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深處前南峪是個七彩的世界。
前南峪的石頭是紅色的,山上的樹和山下的漿水河是碧綠的,紅與綠是這片熱土的主色調。這也暗合了前南峪的兩個特色:紅色抗大精神、綠色家園情懷。
前南峪處于太行山間的漿水鎮,由漿水河與很多無名的小河滋潤著。看到漿水二字,我不由得想起了西北的美食漿水面,我無端認為漿水河一定與漿水面有關,后來才知道以漿水為名是古人以水克火的一招妙棋。據載,此地原為夷儀城舊址,為古邢國的上宮殿和下宮殿,因連年山火爆發,遂取水名為鎮名。但20世紀60年代初的前南峪并沒有因為名字而衣食無憂,她富饒的今天是人與自然相融的結果。“民以食為天”是高陽人酈食其的傳世名言,“靠山吃山”是祖先的遺訓。在20世紀60年代的嚴重自然災害面前,前南峪人清醒了,靠山吃山,還要養山護山,這也是前南峪走向富裕的制勝法寶。不知道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大山才變成了一個聚寶盆。
如今的前南峪,春季是花的海洋,夏秋季節百果競相登場,赤橙黃綠青藍紫異彩紛呈,將一個小山村裝扮成一顆璀璨的明珠。
前南峪是平凡的,也是不凡的。她歷史悠久,有著許多動人傳說。抗日軍政大學曾在這里辦學兩年有余,使抗大精神成為前南峪人的信仰和能量所在。
駐足在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耳邊傳來歷史的回響,讀書聲、刺殺聲、軍民共同倚山自給自足的勞作聲,山路上飄過吱吱啞啞的獨輪車和扁擔運糧的聲音。低頭審視一件件學員樸素至極的衣物,無不令人沉思。
前南峪的七彩在山上,在水里,在村中,也盛開在碗里。碧綠的涼拌山野菜,黃燦燦的柴雞蛋,紅彤彤的的炸河蝦,黑木耳、黃花菜,麥香味十足的農家饅頭,黏稠稠的小米粥,這里的五谷是大自然的饋贈。層層梯田,淙淙流水,綠色的樹木是大山的衣服,這也是前南峪人愛護自然的回報。
此時的前南峪色彩是明媚的,具有淡妝的風姿。就地取材的紅石頭鑄就的一層層梯田,盛開的桃花如天上降下來的紅云。走進樹叢,花香隨著春風起舞,蜜蜂在花間忙忙碌碌地穿梭。幾棵青翠欲滴的大柳樹做了桃花的忠實伴侶,一綠一粉,嬌艷欲滴,猶如一群舉行集體婚禮的小夫妻。
站在坐化山山腰,被雪白的櫻桃花環繞,藍天、白云、碧水、花海,無不令人矚目動容。山腳下的民居紅白相間,整齊有致,村邊的抗大紀念碑如巨人聳立。寬闊的山路邊,黃土、紅石、綠草相間,春姑娘此時還沒顧上給它們涂上色彩。往來于坐化山頂的纜車,不停地上下奔忙。三月三,山上舉行修禊節,我的前南峪行恰遇傳統的節日,讓我對太行山更多了些神往和期盼。
文昌閣幾近坐化山頂,有泉水叮叮咚咚穿過石頭構筑的小橋。幾棵古樹掩映著重建的文昌閣。游人紛紛在水邊嬉戲,穿古人的衣裝,帶雅士的帽子,詩歌、詞賦和歡笑聲此起彼伏,將一個距今2000年的修禊節玩出了新時代的風采。
修禊節又稱“上巳節”,源于周代,風行于魏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曾于此節揮毫《蘭亭集序》。所謂修禊,指古人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到水邊沐浴、祭祀,祈福,文人墨客更是借此節相聚,依水吟詩作賦,一醉方休。
坐化山頗有來歷。一說是文武二曲星,在山峰修煉坐化而成。我倒是喜歡第二個傳說,說天上有六位奶奶,五位奶奶都有自己的府邸,唯六奶奶挑剔,左挑右選也沒有可心的地方。一日,六奶奶衣袂飄飄駕祥云行至坐化山,發現這里流水潺潺,松柏成蔭,仙鶴猿猴嬉戲,淡霧如紗,山花漫爛,甚是喜歡,并不惜與真武大帝斗智,得以擁有此山。
如今行走在坐化山,憑欄遠望,山頂綠樹如山之冠,山腰花如衣衫。試想,秋天的前南峪,百果成熟,層林盡染,該有怎樣的色彩和氣質,豈是一只畫筆就能描繪的。
山泉叮咚奏響了歡樂的音符,抗大的朗朗書聲和數十年的鐵錘敲打山石的聲音,猶在耳。一個個勞作的身影,一座座涂上色彩的荒山,在我眼前交疊。
游走在前南峪的山山水水,一棵棵有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板栗樹守候在山山嶺嶺,這是山林的王者,是前南峪的守護神,與前南峪人一同演繹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佳話。我看到杜仲林、李子林、美國紅提園、蘋果園、桃園,或舒展枝頭綻放自己的美麗,或蓄勢待發,準備著更輝煌的果的盛事。
一聲清脆的鳥鳴。矚目,一只黑色嵌白長尾山雀俏立桃枝。粉花,綠葉,山雀構成一幅工筆花鳥畫。而樹旁忙碌的老鄉一臉幸福。天邊彩云飛舞,夕陽落在坐化山,整座山峰變成金色,恍然一座金山。
試看百花盛開,對于幸福與燦爛,前南峪應該有更精彩的言說。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