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在天安門廣場東南角的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嗎?去年本刊曾經帶小讀者去大概瀏覽了一下,這一次,我們再次邀請大家去這座百年老建筑里做一次深度游。
1901年,英國侵略者為了運送軍隊和軍用物資,強行將鐵路修建到正陽門(即今天的前門),并于1906年在正陽門建成了“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從清末至二十世紀中期,它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車站。車站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地下兩層,地上三層。設有到發線七條,站內三座站臺,車站西側設有候車室,候車廳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隨著歷史的變遷,正陽門東站先后易名為前門站、北平東站、北京站。后來,它成為了紀念、展示我國鐵路發展歷程的博物館。
中國鐵路建設是從列強侵略開始的,但是中國鐵路從來也沒有因為列強的蹂躪而停止前進。這個沙盤展現的就是1905年在英俄列強的虎視眈眈下,我國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大膽創新,設計了著名的“人”字形鐵路線路,這一創舉沿用至今。
這是“個碧石鐵路”的一段鐵軌,它是我國唯一的6寸軌鐵路,兩軌之間的距離為600毫米。為什么不采用國際標準軌距1435毫米呢?1910年法國人修建的滇越鐵路在云南開通,列強通過鐵路瘋狂掠奪。為了保護云南個舊縣的錫資源,1913年中國人決定修建6寸軌的個碧石鐵路,以避免與標準軌距的滇越鐵路接軌。同時6寸軌節省成本,也更適合當地的復雜地形。如今該線路已停止運營,但它作為民族獨立自主的典范將永遠被我們銘記。
博物館里還有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鐵路客票印刷機,它是用來印制我國最早使用的老式硬紙板客票的。這臺印刷機保存完好,至今仍可運轉。你甚至可以自己動手,用它印制一張票留作紀念。
這是盾構隧道掘進機的模型,圓柱體的部分叫護盾,在挖掘時對隧道起臨時支撐作用,挖掘、排土和襯砌等作業都是在護盾的掩護下進行。別看它這么大,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茍,誤差不超過幾毫米。盾構機制造的技術附加值高,制造工藝復雜,國際上只有中國、歐美和日本的幾家企業能夠研制生產。
最后就讓我帶你去感受一下磁懸浮吧。在仿真模擬艙里,坐在駕駛員的后方,透過操作臺前的窗戶,可以體驗時速350公里的列車帶來的“貼地飛行”感受。
中國鐵道博物館這座百年老建筑究竟有多少無言的訴說,只有走進它才能仔細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