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采贈相親,
銀釵綴鳳真。
葉逐金刀出,
花隨玉指新。
——《采勝》
一張紙,一把剪刀,寥寥數剪,一個栩栩如生的圖案便躍然紙上。武勝剪紙藝人將現代美術知識和白描、工筆、版畫等繪畫風格融入剪紙藝術創作中,手法簡練細膩、線條流暢,古樸中蘊含靈動,纖巧中透出蒼勁。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民間剪紙藝人康文清因避戰亂隨夫回武勝定居,并將北方剪紙藝術帶入武勝,并與川北剪紙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川北剪紙,又打破了傳統的武勝民間剪紙藝術特色,讓剪紙藝術在武勝落地綻放出新的芳華。
從前,剪紙以吉祥紋樣為主,每年新年以及吉祥的日子,人們把各種寓意風調雨順的窗花貼在窗上、墻面上,渲染出濃郁的節日氛圍。而武勝剪紙貼近時代,反映現實,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生命力。它形象鮮明,既有“剪”的特色,又有新的表現形式,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深受武勝人民的歡迎。
《嫦娥飛天,神州攬月》《喜迎奧運》《中國夢》等,都是武勝剪紙省級傳承人唐天谷近年來的剪紙新作品,他用傳統的手工技藝,藝術地展現了重大時代主題,傳統與現代相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85歲的唐天谷與剪紙結緣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師承康文清的他幾十年來一直為武勝剪紙的傳承發展奔走。在武勝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唐天谷多次舉辦剪紙培訓班,到舊縣小學、華封小學兩所剪紙藝術特色學校上課,手把手指導,讓更多的人了解承襲武勝剪紙。
然而在傳承的過程中,雖不缺傳人,但依然遇見了阻礙。“剪紙比其他任何畫作都容易上手,便于修改,自由度很高,但局限性也很大。”唐天谷說,跟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同,武勝剪紙雖來源于生活,但用途不廣,群眾基礎不夠牢靠,這對其繼續發展產生了影響。
如何讓剪紙在具有藝術價值的同時,能融入生活,這是每一個剪紙藝術家都在思考的問題。武勝剪紙市級傳承人李艷陽將剪紙設計成了杯墊,選用磁石材料,不用的時候可以吸附在冰箱上做裝飾,十分賞心悅目。未來,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制作的剪紙將更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到那時,剪紙不再僅僅是貼在窗上的紋樣,而是將藝術與實用相結合,走入千家萬戶的實用裝飾藝術品。
新式的剪紙層出不窮。李艷陽的剪紙作品《發展才是硬道理》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上被組委會收藏。作品中鄧小平形象十分逼真,而鄧小平陳列館是李艷陽先實地拍了照片,再在電腦上繪畫,最后一剪刀一剪刀地表現出來。唐天谷還為武勝縣創作了一系列的公益剪紙圖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人為樂等傳遞正能量的剪紙展現在路牌、公交站牌等公共設施上,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
小小的剪紙,方寸之間盡顯無限創意,指尖上運籌一紙乾坤。在老一輩剪紙藝術家們的言傳身教下,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推動了武勝剪紙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剪紙不斷得到繼承、發揚和創新。2009年,武勝剪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武勝縣榮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稱號。
責任編輯:陳暉