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人說,如果你想靜靜品味上海另一種水鄉風景,去距上海灘一步之遙的楓涇古鎮吧。
楓涇古鎮,宛如一幅真實的水墨畫。人們常說: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楓涇卻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這里只見古園小橋流水,風情婉約靈秀,幾條靜靜的小河貫穿小鎮。
地處上海西南的金山區楓涇鎮,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門戶”。它成市于宋,建鎮于元,已有1500多年歷史,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古時有“三步一座橋、一望十條巷”之譽。
盡管楓涇游人不少,依然感覺有一種遠離城市喧鬧的幽靜。這種靜,是置身古韻水鄉的景色中,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頭腦中那些久遠又熟悉的渴望紛至沓來。
江南古鎮都離不開水,水是古鎮的靈魂。河邊的建筑,大都是臨水而建,有的墻身直插河水里,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在這里得到很好的詮釋。在楓涇,碼頭三步一設。既然身著土布藍褂子的船娘熱情招呼,那么就蕩舟一回好了。聽著船娘自得其樂哼起的小曲,賞著流過眼前的景色,吃著當地的特產,聽著咯吱、咯吱的搖船聲,隨著櫓的蕩漾,我的心也一起蕩漾。
楓涇最有名的當屬小巧玲瓏、構筑典雅的楓涇三橋。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漫步三橋是這里最具人氣的旅游項目,清風橋、竹行橋、北豐橋,三橋相連,連接河岸茶樓、長廊,串起眾多的景觀,三橋景區兩岸,老屋河埠、石橋流水。
和平街上有個“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門頭上方的“三百園”三個字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分別是百燈館、百籃館、百行館。在館里,像平常用的燈和籃子這么家居的東西,也被細心的當地人搜羅來。煤油燈、馬燈、探照燈,什么年代的燈具都有,現在看起來還都很有味道。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寶籃仿制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志。百行館中那個張飛竟被尊為屠宰行的祖師爺,著實有趣。
別看楓涇的規模不大,畫館和名畫家祖居倒是三兩步撞到一個。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很是熱鬧,客廳天井里站滿了人。他家三釜書屋的二樓是一個畫作的陳列室,大師筆下的少女個個健康圓實,有黑紅的臉盤。
楓涇文化發達,所謂“三畫一棋”(即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金山農民畫、圍棋國手顧水如)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從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蕉,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100多幅漫畫。站在楓涇小河邊,思緒在千年歲月里來回穿行。丁聰、程十發這些楓涇名人已是過去式,但是他們的精神仍引得今人乘風破浪奮起直追。
穿梭游走在古巷幽弄,一幢幢木樓花窗,一只只竹籃,一盞盞明燈……仿佛踏入了時光隧道,不知今夕是何年。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