告知ICU做好急診準備。若患者病情嚴重,本院無法展開救治,可積極進行轉院處理。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等急救反應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救治結果,主要包括搶救成功、致殘及死亡比例,觀察并發癥情況。
1.4隨訪情況對存活患者出院后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每3個月1次,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進行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的評定。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行t檢驗及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急救反應時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急診室停留時間〔(5.67±2.01)vs(13.42±2.89)min〕、特殊檢查時間〔(12.46±3.26)vs(18.65±3.78)min〕、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7.61±1.55)vs(11.22±1.45)min〕、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27.32±7.45)vs(49.3±7.54)min〕均縮短明顯(P<0.05)。
2.2兩組患者救治結果比較與對照組〔23例(58.97%)〕比較,觀察組的救治成功率〔32例(82.05%)〕升高,致殘率〔9例(23.08%) vs 4例(10.26%)〕、死亡率〔7例(17.95%) vs 3例(7.69%)〕以及并發癥發生率〔17例(43.59%) vs 10例(25.64%)〕均降低明顯(P<0.05)。
2.3兩組存活患者生活質量評價見表1。兩組存活患者均無失訪現象。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隨訪3、6個月時的PF、 RP、RE得分均升高明顯(P<0.05,P<0.0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 s)
與觀察組比較:1)P<0.05,2)P<0.01
3討論
已有統計學數據顯示,嚴重創傷患者中創傷即刻死亡者約占50.0%,死于創傷早期者約占30.0%,而僅有20.0%死于創傷晚期〔4〕。可見,早期搶救對于嚴重創傷患者尤為關鍵。導致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與搶救不及時及診斷不明確、檢查時間延誤等有關,尤其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本身生理的特殊性導致其各臟器衰退及功能下降,若不及時救治,致死率居高不下〔5,6〕。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老年嚴重創傷患者予以搶救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所在。
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涵蓋院前急救、急診科、ICU及相關科室等多個環節,需要各個科室之間的相互配合、協助救治工作,較好地完成入院到急診、急診到手術室的對接,縮短了各個環節、步驟間的交接時間〔7,8〕,為挽救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老年嚴重創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致死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身體健康,更多地關注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我科引入信度與效度均較好的SF-36量表,對于老年嚴重創傷救治存活者的生活質量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結果顯示,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綜上,在老年嚴重創傷患者中應用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不僅可有效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死及致殘率,而且可提高其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干建新,沈偉鋒.創傷救治模式的相關問題與發展方向〔J〕.中華創傷雜志,2006;22(9):641-3.
2白建忠,吳宗明,李一凡,等.多科協作創傷救治模式探索〔J〕.創傷外科雜志,2008;10(3):247-50.
3姚元章,孫士錦,譚浩,等.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的時效性探討〔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2):103-6.
4孫激,屈紀富,文亮,等.一體化創傷急救護理模式的探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4):444-5.
5戴領,胡強.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外科嚴重創傷急救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3;6(5):39-40.
6曾昆,沈俊,謝雋,等.不同急救模式在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3):211-3.
7陳軼強,孫婓予.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外科嚴重創傷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12):23-4.
8沈偉鋒,江觀玉,干建新.創傷急救一體化的實踐與探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2(2):114-7.
〔2014-08-20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