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類社會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通過文物單位、文物遺跡物質性地反映出來,它對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歷史文物、遺跡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對于它們的維護和管理亟待加強。所以,文物保護工作正是事關傳承民族文化的大事。特別是在當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已經是提升地區知名度的有效“推手”,其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成為一張有效“名片”。因此,加強文物資源的保護刻不容緩。
與其他歷史城市一樣,石家莊也面臨著城市化的洗禮,“天下第一莊”也在經歷著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風暴,村中文物受到不應有的“待遇”,有的甚至遭到毀滅或遺棄,命運堪憂。現在,我就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村中文物遺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誠如大家所說,石家莊是一座新生的城市,僅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它的“母體”是由獲鹿縣農村沿革而來,滄海桑田,難改它的“鄉村記憶”。所謂“鄉村記憶”,即指它的歷史與成長過程。其中,最值得書寫的,是與“新中國一起走來”,共和國初創時期在這里留下的一系列珍貴足跡。
中華北大街55號院,現今的人百商場附近,一座灰色三層小樓,以前默默無聞,幾經拆毀,轉作他用。經過考證。它就是最早的中國人民銀行所在地,1948年12月1日在此正式掛牌運營,同一天,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恰恰就是這座小灰樓創造了奇跡。它在中國革命史、金融史和貨幣史上的功勛,無可替代,其重要意義不可估量。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得以確證并復原,作為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另外,石家莊有個“309號院”,位于中山西路西建街1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后,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將該院列為交際處的一部分,編號為“309”。新中國成立前夕,1947年至1949年間,先后有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此居住或停留過,任弼時曾在此休養過3個月。作為中央領導和各界進步人士的活動場所,作為石家莊黨史陳列館,或領袖故居,理應加以保護。目前院內建筑閑置多年,建議政府部門著手管理,重視其所從來,將其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觀瞻學習。再次,石家莊老火車站一帶,文化遺跡相對集中,是石家莊近代史的見證。可依托正太飯店舊址、大石橋、石家莊解放紀念碑、正太鐵路路章碑、高克謙塑像,修建成一個石家莊歷史文化廣場,讓更多人了解石家莊在近代史上的功勛,尤其在華北地區的獨特地位與影響。
石家莊并不如某些人所說,文脈很淺,歷史不夠久遠。最近有學者專家對此展開討論,將它的歷史上溯到2500年前,無疑是有價值的考證。這都說明,這塊土地確實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量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限于篇幅不再展開論述。而歷史與現實足以表明,只就“莊上的歷史”也不能小覷。如現有的眾多城中村,就有包括1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0余處文物保護點,在同類城市中也實屬少有。
比如:尖嶺村的漢代古墓,古墓封土大致呈圓形,直徑15米,高7米,面積100多平方米。封土上樹木叢生,荊棘遍布,封土頂部及東部暴露有大量的瓦片。尖嶺古墓未做過考古發掘工作,根據封土包含物斷定為漢墓。它是石家莊市區內保留較少的幾座古墓葬之一,這在省城中也非常罕見。還有,尖嶺村的石刻造像:面相豐圓,衣紋流暢,石像漢白玉質,高4米、肩寬1米,身著袈裟,赤足立于蓮花座上,左手下垂,“施與愿印”;右手上舉,“施無畏印”。造像精細寫實,衣紋圓潤流暢,為典型的唐代釋迦立像,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于底村永安橋,造于明萬歷年間,橋面長20米,寬4.5米,高7米,拱券跨度11米,矢高2米,兩側分別用5塊青石縱向砌成券臉,券臉中間砌浮雕的吸水獸。橋欄板上浮雕有人物、傳說故事和花卉圖案,此橋南北向橫跨在古太平河上。
這三處文物,年代久遠,古墓葬文物價值大,古橋建筑科學價值不菲,石佛像尤具代表性。除此之外,散落在城中村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像振頭村的崇寧真君廟牌樓、白佛村的石造像、東良廂村的石造像、東古城村西的東垣故城遺址、白佛村西南的白佛口古文化遺址、趙陵鋪村東南的趙佗先人墓、上京村東北的毗盧寺等。它們都面臨著改造的尷尬,需要妥善管理,以免在舊城改造中遭到破壞。其中,毗盧寺是市區內唯一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大量宋代壁畫,在國內也是珍品。上述所有文物都證明,石家莊市內同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隨著大規模城中村改造,這些文物和遺址的去留擺在了我們面前,都特別值得共同關注。
基于上述的思考,為妥善保護文物的生存狀態,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1. 加大宣傳力度。石家莊市的文物眾多,保護好管理好城中的文物和遺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忽視城市文物的保護,城中村文物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遺產。我認為,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修正現有城中村改造模式。
2. 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開展文物征集和保護工作。文物保護經費的短缺,制約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按《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嚴格落實好保護經費,做到專款專用。將文物征集工作納入工作目標責任考核,落實好領導責任制,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領導和群眾保護文物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切實保護好城中村內的古建筑。同時對反映新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重大成就、重要人物的見證物及時保留下來。積極配合城市建設,大力保護搶救文物,在對城中村進行改造的同時科學地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使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3. 加大處罰力度。組織文物執法大檢查,通過檢查對只注重短期經濟利益,重開發、輕保護的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明確規定文物部門的職能,對未經文物部門的前置審批手續,規劃部門不得頒發許可證。加大保護力度,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的建筑群,古遺址應根據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劃分歷史文化區。
文物承載了城市的記憶,因此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時應該保護這樣一種人文生態。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這些文物,應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進行標識性利用。可以依據文物古跡修建白佛口遺址公園和標志性雕塑;規劃東垣古城遺址公園,創建滹沱河歷史文化景觀帶;在振頭村拆遷工程中,結合保護木牌坊和關帝廟,創建石邑故城遺址公園;在紡織集團和華北制藥廠舊址修建紡織博物館和醫藥博物館。只有這樣才能為子孫留住我們城市文化的根。讓后人知道它們、了解它們,讓這些文物為當代人提供精神文化支持,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以此來激勵人民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作者系石家莊市博物館干部)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