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扶貧】
產業發展滯后是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扶貧產業開發就是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指條明路,找到穩定支撐。
2015年立春前一天,西充縣槐樹鎮鳳凰村,老上訪戶蒲守偉正帶著三個兒子在屋外挖管道準備安裝天然氣。前些年,因為一個“窮”字,他不停上訪。如今,他沒有心思再“鬧下去”了,而是專心致志搞養殖。去年,三個兒子從外面回來與他一起養殖土雞,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掙了8萬多元。
“多虧了鎮上的產業扶貧項目支持,我們創業才會這么順利。我們把掙來的錢投入修建溫室,準備擴大養殖規模。”談起現在的生活,蒲守偉笑得合不攏嘴。
我省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產業發展滯后,農民增收缺乏穩定支撐。這就需要把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作為發展產業的導向,確保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盡快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記者通過在南充的走訪,看到了產業扶貧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重新成為本土外出務工青年所期待的一片熱土。
沒有產業,脫貧無從談起
蒲守偉的大兒子蒲正端在去年52歲的時候從工作了幾十年的貴州辭職,毅然回到了鳳凰村,與父親、兩個弟弟開啟了養殖土雞的創業之路。“這一切來得這么順利,真的多虧了政府為我們做的很多工作。上次安排我們去成都培訓,我還看到成都公交車上都打著咱們槐樹土雞的廣告。政府的產業扶貧是我們貧困戶脫貧的必由之路,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發生在蒲家父子身上的故事只是我省農村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宜賓高縣以市場為導向,做大糧油、茶葉、蠶桑、竹木、畜牧五大農業特色支柱產業,規劃建設水果蔬菜基地10萬畝、釀酒專用糧生產基地20萬畝、蠶桑基地20萬畝、茶葉基地30萬畝、竹業基地40萬畝、生豬基地年出欄100萬頭,力爭貧困戶每戶有1個增收項目。
眉山市東坡區連鰲村在實施扶貧開發項目時,發展了上千畝、6萬多株優質核桃,將直接為該村634戶2049名群眾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看著一天天長高的樹苗,76歲村民周少華掰著指頭算,“要不了幾年就會進入盛產期。”他嘴里笑呵呵的。
2013年,我省新一輪扶貧開發啟動,南充就主動列出脫貧時間表:2017年底全部摘“帽”。同時,下達“軍令狀”——不摘“窮帽”,就摘“烏紗帽”。目前,南充市已累計減少扶貧對象27萬人,重點貧困村人均增收1800元,還探索出了“社區主導型發展”、扶貧互助社等典型經驗在全省各地推廣。
“產業培育不起來,群眾收入上不去,脫貧致富就無從談起。”南充市委書記李仲彬最近在嘉陵區走村入戶時強調,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富民增收產業,大有潛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打工仔回鄉創業
按照省上就產業扶貧制訂的“因地制宜布局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支撐有力的支柱產業”要求,南充市圍繞全市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大力發展以柑橘、蔬菜、蠶桑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創業,我們走了捷徑。鎮上的土雞養殖業已經形成‘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成熟模式,我們申請加入了合作社,從中學習經驗,直接跨越了不少步驟。”蒲正端說,這其中最要感謝的就是槐樹鎮林苑合作社的負責人何清。
在浙江打工多年的何清“嗅”到了產業扶貧帶來的“商機”,立馬回鄉開啟土雞養殖的創業之路,同時成立了林苑合作社。不過,資金短缺、技術匱乏……創業之初困難重重。不久,西充縣扶貧移民工作局針對槐樹鎮實際,整合各類資金,采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相結合的方式,從產業基礎設施、種苗、養殖圈舍、養殖配套設施上加大補助投入。
林苑合作社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漸成長,另外還成立了合作社風險金,保證成員的既得利益。如今,在西充縣扶貧移民工作局的支持下,槐樹鎮還成立了該鎮獨有的農業特色保險——槐樹小家禽特色農業保險,由政府和私人共同買單,再次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
如今,丘陵中的槐樹鎮干凈寬闊的水泥路通往各個養殖圈舍,青青瓦舍之間,“悠然自在”的土雞隨處可見。“我們只負責生產,產品都是客商自己來拉。每逢禽蛋市場交易日,商販們早上5點過就把市場路口擠得水泄不通,完全不愁銷路。”何清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已有400多戶社員,覆蓋槐樹鎮14個村,并輻射了周邊多個村。
“通過產業扶貧,全縣貧困村組建扶貧互助社54個,新增種植業近2萬畝,生豬、有機家禽養殖30萬只,立村富民支柱產業逐步形成。”西充縣扶貧移民工作局局長李洪說,單是槐樹鎮土雞養殖戶,一戶一年就可增收1.5萬元。
創新保障增收新機制
為降低風險,進一步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南充在部分地區還進行了“利益聯結”模式的新探索,即貧困群眾以扶貧資金補助購置的果樹與企業聯結,企業統一租地、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群眾以土地和果樹入股,果樹實現收益后,企業和群眾按一定比例同享收益。同時,群眾也可以在企業打工賺錢,實現多種收益。
高坪區溪頭鄉金華村五組34歲的賴明正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告別多年外出打工的經歷,如今,他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門口的農業產業有限公司。
按照種豬、飼養、防疫、培訓、標準、收購、栽植、管護等“八個統一”原則,企業與村民建立飼養、種植合同關系,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降低農戶風險,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創新兩種機制為農民增收致富:采取二次返包管理模式,農戶在公司租地上分戶承包10畝以上進行管理,公司每年補助承包戶800-1000元/畝的管理費,農戶在得到每畝742元的土地租金時,還能得到勞務收入,承包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扶貧有沒有成效,關鍵是看農民口袋鼓不鼓,看他們現在的面貌是愁還是笑。”李洪說。
作為93級的大學畢業生,杜鵬在2013年攜妻女從云南回到了家鄉創業,站在自家雞場所在的山頭,指著腳下新建的村道,杜鵑說:“在扶貧項目的支持下,如今我家雞場的一環路已經完成,接下來,期待二環、三環的實現。”
新的一年,蒲守偉滿懷喜悅,他和兒子們打算盤下家對面那座山頭,還琢磨著找鎮上互助社申請扶貧互助資金,解決擴大規模時的資金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