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維玲,河北省保定市人,主攻青衣花衫。1981年到河北省京劇院工作至今。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梅派傳人。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省“四個一批人才”。
1989年獲第二屆河北省戲劇節“演員優秀表演獎”;1990年獲河北省青年演員電視大賽“表演獎”;1993年獲第七屆全國戲劇(京劇)電視大賽“進取獎”;1996年獲第四屆河北省戲劇節“演員一等獎”;1996年獲第四屆河北省電視藝術“奔馬獎”二等獎;1996年獲河北省京劇“十佳演員獎”;1999年獲第五屆河北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2000年主演《長別賦》榮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2006年獲第七屆河北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2009年獲第八屆“洪生杯”河北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承藝名師
1976年,梁維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河北省藝術學校京劇班。戲曲演員的師承非常重要,無論是折子戲,還是整出大戲,總要名家、名師指教,演出時老師還要為之“把場”。梁維玲從師以梅派“為主”,是因為她畢業后在進修班學習時的主教老師是羅蕙蘭。羅蕙蘭師承梅蘭芳,是不折不扣的梅派。在藝校時,梁維玲向資深教師齊蘭秋、何群英學習的《宇宙鋒》、《玉堂春》,向著名教師金雪琴、李艷秋學習的《龍鳳呈祥》、《四郎探母》,也大都屬于“梅派”。盡管這些名家教師的戲路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出“梅派”風格。
以“梅派”為主,兼融其他,是梁維玲從藝的一個鮮明特點,這也更加拓寬了她的戲路。比如,在團外,她向中國京劇院的劉秀榮學《白蛇傳·斷橋》,又將藝術視野延伸到“王(瑤)派”,無疑是一次藝術上的升華。她還向石家莊市京劇團的“奚(嘯伯)派”傳人奚延宏、楊玉娟求藝,并通過他們進入“吳門”,向北京京劇院的老藝術家吳素秋學演全出《游龍戲鳳》,自然是獲益匪淺。
藝術表演不斷進取的同時,梁維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藝理論水平。她廣泛涉獵古今名著,刻苦鉆研表演導演理論。
當團長的日子
梁維玲還有著一段與一般青年演員不同的經歷,那就是1989年和1990年自任團長,承包劇團。這是不平常的兩年。年齡不到30歲的梁維玲要操心全團的演出業務,包括吃、住、行、演等。白天她跑臺口,聯系演出事宜,晚上是主演,上臺唱重頭戲。每年要演120場以上,還要排一出新戲。
她連小組長也沒當過,在家里又是嬌嬌女。父親是干部,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兒。她哪里吃過苦?哪里會關心人?哪里會理財管家?這兩年,別人演完戲休息了,她還要處理許多事務,協調多種關系,年老的需要關心,年幼的需要鼓勵幫助。裝車卸車,裝臺卸臺,她都跑在前邊。人們眼看著她一圈圈地往下瘦。臉上長黑斑,夜里出虛汗,下鄉演出她不得不帶上藥罐子,整整熬了三個月湯藥。
她在擔任團長期間,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為了配合掃黃禁賭活動,創排了現代京劇《賭海情仇》。演出后大受好評,各地爭相邀劇團去演出。一次劇團在欒城縣蘇邱村演出此劇,出現了爹爹領兒子,妻子哄丈夫,扶老攜幼前來看戲的情景,廣場一下子涌來上萬名觀眾。粱維玲在劇中扮演賭徒舒光的妻子小芳。她那富有感情的表演和動情的演唱,哭訴了賭博的害處,控訴了賭博給家庭帶來的災難和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有切身體會的觀眾不由聯想起自身的遭遇而掉下眼淚,臺下哭成了一片。散戲以后,一位大娘拉著演員的手要求:“你們能不能再演一遍,好讓我那愛耍錢的兒子再受受教育。”一個村干部感激地說:“你們一場禁賭的戲,比我們做多少工作都管用。”這次演出也讓梁維玲深有感觸,沒想到一場演出竟有那么大的作用。她下決心帶好劇團,把最好的戲獻給觀眾。
異邦獻藝
在梁維玲的藝術生涯中,值得記錄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出國演出。
1998年,應美國國際娛樂公司邀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商業性演出。是年二三月間,河北省京劇院遍演美國、加拿大40多個城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京劇院團在美、加演出演員最多、場次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劇團。
其中梁維玲主演的《百花贈劍》是一出元代故事戲,為京劇“四小名旦”宋德珠的代表劇目之一,它表現的是百花公主贈劍聯姻的故事,情節跌宕,展現百花公主唱、念、做、表、舞多種演技,很見功力。這出戲演出中體現了“宋(德珠)派”“漂”而“帥”的演藝風格,在美、加演出后,反響強烈。1998年2月24日美國四大報之一的《洛杉磯時報》刊發該報評論家李維斯·西格爾的劇評,他以《一臺賞心悅目的京劇演出》為題,評價河北省京劇院精湛的演出,其中一段對《百花贈劍》贊譽道:
河北省京劇院的演出,將絢麗奇特的京劇傳統融于理想化的人性場景……面對闖入自己閨房的不速之客,百花公主起初想殺死他,而一旦墜入情網,卻突然變得極為敏感、嬌羞。此時,人物的語言也隨之漸變為歌唱,動作漸變為舞蹈。無論是熟練地耍動頭飾上的碩大雉翎,還是透過長袖嬌羞地凝視或僅僅是輕聲的低語,梁維玲在于向偉的配合下,藝術地表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婦女典型。
精雕細琢
為了參加河北省第五屆戲劇節,河北省京劇院青年團決定排演新編歷史故事劇《蔡文姬》,并指派梁維玲擔任主演。
為了演好這個人物,從改動劇本開始,梁維玲從圖書館借來一批有關資料,她一面仔細閱讀,一面寫人物小傳,逐步摸準了所演主人公的脈絡和應掌握的基調。在表演上她牢牢地把握了外在少動,重點突出劇中人的內在表現和精神境界。在唱腔上,則綜合多派突出梅派。演唱時,時而幽咽婉轉,若斷若續;時而高亢圓潤,流暢大方。尤其是“情歸”一大段唱:“別子女,會無期,只有夢中兒見娘。夢中執兒手,語短淚水長。娘看兒,兒喚娘.聲凄凄裂肝腸。舊怨平,新怨長,此悲此痛此情此意此苦此難此恨此怨,我與誰人訴衷腸。”字字珠璣,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博得了觀眾和專家一致好評。
絕非蔡文姬一個任務如此,梁維玲飾演《武家坡》中的王寶釧、《玉堂春》中的蘇三、《望江亭》中的譚記兒、《龍鳳呈祥》中的孫尚香——每一個人物,她都精雕細刻。
多年的努力和鍛煉造就了梁維玲的高藝術水準。1999年11月,她帶著精心挑選、勤學苦練準備的《武家坡》、《秋江》和《銀空山》赴京參加了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角逐。青衣、花衫、刀馬,梁維玲表演起來各具風采,表演水平發揮到最佳狀態,得到了評委的認可,在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名單上,寫上了梁維玲的大名。
2004年梁維玲拜梅蘭芳弟子、“梅派”大師張春秋先生為師,繼續學習深造。對梁維玲來說,藝術的追求沒有止境。后來她又排演了新編歷史劇《響九霄》、《西太后》等,先后飾演劇中的慈禧角色,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飛躍,并多次在河北省戲劇節上獲獎。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