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袤的冀南大平原上,有一座永年城。永年有個曲陌鄉,曲陌鄉有個曲陌村。曲陌村分四個分村,總人口過萬,應該算一個不小的行政村了。
世紀之交的愚人節那天,四分村的老常家又添了一個男丁。小家伙好像對這個節日不甚滿意,哭聲尤其響亮。家里人看著這個白白胖胖的男娃滿心歡喜,于是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常嘉浩。
小嘉浩的父母都在永年縣西調藝術研究院工作。父親搞弦樂,是樂隊的頭把弦;母親攻小生,是名噪當地的主演。興許是受這種濃厚的氛圍熏陶,嘉浩打小兒就對這些戲曲調調兒很敏感,三四歲動不動就扯塊枕巾披到身上,滿床滿地又蹦又唱,那個鬧騰勁兒啊就甭提了。跟著母親上街,他就沒個閑的時候,一會兒拉個山膀,一會兒又跑個圓場,引得路人紛紛側目:這孩子有多動癥?
父母單位是嘉浩最留戀的地兒,每次去了就賴著不走,摸摸這個動動那個,對什么都興致盎然。反正沒什么危險,愛玩玩唄,大人們各忙各的,誰也沒在意這個多動的小家伙。有一天,他叔叔練習“鐘馗嫁妹”里的一段快板念白,不知什么原因,一遍遍地NG,就是過不了。這時候,就聽一個稚嫩的聲音清清朗朗地傳過來,把這段不短的道白念得抑揚頓挫、絲毫不差。大家一看,原來是調皮的小嘉浩。也不知道他是啥時候偷成的藝,一片莞爾中,他叔叔倒是有點不好意思了。
嘉浩哪兒都好,就是不愛摸書本,家里人“軟硬兼施”,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然是收效甚微。父母后來自己組建了一個“青年西調劇團”,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更顧不上管這些“小事兒”了。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疼還疼不過來,哪兒還敢管他的學習成績,由著他癡迷在自己的小宇宙里。說來也怪,壓根兒沒人專門指點,他的唱、念、做、表越來越有模有樣。2009年,他的一折曲劇《卷席筒》以9.99的最高分榮獲邯鄲市教育系統藝術節一等獎。第二年,應邀參加2010中國·邯鄲(永年)太極峰會開幕式。2011年應邀參加首屆中國吹歌節大型開幕式……一時間,常嘉浩成了四里八鄉的小“名人”。眼看著木已成舟,父母拗不過他,干脆把他送進了邯鄲市藝術學校。
邯鄲藝校前身是邯鄲地區戲校,發軔于1958年,名師薈萃,曾經培養出胡小鳳、牛淑賢兩位戲曲梅花獎得主和眾多藝術人才。全市精挑細選的戲尖子都薈萃于此,小嘉浩一進門就傻眼了。折騰得那么熱鬧,到這兒頂多也就算個中游。怎么辦?開弓沒有回頭箭,沖唄!
憑著自己天生的一副清亮高亢的好嗓子和自尊要強的倔勁兒,常嘉浩在戲曲學習的跋涉中一步一步穩穩當當地往前邁進,老師們也越來越喜歡這棵雖然有點懶但天分不淺的戲苗子,要求也越來越嚴,在他身上付出了成倍的心血和汗水。一年、兩年、三年,終于,到三年級后嘉浩的專業成績嶄露頭角。2014年5月底,在第十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河北省選拔賽”中,常嘉浩力拔頭籌,獲得專業組金獎,并與我省其他兩名選手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大賽。8月12日,第十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大賽在江蘇泰州落下帷幕。常嘉浩在來自全國各地的139名小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十佳”稱號。摸著胸前亮閃閃的金牌,望著各位欣慰的恩師,小嘉浩靦腆地笑了。我想,他這會兒應該想起老師們常說的幾句話:做一個名演員可能容易,但做一名好演員那可太難了。從演員到名演員再到好演員,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不僅需要天分,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增加各方面的知識內存。否則,你頂多也就是個不錯的模仿秀。
送小嘉浩幾句歌詞吧: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
無憂無慮樂陶陶
但有一天,風波突起
憂慮煩惱都到了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
小小少年在長高
隨著年歲由小變大
他的煩惱增加了
路,還很長很長,我們祝福小嘉浩且行且珍惜,在藝術攀登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