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堯縣歷史上曾為水鄉,盛產稻米,隆堯秧歌戲就源于這一帶農村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獲勞作時的“稻歌”,由于人們在往返路途上也隨時傳唱,所以又稱“道歌”或“道腔”。
隆堯秧歌戲孕育于明末,產生于清初隆堯東部。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1619年)《隆平縣志》記載,民間迎春時,“先朝造土牛耕夫于大門之外,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僚屬具朝服列儀衛燕,陳諸歌部雜戲,農夫秉耒耜前導迎春于東郊,設公所奉”。“元宵前后數日,居民門戶張燈鼓樂,兒童秧歌、秋千、湖游、諸戲,男婦游行為樂。”那時,甚至喪葬也有“妝戲”演唱。至今,隆堯民間喪葬時,仍沿襲鼓樂和唱戲交陳之俗,不過“妝戲”已變成坐唱而已。這種“兒童秧歌”“妝戲”應該就是隆堯秧歌戲的雛形。隆堯秧歌戲從產生到科班演出又經歷了很長的過程,直到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1820年)才獨立成型并有班社赴外地演出,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隆堯秧歌戲“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唱腔古樸,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擊樂(武場),而無絲竹相配(文場),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梆子。其每一唱段的開始和唱句的連接、送腔、結束,皆以打擊樂貫穿,相當于其他戲曲藝術的過門、間奏。鑼鼓經有“二鼓頭”“三鼓頭”“四鼓頭”等。隆堯秧歌戲的板式曲牌計有20余種,主要板式有慢板(4/4拍)、二性板(2/4拍)、三板(1/4拍)和散板,多以二性板為主,其板眼格式基本上是四句一循環。唱詞的分區與評劇相近,其唱腔形式屬宮調式,它的唱腔音域窄,一般活動在八度之內,曲式平穩,除慢板外,其它板式皆無過多裝飾。個別劇目運用“諸公調”“梆子令”“鎖南枝”“鬼腔”等曲牌音樂,其中以“鎖南枝”較為常見。
隆堯秧歌戲根據地域、唱腔和表演的特點分南、中、北三路。南路以邢臺、任縣為中心,代表人物吳淑英、吳秋貴、姚新瑞等;北路以柏鄉、寧晉、趙縣、石家莊市為基地,代表人物有連喜成、商更銀、萬人迷等;中路以隆堯、巨鹿為主,代表人物有段勝月、孫金梅、李清海、喬計鳳等。南北兩路重文輕武,主演一些生活小戲;中路實力雄厚,既重唱功,又擅武打,除演生活戲外,還演文武帶打的戲。從隆堯秧歌戲的發展和表演藝術風格看,可概括為兩大流派:一派宗師起業,一派業余成家。前者唱做并重,板式要求嚴格,曲調平穩動聽,表演細膩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動人,并善于運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底功塑造人物;后者則以唱功見長,音域寬闊,以聲帶腔,吐字清晰,韻調優美且剛柔相濟、跳躍多變,但在板式、做派上卻不甚講究。
隆堯秧歌戲的傳統劇目相當豐富,據統計有200多出,鼎盛時期各地輪番上演的劇目有70余本,單臺本有《小王打鳥》、《小二姐做夢》、《站花墻》、《小姑賢》、《小挑推磨》等,連臺本有《紅樓閣》(四本)、《巧借緣》(四本)、《小紅寶》(四本)、《孟麗君》(七本)等。劇目中貫穿著勞動人民特有的樂觀主義和樸素正義感,并有大量歌頌婦女形象的劇目。隆堯秧歌戲所用語言汲取提煉于當地勞動人民豐富的生活語言,通俗曉暢、質樸生動,并有口語化的特點。唱詞的結構基本以七言、十言為主,根據語言的自然節奏分為二二三、三三四分逗,上下句不斷反復,其格律、平仄不講求嚴整,自由靈活。隆堯秧歌戲絕大部分劇本以念為主,以唱為輔,念白形象化、口語化、性格化,靈活運用便于刻畫人物、展開情節。劇本脈絡清楚,情節完整且曲折多變、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故事性。表演細致逼真,形神兼備,粗獷中求細膩,模擬中求真實,動作中化舞美,給人以生活實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始終關心支持隆堯秧歌戲的發展。1948年初冬,冀南黨委在威縣郭莊開辦了戲劇培訓班,當時比較出名的隆堯秧歌戲“三桃班”主要演員參加了培訓,對隆堯秧歌戲的一些劇目去粗取精進行了改編,并創作、移植了《兄妹開荒》、《送公糧》、《土地證》、《保山參軍》等劇目,配合革命形勢進行演出,受到老區群眾的歡迎。
隆堯秧歌戲是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對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國戲曲史具有重要的價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本文圖片由韓霞、葛立輝提供)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