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陘縣北秀林馬火會是當地人祖傳的社火項目,距今有300多年歷史。由于戰亂等種種原因,最近百十年間,真正舉辦過的只有5次。新中國成立前一次,在1930年。新中國成立后4次:1990年、1992年、2002年、2014年。原本是隨著廟會燃放的,在舊社會,每逢大有之年,老百姓生活富裕了,馬火會理事會就會發動群眾展開募捐活動,湊錢放馬火慶賀、敬神。在當地民眾心中,放馬火就像尊神一樣是件無比神圣的事。所以,做火人不計較待遇,不掙工錢,父傳子,子傳孫,把制作焰花的獨特程序無私地傳給下一代。
從1930年到1990年,馬火會整整停演60年。60年一甲子,多少如夢的希冀開了又滅了,馬火的傳承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坎坷和心酸,恐怕已無人知曉。不過,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常常使人吃驚,往往越是貧瘠、艱苦、困頓的環境,越是能長出灼灼不凡的藝術之花。藝術的生命力,就是人的生命力、百姓的生命力。
馬火會與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承一樣,靠家族,靠口傳心授,靠自發的組織和力量。1990年,為保證北秀林馬火代代相傳,民間理事會決議以后每逢馬年舉辦一次,稱之為“馬火會藝術節”。其實這里面的關鍵是財力。年年辦最好,最有利于傳承,娛神娛人,熱熱鬧鬧,但辦一次至少四五萬元,千余人小山村,靠募捐如何承受得起?12年一次,也是不是法子的法子。
北秀林馬火和南張井老虎火一樣,都是民間土煙火。老百姓自制火藥,自創火種,并將夜晚燃放的樂趣擴大到白日,從凌晨六點到深夜,不把元宵節鬧得沸沸揚揚絕不罷休。
北秀林馬火會最大的特色,當然非“馬火”莫屬,但其亮點遠不止此。馬火會在北秀林至神至圣,這里的婦女們代代相傳一種精美而豐富多彩的面塑供品技藝,遠近聞名,堪稱一絕。
清晨六點,天剛蒙蒙亮便開始的馬火會第一大項活動,就叫“接供”。村民將自家備好的面塑供品用桌子抬放于當街,三聲鐵炮響過,在帥旗的引導下抬著前往主火場。數十桌供品如一條彩繪長龍,浩浩蕩蕩穿街過巷。不時有新供品加入隊伍,人人臉上洋溢著虔敬和自豪。鑼鼓喧天,炮聲不絕,各主要街道的路口彩棚聳立,彩棚上有柏樹枝、彩紙花、對聯、花燈,街中到處飄揚著五彩的路吊,各家各戶都把自家門前的街道布置得花團錦簇,喜慶洋洋。
這是一項家家參與、人人有份的儀式。自家的技藝往當街一擺,立刻引來評判的目光,一定程度上,算是婦女們的才藝大比武。供品被抬往火場后,齊刷刷幾十桌,爭奇斗艷,供人觀賞。北秀林面塑供品內容豐富,花樣繁多,不僅有常見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還有唐僧取經、三國演義、神話傳說等故事,以及一盤一盤面塑的雞鴨魚肉、蔬菜饌肴,擺成精致的造型等,十分耀眼。到火場賞供品是白天最溫馨的享受之一,人們在一桌桌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面前流連忘返,嘖嘖稱奇。
接供儀式之后另一項大活動叫“拉會”。這是藝術節的重頭戲。從上午9時許開始,各種花會結集完畢,整裝待發。街巷多狹仄,隊伍排成一字長蛇陣,炮手打頭,摩托汽車開道,此外有扇鼓,皇杠,金銀山,竹馬,旱船,社火,拉花,霸王鞭,扇子舞,老娘送外甥,三英戰呂布……蟒帶官袍,紅須花臉,丑旦鬼臉,民間藝人將自己的節日情懷夸張到抽象派、荒誕派,以最無厘頭的方式鄭重其事,以最鄭重其事的方式無厘頭,且行且演,且鬧且歡,彩旗飛舞,笙管齊鳴,炮聲不斷,口哨聲震天。一年的辛勞換作此刻的盡情宣泄,你方唱罷我登場,男女老少樂開懷。整整一天,全村都沉浸在數年一度的節日狂歡里,不醉不休。
北秀林馬火會的“馬”由竹木制成,內置各種組裝煙火,外糊以紅紙,狀如奔馬。燃放馬火前先要進行神圣的接火儀式。接火者皆紅衣著身、紅布包頭,身跨大紅馬(旱船形式),在其他參與演出人員的簇擁下魚貫而出。放馬火有一定的危險性,一般為體格健壯的青壯年,以前為許愿人擔當,如今自愿報名。
照例有其他形式的各種煙火墊場,將氣氛烘托到高潮。馬火在激越的鼓點中隆重入場了,只見兩個紅衣勇士“跨”馬奔跑,各種形狀、色彩、聲響的煙火次第綻開、炸響,讓人目不暇接。人在火中,火在人身上,火與人渾然一體,光芒四射。鮮艷的紅衣在火光的照耀下分外妖嬈,如兩團跳躍的火焰。馬火與老虎火的表現手法相似,老虎火藝人是赤膊上陣,具有驚心動魄的陽剛美、原始美。
尾聲是二龍戲珠、十二斗碰老桿、仙鶴下蛋。煙火大會結束。
技藝,記憶。民間技藝靠記憶傳承,記憶使技藝鮮活。
北秀林的美麗,在山水春色,在巧手面塑,在古老的儀式流程和不滅的馬火。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