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樺樹對人類的貢獻,可上溯到遠古時代,古人將一種標志和圖形符號刻、畫在巖石上或樹皮上,表達和記述著某種故事、想法等,樹皮文化由此誕生。使用樺樹皮書寫,是北方少數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表達形式,用樹皮做畫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藝繪畫方式之一。經過漫長歲月,先民們將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樹皮畫出現了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以我國北方鄂倫春、鄂溫克民族最為突出。同時,滿族先民作為游牧民族之一生活在北方,他們也在擷取自然界中美的東西,來發展壯大自己。
我1964年出生于豐寧滿族自治縣,滿族,祖籍黑龍江,是姜氏樺皮制作工藝的第五代傳人,父輩多以制作樺皮實用器為主,有各種型號的裝糧器、盛水器、盛飯器和其他生活器具類,父親常用老樹皮制作山水畫和柳編制品,幾代人就是靠這些技術來養家糊口。
我小時候經常背著爺爺留下的已發黑的樺皮簍去捉魚,手舞父親編笸籮的柳條,唱著、跳著玩耍在山間的小路上、池畔河邊……家里的炕席破了,母親就用薄而軟的樺皮縫上;葫蘆水瓢破了,母親也用樺皮補上;沒有水盆,父親就用樺皮做一個……那時樺皮的多種用途,在我心中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后來,我非常喜歡在冬天的玻璃板上、舊年畫上畫畫。如此年復一年,由舊年畫改用白板紙畫,后來用宣紙畫,還為全村寫對聯,家中也因此變得熱鬧異常,鄉親們的夸獎給了我極大的鼓勵,父母的笑容肯定了我的成績。“村里出了畫匠”,每當聽到這話時,心中總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幸福感。
高中畢業后,我開始走村串戶畫炕圍做盆景、制作樺皮畫的謀生之路。經過實踐,我才真正懂得要想在畫上發展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走出家門拜師深造,先后在承德市、石家莊市制作銷售樺皮畫,之后在石家莊畫院學習國畫,為了使基本功更加扎實,所學畫技更加鞏固,1991年,我在龍騰藝術館工作,2007年,我又重新開始樺皮畫的研究與制作。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是我開始從事樺皮畫創作時的目標。做畫是繁而細的話,要做到精益求精,每道工序從著手到最后成功,都要經過幾遍、十幾遍甚至是上百遍的實驗。我在創作上博采眾長,吸取了國畫、油畫的色彩技法,采用熱造型和燙畫的方法,作品經過去污殺菌、選料防腐、漂白分層,經設計、剪、刻、雕、壓、劃、鏨、燙、編、彩畫等十幾種工序而成。
經驗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技藝也是一步步提高的。用樺樹皮的外皮制作山水畫,用樺皮的自然深淺粘出明暗,用黃色樺皮剪成小船、亭子、小橋等,是爺爺做的樺皮畫,父親說顏色太單調,于是教我大膽使用顏色來彌補色彩的不足,效果會更好,此后,樺皮畫就改用上色畫法。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制作的樺皮畫已經成型。但我深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經過反復琢磨,我發現樺皮的可塑性在木材的皮質里算是極強的,但和布料比,單就可塑性而言,還是相差很多。用樺皮表現不如意的,采用布料替代,不但增強了立體感,還具有抗拉、支撐性能強,從而達到整幅畫面的完美。以一幅“事事如意”作品為例,圓果柿子用布塑方法表現,枝、葉用樺皮表現,使畫面既有果實的立體效果又有枝葉的木本真實,從而使“姜氏樺皮畫”得到了創新、升華,“樺皮布塑畫”誕生了。
“姜氏樺皮畫”可表現花鳥樹木、山水風光,大可巨幅,小能盈寸,可工細淡彩亦可寫意抽象,作品以半立體、全立體形式表現,突出了作品的真實感、立體感和樺樹皮的材質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成功地把滿族藝人的原始變形拓展為現代派的變形藝術。
我所創作的百余幅樺皮畫,十余幅獲得國內大獎。2007年,“姜氏樺皮畫”被北京市滿族研究會指定為北京滿族可發展項目,成立了“滿鄉農民文化藝術中心”,作品“鐵骨梅花”在迎奧運民俗技能大賽中獲二等獎;在2008年北京市湯河川民間手工藝品展覽中“梅香”“松鶴長春”同時獲得一等獎,作品“龍迎奧運”代表滿族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被選送奧組委收藏,并不斷參加各地舉辦的展覽。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吸收為會員,評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2010年,“姜氏樺皮畫”被列為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6月,我參加在河北省博物館舉辦的“第五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傳統技藝大展”活動。同年12月,參加在石家莊舉辦的首屆“特博會”展示活動。
樺樹及其樹皮對北方游牧民族的貢獻是巨大的,而我們對樺樹皮的利用、開發和認識還遠遠不夠,它不只適用于手工藝美術、生活裝飾、使用器具,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它興許在其他領域還會有更大的用途。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進取。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