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結束后,寧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戈鯤化當時在駐寧波的美國領事館任職。他飽讀詩書,又對西方文化十分了解,還在業余時間做歐美學生的家教。哈佛大學想開設中文課程,通過層層篩選后,最終鎖定戈鯤化做他們的“外教”。
1879年秋,戈鯤化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顛簸抵達哈佛,正式任教。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師,傳播東方文化。“外教”戈鯤化立即成了美國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
戈鯤化認為,真正的美無國界,他最終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里選中了詩歌。他將中國文學中的古典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如王維的《辛夷塢》,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都翻譯得淺顯易懂。戈鯤化周末常常不休息,受邀去教授俱樂部辦講座。那些金發碧眼的教授乖乖地在下面聽講中國文學,戈鯤化成了“教授中的教授”。
每次上課前,戈鯤化都要整理自己的儀容,要留給人堂堂正正的印象。第一節課,他告訴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引導學生要尊師重教。戈鯤化的教學準備充分,內容豐富,思路清晰,深受學生和其他老師的喜愛。他以人格和學識贏得了哈佛的尊重——學生們慢慢形成了“老師的影子都不能踩”的規矩。
戈鯤化編寫的《華質英文》,被哈佛稱為“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中國人編的中英文對照,介紹中國詩詞的教材”。至今,戈鯤化的照片還懸掛在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