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年的到來,使人們對“羊”所孕育出的文化尤為關注。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羊的馴養,早在夏商時代就有養羊的記載。羊性情溫順,適應性強,喜歡群居,繁殖能力較強,成為先民們重要的衣食之源。而且羊清靜嫻淑,善于與人相處,受到人們的親近和喜愛。甲骨文中的“羊”字,描繪的是一只羊頭的正面圖,上端的兩筆正是兩只彎曲的羊角。人們常把羊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其實吉祥就是從“吉羊”引伸而來的,“吉羊”就是“好羊”的意思,指羊長得又肥又壯。所以人們賦予羊許多美好的意義,如“美”“善”“祥”“鮮”等字,均以“羊”字為形旁,以此來表達人們心中對美好、善良、平和生活的向往,從而使羊的影響滲透到人們的精神生活。
羊也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而最為生動豐富的表現形式來自于民間藝術,磁州窯的瓷器上就出現了四幅表現羊的畫面。磁州窯的窯場大都位于太行山東部的山區,因而畫面上的山羊生動活潑,形態逼真,使山羊生性好動的特性躍然而出。
邯鄲市峰峰礦區文保所收藏一件繪有“柳毅傳書”故事的元代磁州窯瓷枕(圖1-2)。該枕為長方形,長31.5厘米,寬16.1厘米,前壁高12厘米,后壁高13.9厘米,底有“古相張家造”窯戳,枕前立面的開光內描有墨竹小鳥圖,后立面為吳牛喘月圖。瓷枕的正面用編席紋裝飾邊框,邊框內作菱形開光,邊框和開光的四個角填飾旋渦式的花紋。在枕面的開光內,繪有主題畫面。在兩山相連的山洼處,繪有兩個人物,右側的龍女容貌俏麗,發型高聳,身著拖地長裙,正將書信交與柳毅。對面的柳毅頭戴黑帽,身穿長袍,向龍女拱手施禮。柳毅的身后牽著一匹鞍馬,四蹄搗動不止。背景處白云飄浮,山丘上長著簇簇灌木林,山丘后隱約可見成群的羊只,羊頭攢動,正好奇地望著主人龍女。
“柳毅傳書”的傳說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久的漢族民間故事之一,與梁祝、天仙配、白蛇傳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神話故事。它最早出自李朝威的唐傳奇《柳毅傳》,元代時作家尚仲賢將其改編為元雜劇《洞庭湖柳毅傳書》。故事講述的是,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有一位名叫柳毅的書生在京城長安考試落選,返回故鄉淮陰的途中,路過長安城外的涇河,見一位年輕的女子在路旁放羊,滿面愁緒,柳毅感到很納悶,便上前詢問,女子向其哭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原來這位女子是洞庭湖龍王的小女兒,由父母作主嫁與涇川龍王的次子為妻,但夫君殘暴成性,不但欺凌妻室,且常涂炭生靈,龍女在家中不斷遭到辱罵斥責,并被其夫貶為牧羊女。因洞庭路途遙遠,音信不通,請柳毅給家中傳遞一封書信。柳毅對龍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接過書信,日夜兼程,千里跋涉趕到洞庭湖,親自將書信交與龍王,龍王閱完書信,掩面而泣,并盛情款待了柳毅,臨行時又贈送珠寶無數。洞庭龍王的弟弟錢唐君見信后大怒,殺了龍女夫家人,救出了龍女。不久龍王又欲將她嫁與錦江的龍王之子,龍女閉戶剪發,誓死不從。柳毅回鄉后,變賣了珠寶,成為當地首富,不久迎娶范陽望族盧氏之女,新婚之夜妻子道破天機:我乃洞庭龍女的化身,銜君之恩,誓心求報,今日與你結為良緣,死而無憾。柳毅這才恍然大悟。
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白地黑花四系扁壺,扁壺帶有鮮明的元朝蒙古族的特點,游牧民族常以革囊盛酒漿,拴在馬上,隨時飲用。后來人們為了適應游牧民族的這一生活習性,在燒造瓷器時也仿造革囊的形狀制成瓷壺。扁形的壺還可以防止在馬上行走時左右搖晃。壺上的四耳,也叫提系,既便于懸掛在馬上,也便于提拿,所以說扁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
四系扁壺下部為正方形,上部為弧形,壺的兩面以卷草紋和萬字紋為邊框,開光內各繪有一幅人物畫,一面繪有“司馬相如橋頭題詩”的故事(圖3),另一面繪的則是“柳毅傳書”的故事(圖4),戴著幞頭的書生柳毅與身穿高領長裙的龍女在柳樹下拱手話別,兩只小羊圍繞在兩人身旁。古代有許多男女話別的故事,而這兩只小羊便成了畫面的點題之筆。畫面簡潔而生動,表現出神話故事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扁壺的兩側書有一副對聯:“金蹬高跨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副對聯便是杏花村商標上的題聯(圖5)。壺的兩個斜肩部繪有一個招晃,內分別書有“羊羔酒”和“汾州羊羔酒”字樣(圖6),羊羔酒產自山西汾州的杏花村,因其色澤白瑩,入口綿甘,如羊羔之味而得名。元代散曲家李德載曾贊譽道:“金樽滿勸羊羔酒,不似靈芽泛金甌。”羊羔酒的盛酒器與繪有羊的畫面相匹配,可謂相得益彰。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一方繪有山羊紋的珍珠地劃花瓷枕。珍珠地劃花的裝飾手法始于唐代,它是吸收了西亞金銀器的鏨花工藝形成的。當時金銀器的圖案是用工具鏨出的圓點組成的,增強了圖案的裝飾效果,呈現出一種溫和靜謐之美。
這方瓷枕為海棠形(圖7、8),高8.8厘米,寬13.8厘米,長18厘米,產自河南密縣的西關窯。枕的立面為珍珠地劃花卷草紋及牡丹紋,枕面以雙線內的渦云紋為邊框,開光內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和卷草紋。主題紋飾為一只躍動的山羊,體形肥碩,羊角彎曲如弓,胡須飄拂,羊尾上卷,前肢騰空而起,后肢用力著地,似要縱蹄狂奔。畫面上的珍珠顆顆飽滿,珠光綿連,裝飾精美,加上填粉的褐紅色,給人一種富麗華貴的感覺。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還收藏一方繪有山羊紋的元寶形枕,產自河南修武窯當陽峪窯(圖9、10)。高10.9厘米,寬14厘米,長20.7厘米。枕的立面為梯形開光,內剔刻大朵的牡丹紋,立面以單線條為邊框,開光內劃有一只奔跑的山羊,羊頭昂起,雙角似鐮,四蹄騰空,充分表現了山羊敏捷活潑、善長奔跑的習性。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