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童年是在聞名的太行古徑——井陘綿河邊的小村度過的。水邊生,水邊長,那吱吱呀呀轉個不停的水磨,就像一首永不停息的童謠伴著我。
近日我回故鄉采風,看到井陘綿河兩岸還存留著一些水磨在運轉,它們重新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也激發了我對水磨前世今生的探索之欲。
車至蔡莊村,我發現綿河北岸綠柳掩映下的河道中有兩個老磨房在運營,于是停車走下路基,近前觀看。一走進昏暗的磨房,轟轟隆隆的響聲頓時傳入耳鼓,房中到處彌漫著濃郁的木粉味,磨房正中一盤巨大的石磨背負著如雪山般高的柞料艱難地轉動著,四周被堆積如山的原材料及木粉半成品所包圍,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處其間,揮舞著巨大的槽锨整理著剛剛磨下的半成品香面。
這位老人姓吳,我姑且叫他老吳吧。老吳說,改革開放后,他和老伴盤下了這兩盤水磨,以加工木粉(當地人稱香面)為主,主要供貨給寧晉、藁城、滄州、高碑店等地制香的客商,閑時也給村民磨些玉茭面、豆面等。綿河水磨究竟起源于何時,誰也說不清了,他只記得自從記事以來村里就有很多水磨存在。2009年河北省將綿河水磨列為非物質遺產時,村里有人請他寫過有關的文章,為此他親自對當地水磨進行過一些考證。
據老吳講,綿河水磨的鼎盛時期是在清朝中期,當時沿河水磨上過400盤,現在因為引水灌溉和修建小水電站,導致水量急劇減小,到現在整個綿河只剩下15盤磨在運轉了。蔡莊村里最多時有18盤磨,現在也只剩下他的這兩盤磨了。
傍晚我們告別吳師傅,踏上歸程,我的腦海里一直在想:面對目前遇到的這些境遇,綿河水磨這項古老的產業到底還能延存多久?但愿這項人類文明的珍貴記憶不要只存在于博物館和書籍之中,也希望這首古老的歌謠永遠傳唱下去……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