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能控制好攝影光線是很復雜的事情。我們要想得到理想的攝影作品就要了解光的種類、投射方向、照射強度以及光的色溫等,從而找出巧妙用光的方法,拍攝出理想的攝影作品。
但是無論哪種光源,基本都從以下幾個方向投向被拍攝的景物,也就是順光、側光、前側光(斜側光)、后側光(側逆光)、逆光、頂光和腳光等幾種光線。這里側重人物攝影和風光攝影兩類題材進行說明。
(一)順光拍攝
順光照射方向與照相機鏡頭拍攝方向完全一致,二者在同一條軸線上。運用順光攝影的特點是拍攝的景物明亮、鮮艷,色彩還原真切,景物的陰影極少。但是,由于凹凸、紋理均有強光照射而失去了線條感,畫面缺少反差。
例如人像作品《陜北老漢》。圖片較好地表現出了老漢慈祥的神情。但順光拍攝的人物輪廓光不明顯。
(二)前側光拍攝
前側光是光線從與照相機成大約45度角的左側或者右側投向被拍攝的景物。這種光線效果有利于強化景物的立體感、質感、透視感以及影調的變化,比較適合拍攝人像以及風光。
例如人像作品《非洲女孩》。雖然沒有對女孩面部進行補光處理,但是這種光線效果更顯得真實親切。
拍攝數據:鏡頭80毫米,光圈F8,速度1/60秒,ISO100。
再例如風光作品《貢嘎雪山》。用來自左側的前側光使景物的層次變化十分豐富。
拍攝數據:鏡頭35毫米,光圈F16,速度1/200秒,ISO100。
(三)側光(側面光)拍攝效果
側光(側面光)是從與照相機成大約90度角的左側或者右側投向被拍攝的景物。所以,受光的景物很亮,接受反射光的部分較為柔和,光比較大。
例如風光作品《牛心山晨色》。來自左側的側光使地面層次變化明顯,較好地強化了構圖效果。
拍攝數據:鏡頭24毫米,光圈F8,速度1/60秒,ISO100。
當畫面中出現大面積水面、沙灘或是冰雪的情況下,由于有大量反射光,用光時更需要人為調整曝光組合。
例如風光作品《壺口瀑布》。拍攝數據:鏡頭120毫米,光圈F22,速度1/200秒,ISO200,+0.3EV值。
(四)后側光(側逆光)拍攝效果
后側光(側逆光)是光線從與照相機取景方向成大約135度角的左側或者右側投向被拍攝的景物。所以,景物的輪廓光較強,有助于表現景物的立體感。問題是正對鏡頭的景物較暗,需要適當補光或者拍攝時調整曝光組合。
例如作品《話進城》。針對右側人物面部點測光使得畫面亮而不過,暗而不失層次。
攝影數據:鏡頭200毫米,光圈F8,速度1/250秒,ISO200。
(五)逆光拍攝效果
這里講的逆光指的是全逆光,是陽光照射的方向與照相機鏡頭取景的方向在同一條軸線上并且完全相反,是從景物的背面投射過來,直接投向鏡頭鏡面的光線。例如風光作品《秋韻》。
拍攝數據:鏡頭110毫米;光圈F8;速度1/250秒;ISO200;曝光補償-1.0EV。
(六)頂光拍攝效果
頂光是在中午情況下或者人為將光源從人物、景物頂部投射下來的光線。這種光線條件下,被拍攝的景物很容易形成極大的反差,人物容易形成陰陽臉,景物容易形成近似剪影狀態。這就需要拍攝時適當調整人物的面部朝向以及風光景物在畫面里的位置。
例如人物作品《風姿》。此圖對人物面部進行點測光,因此,其面部較為柔和,特別是人物手里畫冊的反射光對其面部產生一定補光,金發有一定的反射補光,因此對頂光可能形成陰陽臉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彌補作用。
拍攝數據:鏡頭80毫米;光圈F8;速度1/250秒;ISO200;曝光補償-1.0EV。
再例如風光作品《韻律》 。由于中午時分頂光的作用,畫面里失去了光影的趣味效果。但是這種光線使畫面簡潔,明快,產生了高調效果。
拍攝數據:鏡頭120毫米;光圈F16;速度1/250秒;ISO100。
(七)腳光拍攝效果
腳光是從地面向上方投向景物或者人物的光線,分為前腳光和后腳光,我們常用的是前腳光。腳光大多用在拍攝廣告或者想取得特殊攝影效果時使用。例如人物作品《夜練》。
拍攝數據:鏡頭35毫米;光圈F5.6;速度1/125秒;ISO100;彩色負片。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