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這首古詩描寫的就是桃花水母。素有“活化石”之稱的桃花水母去年在廣州芙蓉嶂山頂水庫首次露面之后,就有專家預測今年同季,這種比恐龍還要老資格的原始無脊椎動物有望再現。果不其然,“活化石”日前再度在芙蓉嶂山頂水庫大面積出現,而且這次出現的規模比去年大得多。
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我國共有14省53個市、縣有桃花水母分布,年年都出現的地區很少,而桃花水母頻頻在芙蓉嶂水庫出現,既是芙蓉嶂環境極度優越的體現,也是我們家鄉生態環境保護好的又一有力證明。為此,我們決定利用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探究桃花水母的特性,倡導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讓美麗的桃花水母每年都在芙蓉嶂翩翩起舞。
實地考察
說干就干,我們組成了一個科學探究小組,來到芙蓉嶂桃花水母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我們不僅觀察了桃花水母的形態特征、生長特點以及所處的生存環境,而且實地取樣桃花水母和芙蓉嶂水庫水,用作進一步探究。
實驗探究
我們將采集到的桃花水母分別放入水庫水和自來水中,觀察它們在不同水質環境下的生存狀況,并用PH試紙測試其所處的活水酸堿值,來探究桃花水母適合生長的環境。

通過對比觀察,我們發現,無論是用水庫里的水,還是用自來水,哪怕是往水里投放餌料,這幾只桃花水母沒有一只能保持活躍狀態三天的。這說明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無論水質好壞,桃花水母離開了自然的水環境,一般都活不了多久;而在自然優質的水環境下,桃花水母可以存活很長一段時間。通過PH試紙試驗,我們還發現桃花水母所處的自然水環境的酸堿值接近中性,說明這種水質環境下,最適合桃花水母生長。
我們的期望
為了更好地保護桃花水母,我們希望人們能善待桃花水母,不要隨意去捕捉它們,讓它們自由地、不受打擾地生活在水庫里。桃花水母在芙蓉嶂起舞,證明我們的自然環境保護卓有成效,我們應該繼續努力,通過小手牽大手,號召人們進一步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杜絕污染水源的現象,為桃花水母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爭取更多的地方出現可愛的“活化石”——桃花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