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明確了方向目標,就要下大氣力抓落實,防止搞形式、走過場、大而化之、只說不干。具體化是抓落實的關鍵,只有具體了,工作才會到位、才會深入、才會取得實效,所有工作安排都要有具體項目和可操作措施,確保中央精神落地生根、落到實處。要強化問題導向,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積極改進創新、探尋解決之道,努力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取得突破。要強化責任落實,明確各級黨委的領導責任,明確職能部門的直接責任,明確相關部門的應盡責任,推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大宣傳格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京主持召開三個調研座談會并講話。
80多歲的人唱《劉胡蘭》,簡直是不可思議。我一定要跟大家說清楚,今天我放的是錄音,但錄音是我自己唱的。
——在第二屆中國歌劇節閉幕式音樂會上,85歲高齡的歌唱家郭蘭英在演唱之前,對觀眾坦誠相告“假唱”,現場爆發出更熱烈的掌聲。
寫劇本的人除了要善于講故事,還一定要有情懷。
——編劇鄒靜之說,這是好劇本和壞劇本最本質的差別。
京劇不論如何創新,它都要姓“京”,不能姓“歌劇”“芭蕾”,否則京劇就走樣了。
——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說,在創新的道路上,一切現代手段都是為正統京劇服務的,京劇的“根”是不能變的。
有許許多多的事一閉眼就想起,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去想,有許許多多的事常在講,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去講。能想的能講的已差不多都寫在我以往的書里,而不愿想不愿講的,到我年齡花甲了,卻怎能不想不講啊?
——賈平凹說他是帶著這樣的初衷,完成了最新長篇小說《老生》。
原來太年輕,覺得要努力地表現她的各種情感,現在就覺得,有時候可以不用那么努力地去表現,讓她走入一個自然的狀態會好一些。演員演戲是需要隨時調整的,太賣力氣了有時候不是個好事兒。
——時隔19年“北京人藝”復排《阮玲玉》。演員徐帆說,再次面對這個角色,感覺演起來不一樣了。
我在小說里用了大量我們現代人不用的字,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直不用就是廢棄了。有時候我覺得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人的認知有慣性,我們這些文化人必須有意打破慣性。這也是文化的意義。
——作家劉醒龍談新作長篇小說《蟠虺》時如是說。
音樂劇的創作有內在的結構和層次感,一首歌演唱的時候要推動故事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宣泄一種情緒、表達一種情調或者是營造一種氣氛。
——《白雪公主踢踏秀》票房火爆,該劇藝術總監于海英說,音樂劇講故事,要把人物的張力、內心和個性展現出來。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會彈了,曲子實在是太難了。但這時候,我往往就能開辟出一個新天地;有時我覺得應該沒問題了,但這也正是我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
——鋼琴家朱曉玫談演奏心得。
在音樂里你需要身在其中,藝術是你無法從別人身上或者社會資源里取得的,生命的內省與自強不能聽憑機遇或是有利條件,你必須沉下來。
——指揮家呂嘉說,藝術無法模仿,誰也很難成為誰。
如果很忙碌的話,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你是誰了。慢,可以慢慢地慢下來。哪怕一個星期或是一個月里能有一天,忘掉時間,忘掉煩惱,和真正的自己好好相處,都是特別好的事情。
——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說,他一直用他的設計傳達“慢”的生活哲學。
歲月算什么,歲月是淡淡的光影,只有童年才是貫穿一生的。
——兒童文學家林良說他并不懼怕變老,因為他用文學挽留了自己的童年。
咖啡加鹽,是最簡單的,也沒什么了不起。但是所有的經驗,都不足以作為借鑒,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但是你可以創造你自己的環境。
——編舞家林懷民如是說。
好聽的歌曲、詠嘆調一首接一首,因為這些寫太多了,最后都不好聽了。在歌劇音樂中,最重要的還是有戲劇矛盾沖突的音樂,這個是更難的。
——作曲家郝維亞認為,中國歌劇在創作上的問題出在“寫得太好聽了”。
我們不能讓我們的藝術永遠停留在缺少創造力的兩個沼澤地:世俗歡笑的沼澤地,還有陳腐老化的沼澤地。
——余秋雨在上海國際藝術節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對中國文化缺乏創造力的現狀表示擔憂。
一個創作者的精力有限,不能光為了錢就寫。我這三十年確實就挖了“一口井”,但我寫昨天是為了明天,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們看到那些珍貴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才無愧于時代。
——著名劇作家趙瑞泰如是說。
在時裝界,一個時裝發布會就基本上決定了今后兩季的時尚潮流,這個叫引領。但為什么我們的音樂就變成了外邊流行什么我們做什么,這是本末倒置、是錯的。
——劉歡認為,音樂只有水準優劣之別,沒有商業非商業之分。
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會止步于對快樂、美好的熱忱描繪,還應包含莊重、苦難、崇高等重要的審美命題,寫出時代特征顯著的兒童人物和真誠可信的兒童故事。
——兒童文學家翌平認為,當下兒童文學應更突出文學性和創新。
(劉建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