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年初四,避開喧囂,取道江蘇如皋水繪園。
走進飛檐高挑的牌樓大門,就進入了主題公園。
過拱橋,置身一個開闊的廣場,冒辟疆的雕像就矗立在那里。冒襄,字辟疆,號巢民,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先人為蒙古貴族。出身文學世家,后游學董其昌之門,苦學鐘繇、王羲之、李邕、顏真卿、米芾書法,娶秦淮名妓董小宛為妾。明崇禎十五年副貢,入清不仕。董小宛舍艷名,著素裝,歸隱田園,低眉斂息,操持炊廚,將終身托于冒辟疆。
而水繪園曾是冒辟疆與董小宛棲隱之地。這里風格獨特,被稱為“天下第一園”。 這里是如皋古城東北隅。“繪者,會也”,古城南北東西的水道都匯集在這個園子里面,由于地勢高低不一,水流在地面上蜿蜒曲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區域。當初的建設者依此地理原貌,得體地建了些亭臺,種植了楊、柳等,這些景物兒倒映在水面上,恰如畫兒一般,因此得名。
冬天的水繪園,靜靜的。流水無聲,垂柳不語,也無鳥雀,似乎不染煙塵。
三明堂是一座仿古建筑,門前的山石奇異,石上有樹,也是有年頭的樹了,石抱樹,樹纏石,相依相生。
“洗缽池”為鄭板橋所書,這原是唐代中禪寺的放生池。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的三弟曾肇,幼年隨父親來如皋,在此讀書,常在池中洗缽,得名“洗缽池”;也有傳說取自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意 。
再往前走過一座小石橋就到了狹義上的水繪園了。依舊是廊檐優美地高挑著,褐色匾額上,水繪園三個綠漆大字是冒辟疆的手書,極是典雅。
這就是了,狹義的水繪園被行家譽為“是融徽派風格與揚州風格于一體的畫舫式園林建筑”。
沿長廊一直走,曲曲折折,只顧看廊上石刻,是董小宛傳。邊走邊瞧,見路就轉。忽而見到一處寬闊的空場。一排端莊大氣的房屋坐落在土山、竹林、樹叢中。這些自然景觀合為成天然的庭院,更顯獨靜。
臨水的月臺。一泓靜水,映襯著周遭的亭、閣,蒼柳和碧空,水中的倒影,隨著微微的漣漪飄渺著,幽清之氣悠悠地彌散。
沿著周圍的曲徑隨心漫步,只記得又過長廊,左拐登上了懸霤峰。懸霤峰本是湖南衡岳72峰之一,因愛其景,冒辟疆令造山師張南垣仿而堆之,“假山懸霤一重重,南垣妙手無多讓”。這假山著實得了衡岳的真味,懸崖巨壑,列戟森奇。
懸霤峰下,三面臨水,一面依山是因樹樓。“因”者,依意,這是冒辟疆為董小宛因樹而造之樓,與山上的湘中閣遙相呼應。懸霤山房就在不遠處,資料記載:“遠眺無形,近看有骨”。這是湘中閣下,三間兩柱,二室四牖的茅草小屋。
湘中閣在懸霤峰中部。《揚州畫舫錄》中一句“歌兒紫云捧硯于湘中閣”,可見這里就是冒辟疆的書房了。這座小樓,是水繪園中位置最高、最為富麗的建筑,算得上是水繪園之象征。登臨此閣,不用極目,即可盡覽滿園景物。
黛瓦粉墻,月洞四面,朱欄環繞,水中倒影通透裊娜。可以想象,小宛那一曲:“幽幽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敲擊著水面,隨波蕩漾開去……這是那玲瓏剔透的鏡閣。
“月漉漉,波煙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別江木。”小宛生前最愛李賀的詩,冒辟疆曾憶述:“董小宛每誦此三字,則反復回環,日月之精神光景盡于斯矣。人以身入波煙世界之下,眼如橫波,氣如湘煙,體如白玉,人如月矣。”
終于走到了水明樓。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鹽運副使汪之珩恢復水繪園故樓。樓成之后,他夜間登樓賞景,見月光倒映于洗缽池水面,由是,想起杜甫的名句“殘夜水明樓”,遂名之。此樓的閣之間以九曲三彎的回廊相銜,軒閣之間綴以蕉石竹樹,顯示出一種空靈之氣。
一疊青磚細瓦明式平房、一座木格繡樓,襯著周遭粼粼碧波,恰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鏡之上。似乎眼前就漾起了迷蒙的煙雨,這座樓船上,小宛的笑容伴著泠泠的琴聲,也是那樣的迷蒙。
穿過敞廳,才真正進入了水明樓。幾間小廳過去,就到了前軒。這里陳列著現存唯一一件小宛用過的器物——古琴臺。它由粘土燒制而成,像一塊巨大的青磚,正面是流暢的卷云圖案。琴臺中空,彈琴時起共鳴作用,在上面彈琴有金石之聲的效果。
中軒憑借隔景窗,巧妙地形成內室、內道與外廊三個相連而又各自獨立的空間。內室由紅木竹照所隔成。竹照,就是床前的屏風,雕刻成秀竹的模樣。這件清代傳下來的寶貝是由四塊紅木整板雕刻而成,有九層竹葉。由于采用漏雕的手法,所以從正反兩面觀看,都一樣的精美——刀刀分明,葉葉清晰,細枝鏤空剔透,形態生動逼真,真是巧奪天工的精致。
向西走,就是雨香庵。這座舊時的廟庵,是在毀于元末的原隱玉齋故址上重建的。看庭中那株蒼老的古黃楊樹,雖是深冬,卻依舊枝葉青翠,唯形態扭曲著掙扎向上,似是繪制了一股精神。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