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木塔的由來
阿木塔離哈爾濱大約260公里,是一片三面環水的半島草原。
阿木塔,蒙語意為“美味佳肴”。清代初年,幾個放牧的蒙古人發現了這個半島,島上不僅有一大片杏樹林,還有鮮花遍地。來到水邊,他們發現這里的魚多且大,伸手即可撈到。肚子餓了,他們就拾柴火在岸邊烤起了魚。魚肉鮮而味美,配以馬奶下肚,眾人高喊“阿木塔,阿木塔”。就這樣,小島的美名在部落中傳開了,后來它被命名為阿木塔半島,占地面積6800畝左右。與之臨近的水源就叫阿木塔泡。
離半島東4公里即為當地著名的格登沙坨子,沙坨子上密布由榆樹、蒙古桑、野山杏組成的天然次生林,狐貍、野兔、野雞等出沒其間。儼然一個生機勃勃的野生動物王國。
如今,“阿木塔蒙古大營”原始風貌保持完整如初,島上棲息著大雁、野鴨、紅嘴鷗等幾十種珍禽。每當春末秋初,丹頂鶴也時有出現。近兩年,更是發現了百余只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頭鶴,正是水肥草美、物產豐富的阿木塔泡吸引了它們的駐足。
神秘的冬捕文化
阿木塔泡上的冬捕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溯到清初時期。古老的方法直到二三十年前附近的老漁民還依然沿用,形成了獨特的冬捕文化。據老漁民介紹,冬季捕魚比夏季要艱難得多,打一網魚常常要30幾個人齊心合力,耗費一天的時間,真正是早出晚歸。當然,收獲也是很豐厚的。
冬捕,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把頭劃窩子。把頭一般是村里最有經驗的老漁民。把頭選好地點后,在冰面鑿網眼下網。一般魚群厚度要達一丈多深才能下網,而網要下到兩丈多深。下好網后,沿網眼向左右兩側大概呈45度角方向“走桿子”。桿子在水里穿行,像“穿針引線”。一側帶著水線(手指粗細的塑料繩),再連著鐵絲掏(細鐵絲搓成),最后才連著漁網。桿子一般長十三、四米,由人在水面上牽引著走。每走十二三米,就在冰面上鑿窟窿,用鉤子固定住,向前大概走550步(老漁民是用腳量距離的),就這樣重復動作。網眼兩側同時行進到550步后,開始收網。兩側同時向內側約60度角方向行進400步,鑿出網眼。
出網眼處有活蹦亂跳的魚,這上千斤的魚光靠30多人是拉不動的,要用馬車往外拉。依然是向兩個方向跑,每側都由四匹馬拉車拽漁網。魚被拖上了岸,此次下網才算完結。此時,已夕陽西下。
由于島上水肥草美、湖深水清,這里出產的草原鯉魚、鯽魚、鯰魚、胖頭魚等,味道格外鮮美,堪稱一絕。每年一到冬捕時節,不少人都從幾百里外的大慶、哈爾濱等地趕來購買,帶回去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
情景宜人的旅游勝地
走進阿木塔,藍天白云,湖光草色,白色的蒙古包如雨后長出的蘑菇。
體驗蒙古風情,不騎馬可不行。對于“馬背上的民族”來說,馬兒就是蒙古族人最好的伙伴。約上三五好友,呼上親朋伙伴,一同策馬奔騰在寬廣的大草原上,體驗一番蒙古族牧民騎馬放牧的颯爽,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即使不懂騎術或者膽小害怕,也不必擔心,阿木塔有專門的蒙古族牧民教人騎術。此外,在射箭場上,還能看到有人雙手拉弓,身形如松,欲一箭穿心,使人遙想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的豪邁。
其實,最愜意的還是散步。我很喜歡邊走邊看阿木塔特有的原始面貌,原生態草場上,不時有駿馬、羊群點綴其中;遠處水天一色,時不時地還能看到野鴨、紅嘴鷗在水面上捕食。迎面吹來的風夾雜著草香和花香,讓人忍不住大口呼吸。
在阿木塔,各種蒙古族特色的圖騰和建筑都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意味。一個插在石墩底座上并配有黑駿馬的鬃毛、類似旗桿樣式的東西吸引了我。導游介紹說,這叫“蘇力德”,是早年蒙古士兵的兵器,意為“長矛”“旗幟”。戰爭勝利者把它插在地上以示領土歸屬,現在則演變成蒙古精神的象征,借以表達對先祖的敬仰和緬懷。
在這里,還有一個用很多石頭壘起的巨大石堆,經導游解釋才知道,這個“巨石陣”就是“敖包”。傳說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以石塊堆成敖包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標,用它來辨別方向、區分游牧場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你一定聽過一首歌叫做《敖包相會》,聽老人們講,蒙古族的年輕男女經常在敖包下約會,祈求能夠一生幸福、長長久久。”導游介紹說。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